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生看申請焦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北美留學故事
作者:Cathy Zhang
— NA北美留學故事
焦慮,和它的副產品 
又是一年310後潮。無論是即將就讀於美高的準留學生,還是馬上進入申請季的同學,都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很多人似乎忘記了停下來思考,這種無處不在的焦慮是否真正有意義。為什麼大學申請還沒到,我們就已經這麼焦慮了?
我身邊的朋友,一個因為沒能申請到某個頂尖大學的暑期專案哭了整整一個晚上,一個已經開始每週和升學顧問研究三年後的ED策略。十年級的我們,離真正提交申請還有將近兩年時間,但關於未來的焦慮已經像潮水一樣湧來,幾乎讓人喘不過氣。
比起目睹學長學姐們的競爭,更讓我和身邊朋友感到壓力的是,哪怕高中彷彿才剛剛步入正軌,身邊許多人似乎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有些已經拿到了暑期實習機會,在各類高階研究所或創業公司裡忙碌著;有些早早確定了未來的專業和發展方向,開始為申請理想的大學專業做準備;還有人因為是校隊的運動員,已經收到了大學的提前關注;他們的未來像是已經被預定好了一樣。
相比之下,仍在迷茫中摸索、像初生嬰兒般蹣跚前行的同學們便會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十年級美高學生,我們被困在一個微妙的夾縫裡。有人可能既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個學校,也還沒想清楚未來要申請什麼專業。朋友圈裡,許多人曬出訪校定位,忙著為各種申請焦頭爛額,而我的腦海裡卻充斥著烤焦棉花糖的甜膩和海邊日曬時的幸福感——這樣錯了嗎?
模擬聯合國開會
此外,我逐漸意識到,這種焦慮和自我懷疑並非我一人獨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早已瀰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走進自習室,總有人在刷Khan Academy,或是一遍遍修改他們的Common App個人陳述。無論年級如何,從踏入高中的那一刻起,我們的對話便繞不開 GPA、競賽,或是某個暑校的申請結果。排名、錄取率、學長學姐的去向,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提醒著我們:要更多,要更好,要更努力。
看著身邊的人為一個更光鮮亮麗的未來拼盡全力,有時的確會讓人充滿動力。但這種“激勵”背後,實際隱藏著一種系統性的恐懼。我們真正害怕的,真的只是“進不了好學校”嗎?或許更深層的恐懼是——如果大學申請的結果未能符合期待,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
冬天學校的篝火
矛盾,和交叉口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了一種觀念:努力會帶來回報,優秀的人應該進入最頂尖的學府。因此,許多人將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在大學申請上——只要我努力寫好文書、拿到更高的標化和GPA,我就一定會被大學錄取。一方面來說,這類主觀判斷本身就是不準確的。大學錄取結果往往取決於無數難以掌控的因素:地域、招生偏好,甚至招生官當天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申請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沒有絕對公平可言的賭局,而我們卻總是傾向於把最終結果歸因於自身能力。
這種心態的直接後果是,在美高的四年裡,努力變得不再純粹。如果它不能換來一紙“好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那所有付出都顯得虛無、飄渺,甚至令人不安。努力不再只是關於自身成長,而是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比較——我到底夠不夠好?我常常聽到朋友們說:“他上了這個夏校,那是不是意味著我不如他?” “她的SAT比我高,那我是不是沒希望了?”
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競爭環境下,我身別越來越多人對他人的成功感到複雜,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每當我看到高年級的朋友拿到夢校錄取通知書,我總是本能地想要為他們感到高興。然而在這個被競爭填滿的環境裡,“鬆弛”似乎成了一種錯誤。焦慮不僅僅源於申請制度本身,更來自我們內心的功利心態。並不是說想進好學校有什麼錯,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似乎丟失了很多東西——自信、平和的心態,甚至與朋友之間最純粹的關係。
體育賽事前的動員活動
哪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種對大學的焦慮正在讓我們失去步伐,但停止焦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時候,焦慮不僅僅來自外界的競爭,更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我們害怕自己做得還不夠,害怕別人已經走在前面,而自己仍在尋找方向。每當聽到有人提前拿到了某個暑期研究專案,或是已經和頂尖大學的教練建立了聯絡,我們都會忍不住問自己:我是不是也該做點什麼?
焦慮本質
焦慮本質上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而在競爭激烈的美高環境裡,這種焦慮往往會被放大。作為低年級學生的我們,為未來感到不安十分正常。但過度因為身邊的人的一舉一動而感到落後並不健康。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更多是:什麼樣的焦慮是正常的,什麼樣的焦慮是不健康的?
對未來的方向感到些許迷茫、對即將到來的考試感到緊張、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說明我們在乎自己的成長,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這種焦慮能促使我們主動去嘗試新事物、探索興趣、提升自己,讓我們在未來做選擇時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樣良性的焦慮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讓我們有著不斷向上的動力。
當焦慮開始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和否定,那就需要警惕了。比如:
  1. 過度比較:總是拿自己的成就和他人比較,導致自己陷入“我是不是不夠好?”的負面情緒中。
  2. 焦慮於不可控的事情:例如,過早擔憂大學招生政策、害怕自己因為背景不夠“完美”而被淘汰,而不是專注於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
  3. 讓焦慮取代了對成長的熱愛:本來喜歡的課外活動變成了“履歷上的一項任務”,本來享受的學習變成了“必須刷到多少分數才能有競爭力”。如果學習和興趣變成了純粹的壓力來源,那這份焦慮就需要被調整,因為它本質上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好。
秋天賽艇隊訓練平靜的湖面
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不確定性並不意味著失敗,它只是意味著你仍然有無限的可能性。不是每個人都在十年級就能找到人生方向,很多人直到大學甚至更久之後才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大學錄取不是一個“誰先準備,誰就一定贏”的比賽,而是一場個人旅程。與其焦慮別人已經拿到了實習、進入了夏校,不如思考:自己真正喜歡什麼?自己的步調是什麼?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節奏,長時間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投入時間和精力,盡力而為,比盲目追趕別人的步伐更為重要。
雖然身邊人都在談論排名、GPA、競賽,但你可以選擇既在乎這些事情,卻不過度沉浸在這些資訊中。適當瞭解趨勢是好的,但不要讓別人的焦慮變成自己的焦慮。與其去吸收大環境的不安,不如把精力放在當下能做的事情上。提高課堂表現、培養興趣、與朋友享受當下的高中生活,這些都是更值得投入的事情。
來美高後第一次在雪地裡滑雪橇
最後的最後,希望讀者們能夠意識到,無論我們最終去到哪裡,我們的價值都不會申請結果而改變。
大學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定義我們全部的標準。進藤校不代表人生成功,沒進也不代表失敗。那些現在讓我們焦慮不安的排名、分數、背景故事,在未來的某一天回頭看,可能會發現它們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重要。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其實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平衡學習與生活,如何壓力下仍然堅持自己的興趣和熱愛。這些能力看似基礎,卻具有深遠的價值。它們不僅能讓我們走得更遠,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提供助力,更能塑造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美高讓我學會自己組裝椅子
也許我們應該試著相信,迷茫並不可怕,焦慮也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成長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節奏,並且相信無論最終的選擇是什麼,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而它的精彩程度,遠遠不取決於一個學校的名字。
所以,深呼吸一下吧。未來遠比申請季廣闊,而你,遠比一張錄取通知書更有價值。 
冬天白雪皚皚的美高校園
作者 | Cathy Zhang – The Taft School '27
編輯 | Zona Zhou – The Webb Schools '26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北美留學故事


點選關注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