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任澤平團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在12月中旬召開,分析經濟形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
預計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延續9月以來的擴張性總基調,啟動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明年工作重點在擴大內需、發展新質生產力、提振民營經濟和防範風險。
1 總基調:GDP增長目標5%左右,第二輪經濟刺激關鍵在於落地
預計將延續“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但重點在“進”,GDP增長目標5%左右。自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9月24日以來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出臺,10月中國政府在世界銀行會議上發言稱“中國有信心實現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預計2025年經濟工作也會延續“穩中求進”總基調,GDP增長目標設定維持在5%左右。
第二輪經濟刺激關鍵在於落地。2025年面臨中美貿易摩擦、特朗普2.0、地方債務壓力、房地產市場調整、民營經濟信心有待提振、居民需求不足等諸多挑戰,明年要實現5%的GDP增長目標,需要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的加碼,且關鍵在於政策落地。
政策要落地,關鍵在於取消過多的前置條件。9月24日以來,中央持續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起到積極提振效果,但堵點主要在於落地難,落地難的主要原因是前置條件太多。例如,3000億保障房再貸款政策,貸款期限短,利率高,地方意願不足;房企白名單貸款,未能對銀行免責,銀行投放積極性不高;國家出臺《民企經濟促進法》,但是地方罰沒收入高增、遠洋捕撈等事件影響企業家信心。應該儘快取消這些前置條件,讓政策實實在在落地,民眾可感可及,起到促進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的作用。
2 財政政策:赤字率至4%以上,化債加快推進
赤字率提升至4%以上。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2023年、2024年預期目標赤字率均為3%,但2023年窄口徑赤字率實際已達到4.59%。赤字率預期目標不應成為提振經濟政策的枷鎖,赤字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實際提高1.3萬億的財政赤字規模,相對於近幾年每年1萬億元特別國債等舉措來說,絕對規模的變化並不大,但有助於打破3%赤字率的古板印象和提高財政政策的靈活性。除了期待財政政策的量,在質上也期待進一步提升:一是擴張各類專項債以及中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使用範圍,減少約束條件,更重要的是其投向領域是否可以撬動更高投資乘數;二是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特定群體支出,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幫助特困人員、孤兒、孤寡老人、學生、失業人員等特定群體抵禦風險;三是結構性減稅降費,在科技創新和製造業領域的企業有所傾斜。
地方化債路線圖已明確,明年關鍵在於落地。11月8日,財政部公佈十萬億元化債方案,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安排累計4萬億元用於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用於化解隱債,以及明確2萬億元棚戶改造隱債待到期後償還。2028年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五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的利息支出,可大幅減輕地方政府化債壓力。但由於化債分五年進行,而非一次性下達,當前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仍承受較大壓力,明年關鍵在於落地,期待中央加速下達置換債額度、地方政府加速發行,透過釋放原本用於償債的財政資源,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對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支援,從而促進經濟的恢復增長和結構升級。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緩解,有利於清理緊縮性政策,改善營商環境,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3 貨幣政策:堅持支援性立場,保持寬鬆,預計2-3次降息降準
我國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大國政策,以我為主。推動經濟復甦,居民就業改善,房地產止跌回穩,股市繁榮,均需要貨幣政策保持寬鬆。
預計明年貨幣政策將堅持支援性立場,延續寬鬆,降息降準2-3次。12月2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2024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明年央行將繼續堅持支援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和政策取向,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企業和居民綜合融資成本。”
降準、購債等多渠道釋放中長期資金,維護流動性寬裕。11月底,MLF到期、專項債發行提速等導致流動性需求大增,央行同步開展8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和淨買入國債2000億元增加中長期資金投放。當前我國央行持有政府債券佔總資產比重約5.5%,與成熟國際市場央行持有政府債的規模和體量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預計明年將透過降準、購債、上繳央行利潤、結構性政策工具等方式,更大力度滿足市場對中長期資金需求。
4 房地產:促進止跌回穩,明年全面放開限購,加大住房銀行收儲力度
房地產是週期之母,房地產穩則經濟穩。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明年或有放寬限購、住房銀行收儲等更多新政策出臺。今年9月下旬政治局會議定調地產“止跌回穩”,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建立動態調整存量房貸利率機制,多地放鬆限購、限售、限價、信貸,降低稅費,允許專項債購買土地和存量房儲。國慶後,一二線樓市銷量改善。
我們總的判斷:目前樓市量起價穩,源於在政策組合拳下前期受創信心有所恢復,但考慮到主要城市庫存依舊高、居民購買力及信心不足、政策效果遞減效應,樓市政策要需要加碼,市場總體呈現我們之前判斷的大分化格局。
2025年,將從供需兩端發力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需求端激發購房者熱情,可能繼續放寬一線城市限購、推出針對首套房或改善型住房的財政補貼政策等;供給端改善資源配置,對於閒置或庫存較多的地區,減少供地,加快舊房改造或以租代售措施,盤活存量資產。住房保障銀行收儲,資金規模要大、利率要低、期限要長;對供需兩方提供金融支援,首套房貸利率可能進一步下調,金融機構加大對優質房企的融資支援,對按政策要求發放白名單貸款的商業銀行進行免責,同時針對困境房企實施專項債務化解方案等。

