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出爐,這些舉措值得企業家重點關注

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整理《中國企業家》記者 吳瑩
編輯|王怡潔
頭圖設計|姜辰雨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5日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報告中對2025年政府工作的建議備受矚目,我們梳理了其中值得企業家重點關注的22條舉措,一起來看看。
01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02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03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最佳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援。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強化融資增信和風險分擔等支援措施。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便利度。
04
打好政策“組合拳”
健全和用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工作機制,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升政策目標、工具、時機、力度、節奏的匹配度。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提高政策實效。加強上下聯動、橫向協作,促進政策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後一公里”銜接暢通。
05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最佳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慧等新型消費發展。落實和最佳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完善免稅店政策,推動擴大入境消費。
06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切實選準選好專案,管好用好資金,保障在建專案資金需求,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支援和鼓勵民間投資發展,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建設,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發展空間。
07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叢集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深化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加強產業統籌佈局和產能監測預警,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援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08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進一步擴範圍、降門檻,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裝置更新工程。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援。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行動。深入推進製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經典產業。
09
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
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擴大5G規模化應用,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最佳化全國算力資源佈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
10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最佳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援和穩定支援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專案。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援,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11
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強化源頭治理和失信懲戒,落實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長效機制。深化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支援個體工商戶發展。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
12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迴圈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修訂出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最佳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合規指引,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構建統一的信用修復制度。完善企業簡易退出制度,逐步推廣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
13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支援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在支出標準、績效評價等關鍵制度上積極創新。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財力。規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建立激勵機制,促進地方在高質量發展中培育財源。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改革最佳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
14
穩定對外貿易發展
加大穩外貿政策力度,支援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最佳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強化企業境外參展辦展支援。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拓展境外經貿合作區功能,發展中間品貿易,開拓多元化市場。支援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快解決標準認證、市場渠道等方面問題。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傳統優勢服務競爭力,鼓勵服務出口,擴大優質服務進口。培育綠色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增長點,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新型離岸貿易。
15
大力鼓勵外商投資
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推動網際網路、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鼓勵外國投資者擴大再投資,支援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加強外資企業服務保障,加快標誌性專案落地,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外資企業更好發展。
16
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專案建設,形成一批示範性合作成果。保障中歐班列穩定暢通執行,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引導對外投資健康安全有序發展,強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綜合服務,最佳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佈局。
17
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範圍。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範房企債務違約風險。
18
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完善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最佳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援開啟新的投資空間。按照科學分類、精準置換的原則,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堅決遏制違規舉債衝動。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市場化轉型和債務風險化解。
19
積極防範金融領域風險
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綜合採取補充資本金、兼併重組、市場退出等方式分類化解風險。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功能定位和治理機制,推動實現差異化、內涵式發展。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強化央地監管協同,保持對非法金融活動的高壓嚴打態勢。充實存款保險基金、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化險資源。完善應對外部風險衝擊預案,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20
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完善支援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專案。加強廢棄物迴圈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21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紮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範圍。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22
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
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援力度,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援計劃,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支援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來源:新華社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姜辰雨  製作:袁茂麗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