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曾國藩為啥不率軍殺過去?

勤王是個態度問題
 / 子
朝廷和藩鎮的矛盾是個歷史課題,在外重內輕的格局下藩鎮往往也會對朝廷的危局視而不見,甚至還會火上加油。但是咸豐年間的情況畢竟不同,朝廷當時面對的外患是中原王朝從未遭遇過的對手,是真正的外患,所以,對於朝廷的危局,地方就應該不計得失,全力勤王。
從對待勤王一事,我們就能對湘軍內部諸人有一個深層次的認識。
咸豐十年(1860)八月,面對英法聯軍逼近京師的危局,咸豐君臣選擇了“北狩”熱河。在前往熱河的途中,咸豐聽取了勝保的建議,急發上諭,要求曾國藩派兵北上勤王,話說得非常嚴肅:“勿得藉詞延宕,坐視君國之急。惟有殷盼大兵雲集,迅掃逆氛,同膺懋賞,是為至要。”
對於這封上諭,曾國藩首先看到的是背後的政治博弈,作為湘軍的死對頭,勝保就是要以勤王的大義名分來間接削弱湘軍的軍事力量,為什麼其點名要湘軍精銳鮑超的霆軍北上,原因就在這裡。
如果鮑超北上,勝保就可以同時達到增強己方實力、削弱湘軍力量的目的。曾國藩比任何人都明白勝保的心思。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湘軍正在圍攻安慶,如果派鮑超北上就等於主動撤圍,將會影響整個東征大計。
這是一道曾國藩在其職業生涯中從沒有遇到過的難題,沒有案例可作為參考,所以,他馬上就陷入了猶豫的內耗中。之所以猶豫是北上確實存在客觀困難:這是勝保的政治攻擊;英法聯軍已經逼近京師,派兵可能無用;如果派兵,會直接影響安慶的戰局,導致湘軍東征計劃受影響;湘軍也沒和英法聯軍交過手,經驗為零,武器裝備也相對落後,曾國藩對於勝敗心裡沒底。
但是呢,不派兵的話更解釋不過去。首先,這是妥妥的違命。其次,這和將理學作為價值觀的曾國藩的內心衝突,這從他的日記中就能看出來:“四更成寐,五更復醒,念夷人縱橫中原,無以御之,為之憂悸。”
典型的失眠導致的抑鬱症狀。
在得到圓明園被燒的訊息之後,他又在日記裡寫道:“接胡宮保信,知京師業被逆夷闌入,澱園亦被焚,傷痛之至,無可與語。”
其實在天津剛陷時曾國藩就已經陷入情緒內耗,在收到胡林翼傳來的訊息時,他讀之驚心動魄,焦憤難名”,回覆道:“天津之事,決裂至此,驚心動魄,可為痛哭。”
在寫給弟弟曾國潢的信中,曾國藩也表示:“餘忝竊高位,又竊虛名,若不赴君父之難,則既詒後日之悔,復懼沒世之譏,成敗利鈍,不可計也。”
怕自己不去勤王的話日後會後悔,造成長期的情緒內耗,更怕會被時人、後人所過分解讀,在歷史上的形象盡毀。
等於說,王命與客觀現實的衝突,理智與價值觀的衝突讓當時的曾國藩深陷情緒漩渦,無法解題
勤王一事造成了曾國藩內心極大的衝突
圖源/劇照
表面來看,這道題確實複雜,但實際上這道題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計較一切得失,直接派兵勤王,因為,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沒有對錯,只有立場、態度
這一點,湘軍內部也基本形成共識,堅決支援勤王。首先就是鮑超,根本就沒去想勝保的陰謀,而是一再催促曾國藩下令,讓他北上勤王。霆軍將士也是躍躍欲試,表現出要急赴君王之難的迫切心情。
曾國荃也認為這是原則問題,必須得去。曾國藩府中的幕僚也支援勤王,“多以入衛為主”。
可能曾國藩和眾人商議也只是想尋找能理解他的人,希望有人能將他面臨的客觀困難講出來,讓他內心不至於太過掙扎,也能對湘軍將士有個交代。你想,如果他曾國藩不派兵勤王,湘軍將士會如何看待他,以後他還怎麼帶兵。
只是,眾人的態度還是讓曾國藩大為失望。
當然,也有人建議不應北上。客觀困難、外界嘈雜的聲音、價值觀的衝突又進一步加劇了曾國藩的情緒內耗。
但是呢,同為湘楚軍統帥的胡林翼卻沒這方面的煩惱,早在勤王上諭下達時他就說過這樣的話:如有旨調楚軍,則有兵無兵,有餉無餉,均不能辭。
因為,他認為,此等大事壓根就不用權衡,直接去就行。再說,如果不去,大家會怎麼看?輿論會如何解讀?史書會如何記載?
