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書籍
《效率為王》衛哲 著
責編 | 柒 排版 | 鵝妹子
第 8918篇深度好文:4226字 | 10 分鐘閱讀
在存量週期下,企業如何實現長期穩定的生存和增長?
結合對經濟市場執行規律的深刻洞察和近三十年企業管理投資經驗,衛哲在新書的書名裡給出了答案:《效率為王》。
一、組織效率提升
任何行業中的任何企業,無論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真正不變的都是高效的組織建設。關於“人”的效率提升永遠值得最高級別的注意力。
1.如何打破人才錯配、培訓不足、考核失效交織形成的惡性迴圈,形成高效的組織架構?
招聘是源頭,培訓是演習,考核是檢驗。讓明確瞭解企業招人需求的人去招人,才能招來對的人,從源頭上控制員工流失率。
培訓不是團建。把培訓當實戰,用最優秀的業務骨幹擔任教官,設計難度貼近實戰,強度超越實戰的培訓內容,才能實現有效培訓,提升團隊的整體效能。
強化團隊、策略、價值觀等非業績因素考核,將其作為業績因素的“調節係數”,才能更客觀地反映企業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節奏和步伐。
2.組織頂層如何“搭班子”?
“搭班子”是構建高效組織的關鍵一環。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班子”就是扳手,是跟自己擰著來的。
只有起到這樣的制約作用,才能使企業執行過程中的“剎車系統”時刻保持靈敏。
在考慮年齡、性別、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秉持“動態搭配”的原則。

兵法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企業的組織架構應當隨著企業不同的發展狀態、業務需要變化而及時更新,分分合合,上上下下,動態搭配。
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團隊和組織始終處於最佳狀態,推動企業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3.如何增強凝聚力,讓企業做得長久?
企業想要做強,靠的是產品;想要做大,靠的是運營和組織;但想要做長久,靠的就是企業文化。

很多《財富》五百強企業對價值觀都極為重視。比如一直強調“不作惡”的谷歌,以及為了服務好客戶,主動限制利潤率的開市客,等等。
對外,價值觀是員工在對外做事時所遵循的底線;對內,它就是企業團隊成員相處時所遵循的遊戲規則。
一個企業想要長久地保持良好的社會聲譽,建立合理的價值觀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促進這種看起來有些“務虛”的東西真正得到貫徹,落到實處。
在這一環節中,企業管理者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對每項價值觀提出具體的行為描述。比如阿里巴巴針對“客戶第一”給出的具體描述是不對客戶做出任何虛假或過度承諾等。
有了這些具體描述,針對價值觀的考核、獎賞也就有了真實的依憑。
企業價值觀不能是掛在牆上的幾句標語,還應該成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自我要求。
二、資產效率提升
提升資產效率,要先做“減法”,再做“加法”。
1.做“減法”: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按照需求組織生產
傳統行業有一個重要法則——二八法則:20%的商品或客戶,帶來80%的銷售和80%的利潤。然而問題在於,加上80%的產品所帶來的20%的銷售,利潤就不再可觀了。
比如鞋店裡總要放幾雙超大碼的鞋子,以備腳比較大的客戶來選購,這些超大碼的鞋子就是二八法則裡的“八”。
網際網路誕生後,人們給這類商品起了一個了專屬的名稱——長尾產品。它們往往佔用商業面積,降低資金週轉率,成為令許多零售企業和實體經濟最為痛苦的存在。
網際網路如何破解這種現狀呢?
網際網路1.0利用擴大化的“商圈”概念將庫存效率提高到了極致。比如“江南布衣”品牌率先在時尚行業引入“雲倉”打法,門店只出樣,不備貨,由雲倉總部統一進行發貨。
網際網路2.0利用迅猛發展的大資料技術精確定位使用者的產品需求,以此為指導去組織生產,真正實現零庫存。

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按照需求組織生產將意味著我們沒有創造新的將要被閒置的資源,從而極大提升了資產效率。
2.做“加法”:釋放閒置資產,讓“淡季”不淡
過去,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追求“旺季更旺”,與之相對,淡季雖然同樣付出了房租、人工費用等成本,但門店裝置和庫存幾乎都處於閒置狀態,產生的效益很少。
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有機會消滅行業淡季,讓閒置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益。
傳統認識裡,火鍋行業有著明顯的淡旺季之分,相關的品牌方和加盟商在夏季幾乎不賺錢。
“鍋圈食匯”做火鍋起家,卻從使用者角度轉變了思路:火鍋不景氣,但燒烤卻是屬於夏天的生意。這樣一來,燒烤生意和火鍋生意的有機組合就消除了所謂的“淡季”。
更為微觀地,一家小小的便利店、奶茶店也有一週、甚至一天中的相對“淡季”,但都透過對使用者需求的精確分析,可以對相關產業進行更高效地整合,從而釋放閒置資產的利用效率。

