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撕X,高齡懷孕,國產劇又開闢出一個新賽道

本文作者:曾於裡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

在傳統的話語體系中,“母親”這一角色往往被賦予神聖化、理想化的奉獻者與付出者形象,她們的個人需求、慾望和自我發展總是習慣性地被邊緣化甚至完全忽視。
近年來,影視創作中出現“另類媽媽”的新形象,她們個性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母性並沒有讓她們失去“愛自己”的能力。她們被越來越多觀眾接受、認可和喜愛,意味著社會視角的轉變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最近熱播的新劇《180天重啟計劃》,是這一創作脈絡下的產物,但又同時有著它獨特、輕巧而又犀利的氣質。

180天重啟計劃

導演: 李漠
編劇: 韓家女 / 蘇凌子
主演: 周雨彤 / 吳越 / 劉暢 / 耿樂 / 何洛洛
型別: 劇情
首播: 2025-02-17(中國大陸)
集數: 27
單集片長: 45分鐘
劇集講述28歲的顧雲蘇(周雨彤 飾)在經歷失戀失業的雙重打擊後,本想回家“啃老”,卻意外發現48歲的母親吳儷梅(吳越 飾)再婚且懷孕。
母女倆觀念衝突不斷,矛盾頻發。最終母女在180天同居生活的“互懟互愈”中,實現自我的成長……
吳儷梅也是一個“另類母親”,她做自己、愛自己,而不是隻想做一個賢妻良母。不論是28歲時還是48歲時,她都做出外人眼中非常“叛逆”的舉動。
28歲吳儷梅的“愛自己”始於一場決絕的離婚。
劇中閃回的青年時期裡,她(周雨彤分飾)挺著孕肚輟學結婚,卻在成為家庭主婦後陷入迷茫。
丈夫顧康旗(韓東君 飾)忙於事業,對她的精神需求視若無睹。
當吳儷梅提出重返職場的願望時,得到的回應是丈夫疲憊的鼾聲。婚姻中的“付出”若得不到對等的尊重,便成了單方面的消耗。
青年吳儷梅(周雨彤分飾)在全職主婦的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她不想重複這樣的生活
吳儷梅選擇離婚,不惜選擇淨身出戶。
這一選擇看似衝動,實則是她對尊嚴的捍衛、也是她“愛自己”的起點:唯有先承認自我價值,才能掙脫世俗的桎梏。
她不再是依附於丈夫的“顧太太”,而以單親母親的身份,以“我的特長是沒有退路”的破釜沉舟精神,在生活的夾縫中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吳儷梅對愛情的追求,是她“愛自己”的又一註腳。
李建雄(耿樂 飾)相戀並結婚,並非是出於世俗的壓力或是生活的妥協,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她不需要婚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願意為心動再次冒險。這種純粹的情感態度,消解了“中年愛情是湊合”的偏見,也讓觀眾看到,女性對浪漫的渴望從不因年齡褪色。
吳儷梅與李建雄(耿樂 飾)的中年愛情,很好嗑
中年為愛再婚已經是外人眼中“大膽”的決定,而她在婚後又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選擇——高齡懷孕。
在傳統觀念裡,48歲的女性大多已經開始享受安穩的生活,準備迎接退休後的悠閒時光,吳儷梅卻選擇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顧雲蘇對此十分反對,高齡產婦面臨著諸多風險,孩子出生後的撫養和教育問題也不容忽視。她擔心高齡生育會影響母親的身體和未來的生活。

