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接受「有條件的愛」,是心智成熟的標誌之一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 愛的暫停鍵 》
前陣子一位朋友聊起來:「長大後,我就一直在關係中渴望無條件的愛,但總是失望,它真的存在嗎?」
我想,這也可能是不少朋友的困惑:愛究竟有沒有條件?心理學上說的那種「無條件的愛」究竟是什麼?成年後的我們又該怎麼看待有條件的愛?
於是今天我們就邀請編輯們來聊了聊這個話題,也歡迎你一起參與討論👏
只接受「無條件的愛」
可能是創傷的表現
@ 尹飽飽
心理學上常說的「無條件的愛」其實是指生命最初的階段。
我們還是小嬰兒,完完全全需要依仗另一個人的「愛」才能活下去,那個時候嬰兒和養育者之間還稱不上「關係」,因為是單向度的,需要養育者完全圍繞嬰兒的需求打轉,成為「容器」,提供支援。嬰兒也無法分辨出自我和他人的邊界,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就哭鬧,需要很多,且無法給予。這個時候的愛,就是無條件的。
你可能也感覺到了,這種無條件的愛很像一種完全沒有邊界的融合,所以很快就發生變化了(也不應該一直持續下去)。但這個階段依然是重要的,得到過無條件的愛,孩子才能接受一些「恰到好處的挫折」——養育者也有自己的需求,不會隨時隨地地滿足自己,甚至養育者也會對自己有一些「要求」。這個時候他們逐漸完成和養育者的「分化」,感受到他人的存在。
但如果最初的階段沒有得到滿足,在以後的生命裡就會一直陷入那種對「無條件的愛」的追求,其實是對生命最初那種完全融為一體的感覺的渴望——大機率是要一直失望下去的。
▨ 對他們來說,帶有條件的愛,就是不愛;
▨ 成年人之間能建立的那種關係,對他們來說可能也是「不夠的」,總是摻雜著很多失望、衝突、另一個人的需求;
▨ 他們眼中的愛,也大多數是「被愛」的意思(而不是去愛另一個人);
▨ 渴望無條件的愛,某種程度也是因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這個時候,可能需要停下來看看,是不是被過去的某些東西「困」住了。
《 愛的暫停鍵 》
我不在意父母
「有條件的愛」
@ 鯊鯊
從很早起我就意識到: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
上小學時,因為成績一直很好,總是穩居全班第一,我一直是那個「別人家的小孩」。爸媽對我也特別包容,他們會經常誇讚我,幾乎從不衝我發脾氣,在大事小事上會給我更多自主權。在那時,我似乎體驗到了父母給予我的最豐盛、最充盈的愛。
然而,上初中時我的成績開始下滑,從班級第一掉到了班級前十。於是,我最愛的繪畫興趣班以「干擾學習」為由被停掉了;我被禁止和同學出去玩,理由是:怕我被學習不好的孩子帶壞;當我呆在臥房,總能聽見爸媽在門外說悄悄話;他們甚至會指責我爺爺,「你不該帶她去理髮店剪那個齊劉海,她現在開始愛美了」……
後來,父母和我慢慢和解了。可能是因為學習成績升了回去,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意識到,無論如何,我都無法退回小學時的那個「乖女兒」了。
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必須滿足他們的期待,才能獲得更多的愛。
在最開始意識到這個事實後,我感到絕望又不安。這和我從小聽到大的「爸媽才是世上最愛你的人」不一樣,那世界上還會存在一個無條件愛著我的人嗎……
這些疑問摻雜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直到後來,當我經歷了幾段不同的親密關係後,才對「愛」產生了更加深刻理解。其實我對他人的愛也是有條件的,比如:當男友做了一件令我感動的小事,我會覺得自己很愛對方;但當他惹我生氣時,又會覺得「好像沒那麼愛」了……
原來有條件的愛並不是「不愛」,因為「愛」本身就是一種不穩定的、間斷存在的情感。
以前我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不是他們的孩子,爸媽還會愛我嗎?他們會喜歡我這個人嗎?現在我卻覺得,這個回答不重要了。
愛雖然有條件,但愛的產生也需要條件。你很難說是因為怎樣的機緣巧合,能讓你和 Ta、你和 Ta 們 相互遇見,能讓愛在你們之間產生並傳遞。
這可能才是愛真正的奇妙之處,得到有條件的愛,其實也是一種幸運❤️

《 愛的暫停鍵 》
愛到失去自我
不是「無條件的愛」
@ 千萬
聊到這個話題,我想到一類具有迷惑性的情況,就是那種可以為了一段關係傾其所有的人。這樣的人看起來的確是在給予很多愛,而被給予的物件應該獲得了濃烈的無條件的愛。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巧本人就是一個曾經總愛在各種關係裡瘋狂付出的人,我主動承擔髒活累活,照顧對方的衣食住行,甚至照顧對方的情緒/工作等等。
聽起來我應該算是很棒的朋友吧?但在後來我才想明白,一個人付出總是想要得到什麼東西的。當時的我想要對方回報給我,一段無論如何不拋棄我的穩定的關係、愛意和善意、對我的肯定,以及我在關係裡的主動權。
因為這些付出(愛)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如果沒有得到回應,我會失望、怨恨,離開關係。被付出的對方總是隱隱會嗅到這些期待,覺得自己好像被綁架著應該回饋一些什麼。要是真的鬧掰了,大家也不會覺得是我有問題,大機率是對方不懂感恩。呆在這樣的關係裡雙方都並不舒適。
我想,付出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付出到失去自我,把自己是否能過得好的賭注押到別人那裡,期待別人為自己買單。如果下次換成是我遇到了這樣「無條件的愛」,我會跑得遠遠的(現在想想已經開始窒息了)。
愛的前提是自我的完整,先努力修煉吧。

