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熱帶益生菌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國際微生態期刊《ISM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兩篇關於益生菌腸道自適應機制的研究論文。
環二鳥苷酸(c-di-GMP)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菌第二信使,調控多種生物功能,但c-di-GMP在植物乳桿菌中的調控作用仍不明確。研究團隊揭示了c-di-GMP協同WYL轉錄因子MbpR共同調控植物乳桿菌腸道適應的分子機制。MbpR與黏蛋白結合蛋白(MucBP)編碼區中的特定序列結合,抑制其轉錄,從而影響植物乳桿菌對腸道上皮細胞的粘附能力。MbpR透過其WYL結構域感知c-di-GMP後與MucBP的編碼區分離,逆轉了MbpR對MucBP表達的抑制作用,增強了植物乳桿菌的腸道定植能力。該研究為理解益生菌與宿主的互作提供了新視角。該論文海南大學為第一單位,張家超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副研究員郭權和2024級博士研究生鄭磊傑為第一作者。

團隊的另一項研究採用多組學方法,深入研究了植物乳植桿菌HNU082(Lp082)在SPF級小鼠腸道內不同生態位的分佈和進化趨勢。結果表明,與大腸相比,小腸是Lp082主要的生存和繁殖地,在此環境中發生了比大腸中更多的進化,並且對小腸本地微生物的影響比大腸更多。在SPF級小鼠的小腸中,Lp082在第三天後開始顯示出顯著的遺傳變異,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進化分支,其中一個分支表現出更高的基因突變率。
進一步的研究揭示,這些突變主要集中在與酸耐受性相關的基因上,而在SPF級小鼠大腸和無菌(GF)級小鼠腸道中未觀察到這種現象,表明特定的環境壓力促進了特定基因功能的改變,增強了細菌對胃酸環境的適應能力。本研究強調了腸道不同生態環境對益生菌的分佈和進化的不同影響,為最佳化益生菌的應用和功效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該論文海南大學為第一單位,張家超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2022級博士研究生韓哲、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海口附屬醫院中心實驗室黃鄧高和2024級博士研究生劉欣蕾為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581-4
https://doi.org/10.1093/ismeco/ycaf023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