人呀,不應該只計較眼前的得失,更應該將視線拉長,關心身後之名。
對此,胡林翼還表示:“北援而楚危,不北援而楚豈獨能活耶行者固為艱鉅,守者獨能活耶?”
胡林翼的具體方案為:“自以鮑春霆、餘會亭合計萬人同行,北援甚切,林翼不敢遲行。”
在胡林翼的堅持下,曾國藩才堅定了其勤王的意志,表示:“君父之難,義不反顧縱使百無一成,而死後不自悔於九泉,不詒譏於百世主辱臣死,氛所當然不聞不問,可謂忠乎?”
既然勤王的決定沒有異議,接下來就是怎麼去的問題。只是,曾國藩還是故意繞了個圈子,在派兵之前先請旨,表示,鮑超分量不夠,且對地形不熟,不是勤王的最合適人選,應該讓他或者胡林翼親自領兵北上,如果讓他去,那他就帶上左宗棠,如果讓胡林翼去,那就讓李續宜和其同行。到底該如何行動,請皇上指示。
最後,曾國藩還不忘給咸豐表態:“帶兵入衛,拜表即行一經奉旨,旬日即可成行。”
態度相當踴躍。
但這只不過是曾國藩的緩兵之計,其核心思想就一個“拖”字,即所謂的“按兵請旨”。
之所以如此又是因為,曾國藩依然在用理智對待、處理此事,他認為,既然咸豐將恭親王奕訢留在京師,那麼議和就是必然的結果。另外,這個時間點北上,可能去了事情都已經定了,白白浪費時間。再說,湘軍真正要對付的是太平軍,東征才是天大的事。所以,曾國藩經過權衡,作出了此事無益於北,有損於南”的判斷。
既然必須表態,那就堅定勤王的態度,然後先拖住。於是,曾國藩早在八月二十五日就接到了朝廷的上諭,但是直到九月六日才回奏一封《奏請帶兵北上以靖夷氛折》。再算上來回路上的時間,可能京師的大局就已經定了。
客觀來說,這是個理智的做法,因為,閻敬銘也認為:西巡之舉萬不能行,亦徒做一篇文章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這畢竟是立場問題,立場比得失更重要
所以,對於曾國藩“按兵請旨”的行為胡林翼一眼就看穿了其目的,表示:“此事不容計較利害惟大義是趨成敗利鈍,固非所計。”
在用兵東南期間,曾國藩和胡林翼一直配合得比較愉快,但最終卻因為這件事,兩人之間有了隔閡,當時,胡林翼就對曾國藩的表現有所不滿:“按兵未動,此心愧憤,無以自立況君父危難,其忍放言高論耶!”
在給曾國藩的信中,胡林翼開門見山就說:“北征入衛,無成敗可見、利鈍可言,亦不能以吳、楚安危為念,此間聞命即行。”
在勤王一事上,胡林翼從來就沒有過情緒內耗。
胡林翼勤王的態度非常堅定
圖源/劇照
最終,事情果然如曾國藩所料,恭親王在京師和英法聯軍議和,十月四日,曾國藩接到上諭,令其不必北援。也不知道咸豐有沒有看透曾國藩的心思。
雖然事情得以圓滿解決,但此事還是給胡林翼留下了心理負擔,在後來的家書中他是一再自責:“君父之難,聞之不安身為疆吏,應以親自入衛為職分兄忝膺疆寄,自應北上入衛,此臣職之大義也。行吾心之所安,本不計及事之能濟與否也瞻言大局,真有涕泗無從之概,奈何奈何!”
人呀,空手而來,空手而歸,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心安”二字,胡林翼可謂是參透了人生的真諦。
對於曾國藩和胡林翼的態度和做法,相信諸君心裡自有評判。

名校生找物件,用理想島VIP!
截至2024年12月1日,碩博相親小程式“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20萬人!其中,碩博學歷使用者佔比92%,本科學歷使用者佔比8%。
你有多久沒登陸了?
2025年以來平臺新增非常多使用者!不僅高學歷,而且還都高顏值
掃碼登陸看看↓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