《 愛的暫停鍵 》
諮詢師告訴我
「無條件的愛」是不存在的
@ 一個鳥人
今年聽到很多人都在說「無條件的愛」,我也是這批「缺愛大軍」中的一員。意識到自己可能從來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的那一刻,也是怨恨父母的開始。
這也變成了我在心理諮詢中著重探討的主題。直到聽到諮詢師對我說:「你覺得這世上,真的存在無條件的愛嗎?」
我一下子愣住了。
「看來在這一點上我們出現了小小的分歧。我個人的觀點,我不是很相信這世上真有無條件的愛。父母是最可能給到這份愛的人了,然而連父母都是自身有侷限的人。」
我表示震驚和震撼。恍惚間發覺:我們很多時候都太強調「愛的意願」問題了,卻忽視了「愛的能力」這件事。
過分強調前者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把父母、戀人投射成一個個「邪惡」的化身,然而卻忘了大家都是一個個不完美的普通人。可能他們也沒有得到過多少很高質量的愛,也有自身未被清理的傷口,這就是他們能到的全部了。
當然,這不是為父母進行開脫。從事實的角度,父母的有些做法的確傷害到了我們,導致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留下創傷,這當然會有一個憤怒、怨恨的過程。然而當我們再進一步看清事情的全貌,看到每個人的真實,看到完整的世界,哀悼也就開始發生——心理學的目的是讓我們完成哀悼,走向整合,而不是滋生無止境的怨恨。
於是現在的我傾向於認為:在絕大多數時刻,「無條件的愛」或許並不存在。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特別理想化的關係模樣,這世上也只有極少數人有幸得到過。
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去追求它,努力讓自己成為它。這世上被人們歌頌的事物之所以被人歌頌,恰恰因為它們太稀缺了,如愛和勇氣。但正是稀缺而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為之奮鬥不是麼?
電影《七宗罪》最後引用海明威的話說:這世界是好地方,值得為之奮鬥,我同意後半句。
我也同意後半句,這世界很缺乏愛,但值得為之奮鬥創造更多愛。
《七宗罪》
學習無條件愛自己
@ 寒冰
成年後,要求另一個人無條件地愛自己,不現實也沒必要,但我們是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尤其是小時候沒有被無條件愛過的孩子。
無條件的愛自己,就是愛自己的 being(存在),而不是愛自己的 doing(做了什麼)。我這個人活著本身,就值得被愛被好好對待了,就像愛一株植物,愛飄落的雪花,愛自己的存在本身。
我認為這種愛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可以讓你和自己的關係變好,可以給自己提供很多支援和力量。
這種存在之愛在我們的文化裡也是一種不常見的敘事,我們總覺得要「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才能去愛自己,要「衣錦還鄉」才能去愛自己,要「買套房子定下來」才能愛自己。
所以,它也是需要練習的。分享一些實用的小建議吧:
▨ 愛自己太抽象,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更具象一點。讓自己吃好睡好不凍著,關心身體的病痛,這些最不起眼的小事情反而是愛自己最紮實的動作。
▨ 你總有一些無條件愛著的東西,比如你的寵物,對我來說是妹妹的小孩。試著把自己當成那個你愛著的物件,學著用對待 ta 的方式對待自己。
▨ 試著不去「評判」而只是「體驗」。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評判,其實都在傷害自己,怎樣了就是好的,怎樣了就是壞的,但我們的存在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試著只是去感受自己的體驗吧,我是悲傷的,我是快樂的,我是憤怒的,我是孤單的。
然後你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當你能無條件地愛自己時,反而不再渴望來自外界的無條件的愛了。鼓勵你試試!

《 愛的暫停鍵 》
安利時刻
不少同學對“人生教練”這個新技能和新副業很感興趣,那怎麼辦呢?
不如組建一個“人生教練”的微信群吧,讓大家相互交流。
後續,我會在群內做一些“人生教練”的介紹和分享以及給大家一些教練諮詢體驗名額,以及《人生教練入門和商業化指南》
打造“教練+”思維,可以多場景應用,比如教練式育兒育人、教練式職場職業、教練式關係溝通、教練式領導力、教練式IP、教練式情緒管理、教練式銷售、教練式自我成長。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長者、愛學習和分享者、老師、中高層管理者、社工、職業轉型者、個人IP、創業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為人生教練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人生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人生教練。

作者:簡單心理
來源:簡單心理
編輯:紫幽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