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教育是否過於內卷?北大教授林小英:就是!

以下文章來源於公眾號“新教育家 志道”
文章來源:新教育家 志道
在中國教育改革的漫漫長路上,每一次關於教育本質的討論都顯得尤為珍貴。
《十三邀》第六期節目中,許知遠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的對話,為大眾打開了一扇觀察和探討教育的新視窗。
透過這扇窗,我們不僅看到了當前教育體系的困境,也聽到了來自教育一線的思考。
“卷”態下的學生
“國內教育是否真的太捲了?”
面對一位學生的直白提問,林小英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
這個簡短有力的回應,背後是無數個被題海淹沒的日日夜夜,道出了無數學生、家長,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當談及如何解決教育“卷”的問題時,林小英指出,“卷”意味著無效的過度競爭。在這種競爭模式下,學生們將學習單純視為贏過他人的手段,考試也僅僅是為了獲取學歷。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根本無暇顧及自己是否真正有所收穫,是否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便是“卷”的本質所在。
如今的教育體系,過度地追求分數與排名,這種現象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教育的初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一傾向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發現自身原本具備的閃光點,只是盲目地追逐分數。
/圖片來源節目《十三邀》/
節目中,學生們對未來的迷茫和困惑也讓人深思,他們問:
“學歷在前途方面起決定作用嗎?”
“只有優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學歷不高的話,你就沒有(未來),這一輩子就完了。”
這些問題反映出當前教育體系的功利化傾向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而林小英的回答則給了學生們以及我們這些觀眾以啟示:
“人的一生不是成績分數所能定義的,要學會去進行自我探索,去認識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開出一朵花來。”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有趣的鏡頭:有個女生起來提了個問題,但是偏偏就是忽略了做自我介紹。林老師反而提醒她,要記得先介紹自己。
為什麼要記得自我介紹呢?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你站起來在公眾中發出問題的時候,你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個體,然後才是那個問題和說出的內容。
這場訪談讓我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不應只是知識的灌輸,更應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過程。
我們需要打破單一的評價標準,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綻放光彩,不能讓教育成為束縛學生髮展的枷鎖,而應讓它成為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階梯。
/圖片來源節目《十三邀》/

一個健康的基礎教育是什麼樣?
社會中,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健康的教育呢?
林小英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她的見解:“初高中的基礎教育階段具備兩個關鍵特性,一是基礎性,二是預備性。”
所謂基礎性,意味著教育的方向應當是為一個人的整個人生做準備。學生的所有時間不應該僅僅被學習填滿,而應該有足夠的空間去 “會玩”。
這裡所說的 “會玩”,實際上是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時間,讓他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愛好,從而自然地成長。
因為 “會玩” 的人往往更具創造性。然而,我們現有的單一評判標準(分數),就個人經驗來看,將學生簡單地劃分為兩類:學習好的人和學習差的人,其他所有的個性都在這種劃分下被淹沒在人群之中。
除了讓學生 “會玩” 之外,還需要讓學生明白人生是有限的,終究會走向盡頭,所以沒必要將人生所有的意義都與分數掛鉤。這或許是在引申一種觀點,即當學生進入社會之後,面對任何事情都應該抱有這樣的覺悟。
/圖片來源節目《十三邀》/
而所謂預備性,則需要做兩件事,一是為職業做預備,二是為升學做準備。
但實際上,我們當前教育的核心幾乎僅僅是為升學做準備。只要看一眼課表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那些十二三歲的初中生或者十六七歲的高中生,從早上六點多到晚上九點多的生活,完全被學科學習所佔據,他們被計劃、被規訓,漸漸失去了自身的光芒。
以北方某省會為例,在初中教育階段,一切幾乎都是在為升學做準備,成績成為了核心要素。
雖然表面上不允許公佈孩子的成績,但每年召開的成績研討會卻會公佈學校的排名,隨後學校領導會施加各種壓力,老師之間也會出現各種內卷現象,這些壓力一步步傳導到孩子身上。
對於那些不適合傳統教育系統的孩子,社會往往將他們認定為“廢物”,他們被拋棄、被嫌棄,個人的特性和健康心理也受到損害。而那些學習好、擅長走職業道路的學生,也不得不遵循升學這條道路。
我們的教育需要重新平衡升學與職業預備的關係,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摒棄單一的評價標準,給予學生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且內心幸福的個體,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包容的教育體系。
/圖片來源節目《十三邀》/
別爭分奪秒
多去看一看朝夕
《十三邀》中在長沙高中的孩子這樣說:“每當自己10道題錯7、8道的時候,就不想學習。”
這種強迫式、灌輸式的學習難道沒有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嗎?難道不是去抹滅孩子自身的獨特性嗎?
林小英在和許知遠的對話中提到:
“幹嘛把自己搞成這樣啊,什麼學習爭分奪秒,只爭朝夕,朝夕那麼漂亮,你看夕陽就快上來了 ,幹嘛不去看看。”
這些年,“爭分奪秒”“只爭朝夕” 之類的話語充斥著孩子們的課堂。這種氛圍營造出一種緊張感,讓孩子們如同矇眼狂奔的駿馬,只知道朝著前方拼命奔跑,卻無暇顧及周圍的風景。
把時間還給孩子,我們要的不只是學習的機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人。
/圖片來源節目《十三邀》/
讓孩子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就像一根一直拉緊的弦,遲早會斷裂。這或許就是為什麼現在抑鬱症孩子越來越多,並且呈現低齡化趨勢的原因之一,也是高校中出現越來越多 “空心人” 的根源所在。
這些孩子和年輕人在長期的壓力和過度競爭下,逐漸失去了內心的活力和對生活的熱情,只剩下為了滿足外界期待而機械努力的軀殼。
“人一生真的不能只謀生,你還得乾點別的。如果你不為謀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其實就是越幸福的。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都只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就是苦役。”林小英這一觀點可謂直擊現代生活的痛點。
我們的一生,似乎總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努力彷彿成為了一種被外界驅使的必然選擇,若不努力就會被他人看不起。
/圖片來源節目《十三邀》/
從讀書時代開始,我們便陷入了一個不斷追逐目標的迴圈。讀書時,目標是考上大學,於是為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上了大學後,又馬不停蹄地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努力;等到工作了,又開始為升職加薪而拼搏,彷彿這一切都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進行的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比較無處不在。我們和同學比成績,和同事比業績,甚至自己的人生經歷完了,還要拿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比較。這種過度的比較,讓我們逐漸迷失了自我,忘記了自己原本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工作其實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如果因為過度投入工作而失去了生活的樂趣,那麼這樣的一生將會充滿痛苦。
人生,本不應該是與他人的一場比賽。
真正的幸福源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受,當內心感到自由時,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新教育家 志道”。原文排版:張慶;稽核:王竹;封面來源節目《十三邀》。標題未作修改。
關注C計劃
與你分享理性的的聲音
👇🏻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線上直播課,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培養孩子深度閱讀、獨立思考、高階表達、人文素養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