吳儷梅自己的身體,自己做決定

吳儷梅並沒有因為顧雲蘇的反對和外界的壓力而放棄這個孩子。
首先就像她對顧雲蘇說的,那是她的身體、她的子宮,要不要懷、要不要生還是得她自己說了算;其次她和李建雄深愛彼此,她期待這份愛情能有結晶;再則,一個小生命的到來是珍貴的,她害怕錯過這個機會,她也做好了承擔一切後果的準備。
吳儷梅的考量中,“我”始終放在第一位,“我”的想法、“我”的意願、“我”的幸福、“我”的選擇,當然“我”也願意承擔後果,這就是“愛自己”最真實的體現。
生活是自己的,所以她不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期待裡;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吳儷梅的選擇,其實也是女性對身體自主權的宣告。
社會對“母親”的規訓往往包含年齡歧視:年輕時的生育被視為義務,中年後的生育被貶為“荒唐”。吳儷梅拒絕讓生理年齡定義自己的人生階段。懷孕於她,不是對傳統家庭觀的妥協,而是對生命可能性的擁抱。
對於一個“愛自己”的媽媽來說,她難免遭受來自他人甚至來自子女的質疑:媽媽如果“愛自己”,她還愛孩子嗎?或者,她能有多愛孩子?
小時候,吳儷梅堅決離婚,顧雲蘇短暫失去了穩定的生活環境。長大後,不論是吳儷梅結婚,還是吳儷梅高齡懷孕,也都是她做了決定之後再告訴顧雲蘇。
當顧雲蘇遭遇失戀失業的困境,希望從媽媽這裡獲得慰藉,得到的是吳儷梅懷孕的訊息,以及對自己為什麼辭職的“指責”。
顧雲蘇明明是擔心媽媽的身體狀況,以及產後難以重回職場,卻因為彼此的表達分歧,多次爭吵,甚至出口傷人。顧雲蘇並不懷疑媽媽對自己的愛,但她確實也會在傷心的時候納悶:媽媽還愛我媽?媽媽是不是太以自我為中心了?
其實,吳儷梅一直深愛著顧雲蘇,一個“愛自己”的媽媽,完全不影響她對孩子的愛。二者並不衝突。
就像離婚的時候,當顧雲蘇決定跟著吳儷梅,無論當時的生活多難,吳儷梅從未想過丟下顧雲蘇;顧雲蘇的成長過程中,吳儷梅從來不會像其他家長那樣“雞娃”,而希望顧雲蘇能夠快樂做自己……
長大後,失業失戀的顧雲蘇回家,母女倆雖爭吵完,但吳儷梅一直記得顧雲蘇租的房子到期時間,在得知女兒無處可去時,即便之前有過爭吵,還是和李建雄一起去接她回家……
吳儷梅之所以對顧雲蘇辭職反應那麼大,是因為她深知工作對女性的重要性,她害怕女兒重蹈自己當年找工作難的覆轍,這是一種出於愛的擔憂。
由此,吳儷梅與顧雲蘇的一些衝突,並非因為吳儷梅“愛自己”引起的,而是兩種觀念、兩種自我意識的碰撞,是表達方式不妥洽引起的。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不可能有兩個思想、觀念和性格完全一樣的人。母女之間有分歧很正常,重點是要找到妥洽的表達方式。不是激烈的爭吵和指責,不是刀子嘴豆腐心,而是溫柔的傾聽與坦誠的交流。要讓彼此在溝通中感受到愛與被愛,避免在分歧中變成互相傷害。
吳儷梅與自己的母親趙老太(朱茵 飾)就經歷了這樣的遺憾。經歷了失去媽媽/外婆悲痛的吳儷梅/顧雲蘇,更加深切明白了親情的珍貴與脆弱,她們會避免這樣的遺憾發生,讓愛透過愛而非傷害的形式被感知。
外婆、吳儷梅與顧雲蘇,都曾陷入“愛說反話”的誤區
漸漸地,顧雲蘇也會發現,媽媽的“愛自己”其實已經潛移默化間塑造了她的獨立人格,讓她學會“愛自己”,讓她敢於為自己而活。
比如顧雲蘇在發現男友擅自決定兩人未來時,果斷選擇分手,因為她深知,一段健康的感情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能為了迎合對方而失去自我,這是她“愛自己”的體現;
在職場遭遇不公,顧雲蘇不平則鳴,敢於抗爭,並毅然揭發上司的不當行為,她明白,自己的價值不應被隨意貶低,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至關重要,這也是她“愛自己”的體現……
當然,“愛自己”的底氣離不開經濟上與人格上的獨立。對於顧雲蘇來說,180天只是她的一個“gap”,她會重整旗鼓再出發。
28歲的吳儷梅,在面對生活的困難時總是積極應對,絕不輕言放棄,她顧雲蘇也是如此。
由此,《180天重啟計劃》完成了一次對母職敘事的溫柔革命——讓“愛自己”成為母親的新註解,“愛自己”的母親也讓我們學會“愛自己”。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重啟”——讓每一代女性都能在愛與被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座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