消除淡季的本質是釋放閒置資產,變相提升資產效率。在存量經濟時代,讓“淡季不淡”甚至比讓“旺季更旺”更加有意義,也是提升資產效率最有效的辦法。
三、戰略效率提升
戰略不是企業的必需品,而是企業的奢侈品。初創企業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才有足夠的奢侈思考和制定戰略。
1.戰略考慮:與其追求覆蓋,不如做透密度
規模的增長並不一定帶來效益的提升。因此不是所有企業都要做北上廣深,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要鋪開全國。
在三級規模效益理論中,大量的O2O屬於“三平方公里”規模效率一級。
以外賣平臺為例,無論消費者還是賣家,關注的半徑都在方圓三平方公里以內,不會因為你的平臺大,而給你更多的錢,這意味著每一個三平方公里都必須賺錢。
第二種稍“幸福”一些的效應是同城效應。比如58同城。我們看58上最多的什麼?租房、找工作、搬家。
我住在天河區,找一個海珠區的搬家公司也沒事;我要找份工作,今天在正佳廣場,但番禺的工作我也會考慮。所以,每個城市,就是所提供的服務。要求做到每個城市都賺錢。
只有少數公司才有第三種效應,即全國或全球規模效應。
比如沃爾瑪採用全球採購、全球供貨的模式,越擴大規模,越能獲取更高的效益;“鍋圈食匯”的冷鏈供應鏈覆蓋全國,擴大上游採購規模,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降本增效。
絕大部分企業都處於前兩種規模,與其追求覆蓋,不如做透密度。

阿里巴巴第一次上市時,僅靠浙江、廣東和半個江蘇省業務和兩種產品,便撐起了一家近300億美元的企業。
如果能把物理密度、供應商密度、品牌密度等都做好,就能降低管理半徑和管理難度,提升管理效率。即使企業處於較低層級的規模效應中,也能提升效益,實現贏利。
2.戰略制定:克服戰略焦慮,靈活運用兩套方法論。
企業何時制定戰略,要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決定,破除戰略焦慮,選擇更為科學的方法論。
克服戰略焦慮,首先要轉變競爭觀念,不能為消滅競爭對手而制定,還要平衡好風險和收益,既要避免賭徒心理,也要防止過度的保守。
對於企業來說,科學的戰略一般有兩大源頭:由使用者驅動和由願景驅動。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就是要根據市場一線的使用者需求、市場資源和環境等情況調整企業的各種資源分配。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論突出體現了“因為看見所以相信”。
阿里巴巴在開發阿里雲時,先提出了實現淘寶平臺1萬億元年交易額的目標,再著手進行團隊搭建和資源佈局,這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式願景驅動,反映了“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誠然,願景驅動的戰略制定是更具高風險、高回報的方式,企業在大部分時候應當採取自下而上的方法論來制定戰略,而不能因為貪婪或恐懼盲目選擇願景驅動的戰略制定方式。
3.戰略落地:資源合理配置的戰略羅盤
戰略的本質是資源分配,企業中的不同部門、產品線和事業群在不同業務狀態中存在規律不同的特徵,因此戰略實施的第一步就是“取捨”。
在此基礎上,還要依照每件事都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在企業內部的不同部門間統一和明確事件的優先順序。
隨後,便可以著手設定階段性的戰略里程碑,包含業務目標、時間限制和定量資源等要素。
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達到,都可以停下來進行復盤,以便找出戰略亮點,及時調整資源分配。
取捨、排序、里程碑、覆盤。四件事的不斷迴圈構成了完整的戰略羅盤,以確保企業更好地最佳化和聚焦資源,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具體來說,企業戰略的制定需要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有機統一,學會“吃一塊”“夾一塊”“看一塊”。

即在企業當年投入當年產出的業務、兩年左右產出的業務和三年以後才可能產出的業務之間建立合理的資源分配比例。
谷歌公司用“721”原則平衡上述三類業務的資源投入佔比,即分別投入70%、20%、10%。
當然這不是永遠正確的,但任何一個企業在戰略落地時都應該做好這種分配。
四、創新效率提升
中國企業的創新浪潮從未像如今這般洶湧,中國經濟的下一程也必將由“套利性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增長”。
在轟轟烈烈的時代浪潮中,越是根本性的問題越容易遭到忽視:企業創新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
創新的起點必須是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安克創新的充電器目前在亞馬遜均價為45美元,穩居品類榜第一。其背後的創新邏輯正在於此。
它們並不盲目追求“智慧充電”的風口,而是透過紮實調研,抓住了歐美市場對“多裝置同時快充”的強烈需求,隨之著力研發了能夠縮小充電器體積、降低成本的新技術。
創新的第一要務是提升效率。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組織創新,都要重效率,落入“為創新而創新”的內卷之中。
技術創新能否做到實際的降本增效,組織創新能否最大程度地激發組織活力,都能實實在在地反應在資料上,成為衡量創新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
創新的意義只有在創造商業效率和商業價值時才能被真正放大。否則,無論多高大上的“高科技”“新創意”都只是空中樓閣。
創新的土壤是還原創業的環境。對於企業來說,錢砸不出創新,創新領導人物的直接任命也往往難以產出良好的效果。
真正的出路在於還原“誰想創業就創業”的環境,用風險創投的方法來實現創新。

阿里巴巴當年在做阿里媽媽創新業務時只投資了200萬元人民幣,允許員工參與投資,並將在專案執行過程中使用風險投資方法一輪一路按照更高估值追加投資。
團隊負責人要自己到公司找資源,跑流程,這種鼓勵自願報名的創投辦法果然獲得了成功。
創投模式的核心是一個巨大的回報模型,只有這種環境和機制才可能把創業創新做到極致,真正提升創新效率。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