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今天的企業是經營出效益

做企業來講要重視三件事: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企業家精神,三是經營機制。
|《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欣
編輯米娜
圖片來源|中企相簿
4月18日~1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5(第十七屆)商界木蘭年會在北京舉行,圍繞“大變局下有效的經營者”的主題,著名經營管理專家、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宋志平作了演講。
宋志平演講的核心要點如下:
1.經營是做正確的事,著眼於提高效益,是開源、多賺錢,從市場中汲取三桶水;管理是正確地做事,著眼於提高效率,是節流、少花錢,乾毛巾也要擰出三滴水。企業領導者應將主要任務轉向經營,把管理工作下移。
2.上世紀是生產管理時代,管理能帶來效益;如今進入經營管理時代,經營的重要性凸顯,經營出效益,經營不善即使管理好也可能失敗。
3.創新有風險,企業家創新要講求有目的、有質量、有效益,與科學家創新不同,既要創新還得有效益或創造價值。

以下為宋志平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特別高興前來參加每年一度的木蘭年會,其實我以前也參加過幾次木蘭年會,有現場參加的,也有線上參加的。我記得有一次現場參加,會場坐著1000多名女企業家。
今天在座的有不少的男同志,女企業家的事業得到了大家的支援和參與,所以我覺得也特別高興。
今天,我們召開的木蘭年會,是企業界巾幗英雄一年一度的盛會。一提到女企業家,我腦子裡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她們的特點,至少有以下幾點尤為關鍵。
第一點,她們的直覺特別好。
第二點,她們更懂得精細管理,會過日子。
第三點,她們的韌性特別足,可能有更強的應付困難的能力。
第四點,她們更充滿愛心。
女企業家做企業往往面臨更多的困難,因為可能還得照顧家庭,還得培育兒女,同時還要做一番事業,就增加了很多的困難。
但是中國的女企業家就像過去一樣,婦女能撐半邊天,今天中國的女企業家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績,無論是在座的還是不在座的眾多女企業家,已然成中國經濟中的一股磅礴力量。在此,我向各位女企業家所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績表示由衷的敬佩。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大變局下有效的經營者”,先說說我們遇到了什麼樣的變局,當然影響變局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覺得有三方面可能是最主要的。
第一,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家都有體會。
第二,國內經濟轉型,我們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這樣的一個新時期,過去掙大錢、掙快錢、掙熱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我們要進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社會,許多的企業不適應。同時我們不少企業遇到了經營的困難,在這些面前,我認為一方面要積極正視困難,另一方面要堅定信心。
第三,智慧化時代的到來,我們剛才講到了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最近的一個代表就是人工智慧,大家都知道春節期間我們發生了幾個現象級的事件:先是DeepSeek橫空出世;而後宇樹機器人在中央電視臺春晚舞臺上扭秧歌;再就是《哪吒2》票房達150多億元,加上相關衍生產品銷售超過300億元。這些變化是巨大的。
這些變化給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企業都帶來了兩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環境不確定、技術不確定、經營也不確定,在這麼多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同時,我們發現這些年活幹得越來越多,但是效益卻不如以前了,怎麼能夠解決我們的經濟效益增長?這其實是今天企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也想給大家講講,這個時候,從經營和管理的角度上來講,應該怎麼做。
美國人講管理學,其管理學包含經營的內容,像戰略就是管理的一部分;日本人則是講經營學;而我們則將經營與管理合併為一體。中央提出要“支援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在上個世紀的生產管理時代,企業多生產即可,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都能售出,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管理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帶來效益,所以有管理出效益的說法。
但到了本世紀前二十年,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經營,需做出正確抉擇。如今,經營出效益,若經營不善,即便管理有方、產品質量上乘,可能在市場上還會失敗,這就是今天我們做企業的特點。
什麼叫經營,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目的是提高效益,是眼睛向外、是開源、是多賺錢、是從市場上多賺三桶水;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目的是提高效率,是眼睛向內、是節流、是少花錢、是乾毛巾也要擰出三滴水。講這個,並非否定管理的價值,而是凸顯經營的重要性。所以今天我們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把主要任務轉向經營,思考在不確定性下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把管理工作下移給部下,讓大家都做好。
