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首,剛剛公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其列為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並將其列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取向之一。與此同時,政府工作報告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提到了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如何壯大耐心資本?為什麼將擴內需、促消費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如何擴大消費?強化宏觀政策的民生導向釋放了什麼訊號?如何看待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
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馬建堂在全國兩會現場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1
培育耐心資本,要打通創投資本的退出通道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提到了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您如何看待壯大耐心資本這一問題?
馬建堂:這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兩三個月前,我還就此進行了一些調研。眾所周知,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創新則依靠資本。特別是新興企業和初創企業,它們往往缺乏業績,因此難以透過上市融資,又缺少可抵押資產,也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此時,創業資本、風險投資幾乎成為它們融資的唯一方式。
近年來,我國創投市場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的原因相當複雜。募、投、管、退幾個環節都出現了新的情況。募集的資金有所減少,因此投資的總筆數也相應減少。最重要的是,對創投資本來說,退出通道至關重要。風險投資儘管是長期投資、耐心資本,但最終總要退出。在我國,上市IPO是風險投資退出的基本方式。投資企業、培育其成長上市後退出,實現投資回報,再投資其他專案,形成募、投、管、退的完整迴圈。當然,目前風險投資市場的萎縮,我相信只是暫時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發展耐心資本;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援政策。
一方面,現在創投資本市場主力中,國有資本越來越多。國有資本要按照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完成壯大自身、推動科技進步的使命,就要在管理方式和業績考核模式上有所變化。在業績考核上,不能追求過短的考核週期,而應採用較長的考核週期。第二,對於投資的失敗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創投資本不可能每個專案都成功,不能因為一個專案投資失敗就認為國有資本流失了。因此,需要對風險有一定的容忍度,這非常重要。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打通退出通道。創投資本必須流轉起來,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為此,必須打通退出通道。而要打通退出通道,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既是一個投資市場,要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回報,同時也是一個融資市場,要平衡投資與融資的關係。要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於一些有質量、有發展前景、具備在科創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應允許並鼓勵它們上市,透過IPO方式解決創投資本的退出問題。另一個創投資本的退出渠道是發展S基金(專門從投資者手中收購另類資產基金份額、投資組合或出資承諾的基金產品,實現創投份額的轉讓)。以這種方式,即使被投企業一時無法上市,創投資本也可以透過轉讓投資份額實現退出。
相信透過這些舉措,我國的創投資本會有更好的發展,創投市場也將更加活躍,為我國的中小企業、初創企業提供發展資金,培育出越來越多的“獨角獸”企業。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對於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中小科技企業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2
擴大消費歸根結底要穩就業、擴就業
NBD:關於提振消費,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強調促消費。為什麼將擴內需、促消費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未來,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擴內需、促消費可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馬建堂: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首,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其列為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我國是以內需為主的大國,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次,中國經濟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穩增長的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執行面臨的主要困難和挑戰是國內需求不足。而擴大內需很重要的是要擴大消費需求,所以,今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們要將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穩經濟、促增長、保增長的重要內容。
如何擴大消費?首先要清楚,消費是收入的函式,就業是收入的前提。要消費,就必須有收入,而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就業。因此,擴大消費歸根結底要穩就業、擴就業,讓更多的企業能夠發展,在發展中增加就業。為此,我們要採取措施,特別是鼓勵就業面寬量大的中小微企業發展,透過穩就業來穩收入,進而擴大消費。同時,近年來中央出臺的穩就業舉措要繼續實施,包括將失業保險基金的一部分用於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穩崗等。
第二,要消除消費者不敢消費的後顧之憂。為什麼一部分群體不敢消費?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的養老問題、住房問題、還房貸甚至還車貸的問題等。因此,我們要從解決這些問題入手來擴大消費。
“一老”方面,國家可以進一步加強養老事業的發展,提高養老金水平,加大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護、救助力度。同時,要儘快推廣長期護理險,為需要長期護理的人群支付部分費用。
“一小”方面,生育不僅有時間成本,還有經濟成本。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發放育兒補貼。這些舉措都能降低有孩家庭的生育支出,減少其後顧之憂。
住房方面,對年輕人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房租,買房、租房都很貴。要加快培育租售並舉的新型住房體制,發展適合中低收入群體的租賃房,減少其在住房方面的開支。
第三,還應該看到,有些領域人們願意消費,也敢消費,但供給不足,也即高質量消費供給不足。主要是因為這些領域存在市場準入不夠、管控過多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改革,特別是服務消費,改革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現在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包括鼓勵外資在華設立醫院和學校。要加大開放的力度,允許更多的資金、資本,包括外資、民資進入服務行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總之,我們要多管齊下,擴大消費、擴大內需,進而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打造穩定、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NBD:您曾表示要把宏觀調控新政策轉化為國民經濟發展新效能,具體應該如何進行轉換?目前的側重點是什麼?
