馬巖松:我的實習經歷

我2001年進入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學習。暑假,我決定在紐約找一份實習工作。
當時紐約建築界有一個威震四方的“紐約五人組”¹,包括紐約極其重要的五位建築師:約翰 · 海杜克彼得 · 埃森曼、邁克爾 · 格雷夫斯、查爾斯 · 格瓦斯梅、理查德 · 邁耶。
1.紐約五人組(New York Five)被稱為“白色派”,他們的建築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國當代建築中的“陽春白雪”,在20世紀70年代前後最為活躍。

從左至右分別是: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 –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1934 – ),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 1929 – 2000),查爾斯•格瓦斯梅(Charles Gwathmey, 1938 – 2009),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 – 2015)

其中彼得 · 埃森曼是位傳奇人物,曾參加過 1988 年在 MoMA 舉辦的 “解構主義建築展”,由此開啟瞭解構主義建築的風潮。他跟法國的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有過很多思辨性的討論,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型建築師。
我給他傳送了自己的作品集,希望能去他的工作室實習。沒想到第二天我就接到了電話,讓我前去面試。面試說了什麼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一個主管(後來也成為我的好朋友)突然瞪大眼睛跟我說:
“你應該知道吧?”
“什麼?我不知道你說什麼?”我說。
“你知道在我們這裡實習是沒有一分錢的。”他說。
我確實沒聽說過這件事,但我也沒期待實習能掙到錢,不過仍下意識地問:
“那吃飯、通勤地鐵能補助嗎?”
“也沒有。” 他笑了笑說。
這時我才知道,像這樣具備理論高度、追求理想型設計的建築事務所,實習生都拿不到補助。事務所的解釋是由於他們的先鋒性,實踐的機會本來就很少,運營也很困難,沒有多餘的錢給實習生。雖然我不認為這理由站得住腳,但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服了自己:太多年輕人想來這裡學習,所以反過來,他可能認為不收你的學費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答應了這個條件,沒想到面試當天他們就讓我開始工作。在那裡,我遇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實習生小夥伴,大家全是抱著學習心態來到這裡。我參與了好幾個在建築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品,包括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猶太人紀念碑,©Roland Halbe

記得上班的第一天晚上,我加班到了11點多,如果再不走可能就趕不上回家的地鐵(後來為了減少花銷,我搬到了皇后區)。走的時候負責人說,明天早上開業主會,讓我早上7點準時上班,開會前要打掃好已經滿布灰塵的會議室。原來,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業主來過事務所了,由此可見當時這樣的先鋒事務所與市場的關係。
馬巖松與彼得·艾森曼的合影,2019.01.18
實習期間,我對紐約的街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除了上班,我最喜歡穿梭在街道上各種便宜的小賣部和菜市場之間。紐約有很多那種自制的不鏽鋼小餐車,賣早點、小吃、咖啡等等。每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我都會從這種小餐車買非常便宜的早餐。有時候實習生們想喝咖啡,就會派一個人下樓找這種小攤兒給大家買咖啡。這些也成為紐約街道的一景,這些小商販創造了一種屬於紐約的生活氛圍。可能有的人從來都不會在這裡買東西,但是隻要這些小生意沒有打擾到別人,城市就會允許他們存在。

紐約街頭的不鏽鋼小餐車(編輯根據描述補充圖),©Allen Peng

作為實習生,我沒有很強的購買力去那些高階店鋪和好餐廳,但我仍然對這座城市在心理上有歸屬感。在這裡,我能感受到自由,公園、花園、藝術設施都在為每個人提供服務。
那個暑假,我還登上了著名的紐約世貿中心的塔頂,俯瞰了整個紐約。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實地看到和登上世貿中心。誰也無法想到,一個月之後,這兩棟大樓就從紐約的地平線上徹底消失了。

原紐約世貿中心

進取的力量
馬巖松《二十城記》新書分享會
深圳
“書中的二十座城市,
有些記錄和見證了我不同階段的生命和生活;
有些則因為建築專案的機會,
讓我的一些信念在這個城市中得到展現。”
——馬巖松《二十城記》自序
今年,馬巖松出版了首部講述城市和建築、藝術與觀念之書《二十城記》,透過深度遊歷或參與專案建設的二十座城市,回憶自己的成長,追蹤建築思想的形成,體會不同城市的氣質。
12月4日晚,馬巖松將攜新書《二十城記》來到深圳,做客前簷,我們邀請您來到現場,面對面聆聽、對話,一起探討建築、設計之於人、生活、城市、社會、文化、文明的價值與意義。
【活動時間】
2024年12月4日 [週三]

19:30-21:30
簽到時間:19:00-19:30
【活動地點】

前簷書店·簷語廳

深圳市南山區科苑南路2888號深圳灣永珍城3樓

【參與活動】

1
會員積分兌換
(不含圖書)
2
等值積分兌換
(含圖書)
3
購書報名
(含圖書)
溫馨提示:
  1. 以上三種方式三選一報名即可;
  2. 第1種報名方式可參與活動,不可領取主題圖書;第2、3種方式可參與活動,並可現場領取主題圖書1本;
  3. 1個訂單可1人入場,如需多人入場可下單相應的訂單數,謝謝理解。


主講嘉賓
馬巖松
著名建築師、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
出生於北京的馬巖松,是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誌性建築的中國建築師,也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建築師。他致力於探尋建築的未來之路,將東方思想帶入建築實踐,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天地對話的氛圍與意境。
馬巖松於2004年創立MAD建築事務所,設計覆蓋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音樂廳等公共建築規劃,以及城市綜合體、城市更新、規劃等,於中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荷蘭、日本和美國等地都有實踐作品。其作品包括“夢露大廈”、美國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哈爾濱大劇院、朝陽公園廣場、中國愛樂樂團音樂廳、鹿特丹FENIX移民博物館、衢州體育公園、嘉興火車站及深圳灣文化廣場等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實踐著這一未來人居理想的宣言。同時,他還積極透過教學、藝術創作、策展和出版等一系列學術活動,探討城市與建築的文化價值。
馬巖松拍攝·深圳灣文化廣場施工現場
推薦圖書
《二十城記》
馬巖松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7

從城市出發,落腳人文思考,馬巖鬆通過曾深度遊歷或參與專案設計建設的二十座城市,回憶自己的成長,追蹤建築思想的形成,分享他所感受到的城市氣質,探討建築、設計之於人、生活、城市、社會、文化、文明的價值與意義。

書中也呈現馬巖松眼中關於建築與藝術的城市地圖:
 20座城市
• 30個MAD建築專案
• 50位建築大師
• 50+座建築地標
本書由活字文化策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陳嘉映、蔡國強、崔健、冷冰川、俞敏洪、西川、孟京輝、吳小莉、楊瀾、周迅、陳坤、許知遠聯合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