5 消費:消費券補貼,擴大內需,就業優先
預計將繼續提振消費,創造就業崗位和提升收入預期。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明年出口承壓,擴大內需是提振經濟的關鍵。今年中央劃撥15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特別國債,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較上月增加1.6個百分點,高於季節性。明年GDP增長難度更大,明年促消費中央補貼金額或在3000億以上。
今年在消費上主要是推動以舊換新、培育新增長點和發展服務消費,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開展汽車、家電產品、家裝消費品以舊換新;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推出《關於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聚焦餐飲、文旅體育、購物、大宗商品、健康養老、托育消費和社群服務消費。
明年或以開發消費新場景和新增長點以及大規模以舊換新為主,如將消費補貼拓展至服務、生育等領域。明年工作重點可能在:1)融合科技、綠色與消費。繼續推動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並拓展至更廣泛的綠色家電和辦公裝置領域;家居與新能源技術結合,提升消費者體驗,如智慧充電樁和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等。2)繼續大規模以舊換新。3)農村下沉市場開發。一是文旅場景開發,透過智慧農業與鄉村旅遊結合,開發“生產+消費”的新模式。如“村超”模式將被複制到更多地區,進一步提升農村消費影響力;二是農村電商下沉。4)加大對消費和生育補貼。發放大範圍消費券,涉及餐飲、家電、文旅等。對二孩、三孩家庭提升補貼金額。

6 科技產業政策:新質生產力,國產替代
特朗普關稅2.0預計將提高貿易壁壘,加速“卡脖子”領域的國產替代程序。打破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關鍵在於自主科技創新,靠科技創新培育經濟新動能。
2025年,以未來產業和卡脖子相關產業為重點領域,強化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地位,同時注重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5年科技產業政策可能涉及以下領域:1)支援未來產業發展。培育具備戰略性、顛覆性的新興產業,包括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製造、衛星網際網路、人形機器人等領域。2)深化科技與產業融合。鼓勵企業牽頭國家重大科技專案,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促進技術鏈與產業鏈的高度協同。更多的產學研合作、創新聯合體的建設以及科技成果將更快市場化,特別是在工業網際網路、自動駕駛和綠色低碳技術等領域。3)最佳化科技政策環境。透過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構建全國統一技術市場等措施,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同時,注重最佳化監管政策,以包容審慎的原則促進新技術的實驗與應用,激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4)打造多元化支援體系。2025年或將設立專項基金,吸引長期資本和戰略投資用於硬科技專案。此外,激勵地方政府建設更多高新技術園區和未來產業示範區,促進區域產業特色化集聚。5)培育新型企業和技術生態。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科技領軍企業,政策將著力打造多層次企業創新梯隊,支援企業進行內部創業和外部投資孵化。
7、民營經濟:保護產權,提振信心
預計2025年加大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和營商環境改善。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要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10月10日,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規範限制人身自由、異地執法、干預經濟糾紛、異常罰沒收入、拖欠賬款等,改善營商環境。
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貢獻了“5678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啟用民營經濟信心,堪比10萬億刺激。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制度經濟學表明,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8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提振信心
資本市場預計是明年工作重點之一。股市繁榮有助於促進消費和科技創新。今年九月底,國務院送出資本市場“大禮包”,平準基金正在醞釀,創設創新兩項貨幣政策工具,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繁榮發展。央行創新推出兩項工具支援股市,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票市場,“真金白銀”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匯金中長期入市,託底股市;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支援併購重組,最佳化投資環境。9月24日當天,市場大受鼓舞,上證指數大漲4.15%;新政後三個交易日,市場連續放量大漲,站上3000點。短短三日,上證指數拉漲250餘點,交易活躍。
具體來看,會議可能提到的資本市場改革內容有:1)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投資市場生態。透過完善註冊制、提升市場透明度、嚴格打擊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行為,增強投資者信心。2)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援具有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上市,特別是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和綠色產業領域;強化資訊披露與治理,透過監管要求提升上市公司質量。3)引導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鼓勵險資、社保基金、外資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引導上市公司回購。4)發揮資本市場併購重組功能,支援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支援消費與科技產業融合,推動科技賦能消費,鼓勵相關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發展新消費模式如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