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不要提前焦慮

Mar.
30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生活,就是見招拆招。

憂慮不會帶走明天的難過,只會帶走今天的力氣。
傅首爾曾說:“壞事還沒有發生,你就提前焦慮,就等於你遇見兩次壞事。”
陷入“提前焦慮”陷阱的人,每天處在一種“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下,與生活的鬥爭尚未開始,就已感覺精疲力盡。
01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
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一種被忽視的勞動,就是情緒的勞動。當一個人思慮過度,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精力,導致自己停滯不前。
《反焦慮思維》一書中,瑪麗向心理醫生求助,說自己常常午夜驚醒,心臟“怦怦”亂跳。因為自己的生活有數不清的麻煩:
兩個孩子馬上要進入青春期,即將變成無法控制的“猛獸”;丈夫隨時可能會丟掉工作,她將成為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照顧父母需要的金錢,超過了他們的固定收入,而房子變成了他們永遠也爬不出來的無底窟窿……
雖然有些事情尚未發生,持續的焦慮卻讓她疲憊不堪,丈夫埋怨她脾氣暴躁,孩子們吐槽她沒有半點耐心。
提前焦慮,讓瑪麗的身心都處在“橙色預警”的緊張氣氛中,生活變得一團糟,長期活在人為製造的恐懼中。
如果把每個人都比作路上飛奔的汽車,當你把80%的能量用於焦慮內耗,只有20%的能量用於前進,自然跑不遠。可如果你心無雜念,把100%的能量花在奔跑上,就會迅速超過其它車輛。
很多時候,一次行動,好過一萬次杞人憂天。
所以,不必對未來過度憂慮,甩掉精神上的包袱,才能越走越快。
02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強加一個確定性
企業家吳曉波曾說:“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確定本身才是最大的風險。”
主持人馬東,畢業不久便靠出色的主持能力獲得了在央視工作的機會。
這是很多人眼中的金飯碗,工作穩定又體面,可馬東並沒有選擇在確定性裡躺平,反而不斷更新自己。
在主持上,他透過訪談節目《有話好說》、綜藝《挑戰主持人》,不斷夯實主持功底。做主持之餘,他還學習導演策劃的知識,後來成功在2011年擔任央視春晚總導演。
不僅如此,做好沉穩有深度的央視節目後,他還突破自己的風格,時刻關注觀眾們討論的犀利尖銳話題。2013年,愛奇藝總裁邀請馬東做內容首席官,44歲的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彼時網路爭辯盛行,他看準風向,推出了《奇葩說》這檔犀利刺激的辯論節目,收視率一路飆高,馬東也從主持人一躍成為傳媒公司CEO。
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平衡呼叫,使馬東將旁人眼中的中年危機,化作了華麗逆襲。
若把人生看做大海,想要在重重迷霧之中為自己尋到一條確定的航道,本身就是不可能事情。用確定性給自己設限,拒絕升級,雖然能守住眼前的穩定,但也會畫地為牢。
不如把人生想象成一個遊樂園,既然都有閉園的時刻,那麼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儘可能地多體驗、多冒險,玩得開心和盡興。
追求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智慧,促使自己更新,我們才能收穫長足發展。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處理麻煩的過程,你的提前焦慮並不會讓未來的煩惱消失。反而是“你越放鬆,結果往往越好”。
願你未來都能不提前焦慮,也不要預知煩惱。
生活,就是見招拆招。

— THE END —
本文綜合自中國新聞社(CNS1952)、洞見、人間書等。

MORE

灼見熱文 

◐◑從“雷劇女主” 到斷層第一,她憑啥?
◐◑說真的,別再用飲料瓶裝東西了!
◐◑與人聊天,少談自己的3件事
◐◑我問Deepseek,人生回報率最高的10件事,看完答案我醒了
◐◑不愧是中宣部的筆桿子,僅1600字,就把年輕幹部如何快進步講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