如今,不少企業遇到問題時,往往首先從管理層面尋找原因,眼睛向內強化管理,然而,實際上問題可能源於經營決策的失誤。因此,我們不應用過度的管理來彌補經營上的失誤。這是我想表達的一個觀點。如今我們實際上已步入經營管理時代。上個世紀的100年被稱為生產管理時代,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福特的流水線生產,再到豐田的精益管理,核心主要就是管理。而在這個世紀,我們的任務在於經營管理,既要注重經營,也要做好管理。尤其作為一把手來講,應格外重視經營。
有人說,我認識到經營很重要,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我記得在1966年,也就是59年前,彼得·德魯克先生寫了一本書。在那個管理熱潮的時代,他出版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當時就提出瞭如何做個有效的管理者。他發現,許多管理者其實做了很多無效的工作,比如說在時間管理上,大量的管理者忙忙碌碌,但並沒有把時間真正聚焦在核心的管理工作上。這本書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暢銷書。
我近期也給大家寫了本書,我寫書的目的,是將自己的經驗與教訓分享給年輕一代,給大家插上路標,把我們過去踩過的坑、走過的路都如實地告訴大家。
我去年8月出版的一本書,名為《有效的經營者》,講的就是作為經營者如何更有效。我歸納並提出有效的經營者的五項任務:
第一件是正確選擇,包括如何精準地選擇戰略方向、業務領域以及合適的人才,我認為這三點至關重要,因此將其置於首位。因為在當今時代,若選擇失誤,就會大錯特錯。具體而言,首先要著眼於戰略選擇,其次為業務選擇,最後是人才選擇。
第二件是有效創新。今天大家都知道創新很重要,但是坦率來講,創新有風險,是有風險的一項經營活動,不創新等死,盲目創新會找死,而且死得更快。如何做到有目的、有質量、有效益的創新?這是我們企業家創新的一個關鍵點,科學家創新是有新就創,但企業家創新既要創新,還得有效益或創造價值,這正是其難點所在。
第三件是資源整合。今天對我們做企業的來講,不見得都是在核心業務、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滾雪球式的自我發展,另一種關鍵的方式是整合資源,今天考驗我們很多企業家的不光是創造資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整合資源的能力。坦率來講,資源整合同樣伴隨風險,因此制定正確的戰略至關重要,並且整合後的企業文化融合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這些因素對於企業的成功同樣重要。
第四件是創造價值。企業如何能夠賺到錢?從更大的價值層面上講,叫社會貢獻率,一個企業的員工收入、稅收,包括銀行利息,也包括利潤,如果狹義上講就是我們的利潤,我們企業創造了多少利潤,如果是上市公司有多少市值,這些都是企業價值裡的重要內容。企業如何創造利潤呢?在我們經營中有一個小公式叫利潤=銷量×價格-成本,這個公式雖然簡潔,卻包含了經營的關鍵資訊。
中國企業家往往重視銷量和成本,卻容易忽視價格。有觀點認為價格由市場決定,應隨行就市,或認為價格是由銷售員確定。實際上,作為企業,尤其是供應商,應首先關注價格。在過剩行業中,我主張從量本利到價本利,穩價保量降本,適當減點量都可以。
如果是上市公司,該如何創造價值?是否有提升價值的有效方法?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指出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以提升自身質量為基礎,為提升投資者回報能力和水平而實施的戰略管理行為。為什麼在同一個行業、規模相當的公司中,有些企業的市值很高,而有些卻相對較低呢?這就回到了市值管理的問題,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依法合規運用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現金分紅、投資者關係管理、資訊披露、股份回購等方式,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提升。
第五件是共享機制。我覺得做企業來講要重視三件事: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企業家精神,三是經營機制。這三件事缺一不可,黨的領導是方向和原則;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帶頭人在企業裡是稀缺資源;共享機制、經營機制講的就是企業的效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關係。
其實早在300年前,清朝晉商就有“銀股”(金融投資者)與“身股”(經營者)按各50%的比例分配的模式,如今看來,這種分配方式仍具先進性。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讓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共享企業創造的財富?觀察當今企業,無論是央企、國企還是民企,機制健全的企業才能發展良好,缺乏有效機制的企業則難以為繼。所以我常講,有機制做企業不需要神仙,沒有機制神仙也做不好企業。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企業的時候,這三點都要重視: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企業家精神,三是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共享的機制。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  審校:張格格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