馬建堂:自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中央出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力度很大,涉及財政、金融、穩樓市、穩股市等多個方面,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見效。我講這句話的原因,是希望我們的政策能夠更快、更好地落地。所謂“更快”,就是中央一旦決定,希望就能立即行動;所謂“更好”,就是要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
以“兩新”政策為例,這一政策在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4年的全國兩會上都被提及,但政策部門真正出臺措施,市場開始實施就到了七八月份。我們在調研時發現,很多地方反映政策很好,如果年底結束時間太短,希望延長實施期,現在確實延長了。我當時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希望政策能夠儘快實施,更好地落地。
3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財政及貨幣政策要朝著民生導向方面安排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並將其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取向之一。您剛才也提到了民生問題,您認為這釋放了什麼樣的訊號?另外,把政策資源更多地投資到人、服務於民生,對個人和整個宏觀經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馬建堂:過去講宏觀調控政策,主要的傳統工具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按照過去的狹義理解,積極的宏觀政策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前幾年,宏觀政策取向已經增加了就業導向。今年,我認為很重要的創新是黨中央、國務院開始更加重視民生,把民生作為宏觀政策取向的一個重要導向。
我們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目的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堅持民生導向。這一政策導向和重要表述,我認為非常好,值得點贊。從大的方面講,我們是人民共和國,人民是我們的主體,我們要以人為本,這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我們所有改革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使人民群眾更好地獲得發展改革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所以,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目的都是為了改善民生、增加民生扶持。這不僅僅是一句話,要求提出來以後,財政安排要朝著民生導向方面安排,更加關注民生。比如,養老金要繼續提高,要補充增強居民醫療保險,要推進失業保險參保擴面,長期護理險也要全面推開。財政支出的安排要更加傾向於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寧願少搞點專案,也要把錢花在提高老百姓的素質和生活水平上。這對財政政策提出很高的要求。貨幣政策也一樣,儘管其直接導向是企業,但也要體現民生導向。如降低以個人為貸款物件的個人貸款利率水平、為就業面寬量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所以,民生成為宏觀政策的重要導向,再次彰顯了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宗旨。
4
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科學且合理
NBD: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您如何看待這個目標?同時,有哪些新動能、新的經濟增長點值得關注?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馬建堂:大家都對今年GDP的增長目標非常關心,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GDP是衡量一個經濟體、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我認為2025年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非常科學,既實事求是又提振信心,既考慮了需要,又考慮了可能。
今年將召開研究“十五五”規劃的中央會議。回顧十九屆五中全會,當時研究的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許多同志提出了一個建議,即從2020年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是GDP或人均GDP翻一番。這意味著每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需要達到4.7%、4.8%左右。雖然黨中央最終沒有采用這種量化的表述,但提出的目標隱含在這15年內,國內生產總值需要達到這樣的增長水平,以實現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理解是人均GDP基本達到當時發達國家的門檻。實際上,這意味著在三個五年計劃內,我們總量上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儘管中央沒有明確這樣說,但“十四五”已經是最後一年,“十五五”即將實施,明年就是“十五五”的第一年。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需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速度太低,怎麼能實現2035年的目標呢?因此,“十五五”規劃的目標必須考慮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黨的重大任務和全國人民的重要使命。
但國際環境是否允許?我們是否有這個條件?許多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的潛在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應該有5%左右。因此,中央提出的這個目標,我們說是科學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統籌了需要與可能。同時,這也是一個合理的指標,統籌了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形勢。2025年國際環境最大的不確定性是美國。美國是否會繼續加徵關稅?我們需要科學客觀地認識這個現實。另外,這些年西方大搞意識形態,經濟問題政治化,經濟秩序也越來越趨向陣營化、碎片化,國際環境還是比較嚴峻複雜的。國內發展改革的任務很重,我們雖然在不斷克服下行的壓力,但壓力仍然存在。因此,5%這個指標,我個人認為統籌了國際和國內的情況,所以是科學合理的。
此外,5%的目標並不低,我國的經濟體量已經很大了,去年達到了134.9萬億,很大的總量。增長5%,加上2%的預期物價上漲,名義增長就達到了7%。一個百分點是1.34萬億,五個百分點就是六七萬億了。所以基數已經很大了,5%的目標要實現,並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做到的。還是需要全國人民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堅持改革,因為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時,還要勠力開放、銳意創新。創新很重要,中國經濟的奇蹟是幹出來的,要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努力去幹。
新動能多種多樣,過去我們常提到大資料、雲計算、平臺經濟等,而如今我們更強調“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令各行各業都迸發出新的潛力。
5
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層面固定了“兩個毫不動搖”方針
NBD:民營經濟促進法已經提請二審,您認為這對民營企業會產生哪些影響?
馬建堂:支援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前幾天習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了民營企業座談會。
近年來,黨中央出臺了許多鼓勵、支援和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舉措。現在,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提出,就是將黨中央的政策法治化、固定化,將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和支援上升到法律層面。當然,我們的憲法早就對此有所規定,但作為一部專門法,將這一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再次彰顯了黨中央一貫堅持的“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從法律層面固定了黨中央的“兩個毫不動搖”方針,使得民營企業家更加安心、放心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然,民營企業家也應該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積極投身於社會事業,包括慈善事業,在方方面面落實中央的“兩個健康”方針,即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因此,這部法律非常重要,我們都期盼它能夠儘快頒佈實施。
記者|李彪 張宏
編輯|金冥羽陳星 杜波
視覺|蔡沛君
排版|陳星


◆◆◆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