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 Forward
捨不得的
是ta還是自己

失戀是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歷的必修課,就像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相愛一樣,分離也在每分每秒地上演著。
愛情不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情感,親情、友情往往也足夠動人,但似乎愛情的分離總是最多被提及,於是失戀被拍成了無數的電影,被寫成了無數的歌。
為什麼愛情逝去的悲慼是那麼特別呢?當現實和理智告訴自己,一段感情不會再有結果了,為什麼仍然捨不得放手呢?


有的人說,是過去的回憶太美好,太幸福,所以捨不得;也有人說,對方和自己很合適,很投緣,為失去一個好的人而感到難過,也怕未來再也遇不到這樣與自己合拍的人;還有人說,其實不是捨不得對方,只是習慣了生活中有對方的陪伴,害怕自己無法適應變化的生活。
但其實,好像不論一個人多念舊,也不可能總是活在回憶裡,總有一天過去的開心和悲傷再難引起大的波瀾;未來也會遇到更多的人,回過頭才發現適合自己的人並不只有一個;多經歷幾次失戀就更會發現,生活永遠在變化,陪在你身邊的人也都會變,即便暫時無法接受,但時間也終究會磨平一切。
既然這些讓我們難以割捨的原因都似乎有解決的可能,那為什麼在那些時刻我們還是無法從沮喪中走出反而越陷越深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為了愛不顧一切,或許你確實在一段感情裡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但其實你為了愛付出的所有行為的動機都不僅僅是為了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因為每個人的生存都需要依賴自私。
自私在一些語境下是毫無爭議的貶義詞,但在這裡我卻不認為這是一種批判。愛情,既是愛對方,也是愛自己。或許我們一直留戀著不肯放手的,不光光是對方,而是自己。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沉沒成本效應”,其意為:指一個人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種心理狀態在親密關係中也十分常見,在失去了一段親密關係之後,不捨得的不僅僅是對方,更是自己在維持這段情感中的付出。正如前文所說,自私是生存的必需,在親密關係中,即便再慷慨無私,也一定會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夠收穫回報。不同於其他事的是,在其他事上,我們付出了就能見到顯性的結果,比如努力學習來獲得成績,努力工作來獲得理想的報酬,但在感情上,我們似乎不太願意用結果的好壞來評判我們的付出,因為大部分愛情的結局都是分離,而這樣的結局似乎否定了我們為了這段感情付出的一切。所以我們總是希望挽回,不想自己的付出成為徒勞,一直在暗示自己捨不得。
除了付出與努力之外,一段親密關係對於自己而言,還有很多別的意義。比如,一段健康、幸福的親密關係會將自己變得更好,激發自己更加上進,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習慣等等;一段親密關係還會填補自己心中的某部分的空缺,治癒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所遭遇的那些不為人知甚至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傷痛。
總之,對於那些我們所難以割捨的情感和人,其實有時候我們在給對方加濾鏡,也在給自己的愛加濾鏡,但並沒有意識到,我們自以為的無私而熱烈的愛其實根源上都源自於愛自己。既然知道了一切不捨的更多的都是自己,那為什麼不放下,把自己還給自己呢?
文 | 一顆蘋果
圖 | 來源網路侵刪
編 | 一顆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