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週日傍晚,許多人心中都會湧上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壓抑感。
最開始也許只是胸口隱隱的緊繃,但隨著太陽緩緩落下,
這種感覺逐漸變得強烈,彷彿所有的思緒都被一股力量牽引著,
走向那個無法迴避的事實——週一要來了!
入睡變得異常艱難,腦海中反覆上演著下週的會議、待回覆的郵件、還未完成的任務。
哪怕剛剛度過一個悠閒的週末,也無法驅散這股揮之不去的焦慮。
這種現象有一個名字:週一恐懼症。

對很多人來說,“週一恐懼症” 並不僅僅是對週一工作的緊張,
更像是一種持續的、令人煩躁的焦慮感,好像總覺得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正在逼近。
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的 “上班前焦慮”,
但專家指出,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體驗。
那這種 “週一恐懼症” 到底是從何而來?
資深睡眠心理學家、Sleep Health Foundation的執行長Dr Moira Junge,對此早已不陌生。
Junge表示:
這種焦慮並不僅僅源於對週一工作的擔憂,更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那份寶貴的放鬆時光。
她說:
這不只是擔心明天的事情,而是想要拼命抓住剩下的屬於自己的時間。
她進一步解釋:
這並不是典型的焦慮症,而是一種源自即將被繁忙淹沒的疲憊感和無力感。
當你處於壓力大、過度刺激、感到不堪重負的狀態時,
你的身體狀況就很難支援你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態。
焦慮讓神經系統保持在高度警覺的狀態,
這使得我們難以真正進入放鬆、平靜的入睡狀態。

Junge強調:
要想擁有好睡眠,睡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關鍵。
減少刺激、遠離咖啡因和酒精、營造舒緩的入睡環境,都是助眠的好方法。
不過,想要徹底緩解 “週一恐懼症” ,還需要從更深層次去看待問題。
Junge指出:
除了個體的調適外,很多焦慮的成因其實來自職場本身。
比如過重的工作量、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等。
她說:
很多人都把這看成是自己的問題,覺得是自己抗壓能力太差、焦慮太多。
但我更關注的是社會層面的變化。
職場需要更加健康、合理,要有合適的工作量、排班和人際關係。
對於很多人來說,週日晚上成了焦慮情緒的爆發點,甚至開始出現身體上的反應。
睡眠專家Elina Winnel表示,她在工作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
她說:
焦慮本質上是一種 “對未來的恐懼”,我們的大腦將工作環境視為一種威脅。
這種恐懼激活了身體的 “戰鬥或逃跑” 機制,阻止我們完全放鬆,從而影響睡眠質量。
Junge和Winnel都認為:
理解和識別引發焦慮的根源,是緩解焦慮的關鍵第一步。
人們需要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焦慮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可能是一項截止日期臨近的任務,也可能是和上司之間尚未解決的矛盾…
一旦找到源頭,才能打破每週重複上演的焦慮迴圈。
她建議: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儘量把週日安排得更輕鬆,幫助身體慢慢緩解壓力。
比如,注意觀察自己是否出現了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緊繃等身體訊號,
然後透過深呼吸來讓神經系統冷靜下來。

Junge也認為:
關鍵在於提前做好準備。
可以在週末稍早的時候花點時間,列出週一的待辦事項,
這樣避免等到週日晚上才手忙腳亂。
她還提醒:
如果還沒有感到真正睏倦,不要強迫自己上床睡覺。
如果你並不困,就不要靠近臥室。
睡眠是我們健康中最容易改善的一環。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資訊,有足夠的支援,並且識別出阻礙睡眠的因素,
就有機會改善睡眠,甚至改變整個人生…
來源:Herald Sun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