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首次公開成長路徑,如何從叛逆少年到科技領袖

1995年,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預言網際網路及AI發展。他認為,未來軟體會越來越智慧,電腦會理解人類語言,還能分析複雜的資料。他一語道破人工智慧技術將應用到各個領域,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如今,比爾·蓋茨再次以其前瞻性的眼光,聚焦AI對醫療健康、教育、生產力、娛樂和購物領域的巨大影響。在科技商業領域影響深遠的他,每次發聲都備受矚目。
13歲學程式設計,20歲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31歲成為世界首富。蓋茨成長路徑中的幾個決定性時刻,塑造了一位科技少年敏銳的洞察力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比爾·蓋茨首部自傳《原始碼》,講述了他從童年到大學、整個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故事,從中我們能發現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的10個決定性時刻,以及微軟創業背後的靈感來源和隱藏邏輯。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01
程式設計序章
1955年,比爾·蓋茨出生於美國西雅圖的一個優渥家庭。父親是一位頗具聲望的律師,母親則投身於慈善事業,曾擔任華盛頓大學董事,後來還成為了幾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蓋茨從小就耳濡目染了各類專業知識。
受家庭影響,比爾·蓋茨早早培養起了閱讀的習慣。在他能捧起書本前,外祖母就讀書給他聽。父母更是在買書方面從不吝嗇,各種型別的書籍擺滿了書櫃。同時,父母還注重對蓋茨社交技能的培養與人脈的拓展。每次,當他們舉辦家庭晚宴或聚會時,總是要求蓋茨參與進來,哪怕只是端端茶、倒倒水。在人群中穿行時,融資、專利、研發等來自成人世界的資訊,便自然而然地傳入他的耳中。
程式碼啟航
得益於父母“見識世界”的教育觀,蓋茨在小學時就見到過當時十分昂貴的計算機。
1968年是比爾·蓋茨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就讀的湖濱中學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引入計算機。
這一新奇事物在學校內引發了轟動,也激起了蓋茨的興趣,他迫不及待想要親自嘗試一下。
學校為了讓學生能初步瞭解計算機的使用,在終端機旁的牆上釘了半頁紙,上面是一個用BASIC語言編寫的簡單程式示例。
當蓋茨仿照案例敲下程式碼,並按下回車鍵的那一刻,螢幕上立刻顯示出了正確的計算結果。計算機的即時響應和數字邏輯立馬擊中了蓋茨,恰巧契合了他對秩序感的追求;當代碼成功執行時,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受此啟發,蓋茨開始嘗試編寫自己的第一個計算機程式——一個井字棋遊戲。為了讓這個遊戲能夠順利執行,他不得不深入思考遊戲的每一個細節和規則,仔細分析遊戲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追求,也為他日後在計算機領域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完成井字棋遊戲程式時,他意識到,透過程式設計,他可以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虛擬世界,讓計算機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各種任務。
湖濱中學引入計算機的舉措,讓蓋茨初次接觸到了程式設計的世界,並點燃了他內心深處對程式設計的熱愛。
這一時期,蓋茨還獲得了去“計算中心公司”(簡稱“CCC”)幫忙併免費使用該公司新型計算機的機會。
為了能在“C的立方”多待一會兒,蓋茨經常偷偷溜出家門。他覺得待在家裡簡直是浪費時間,他渴望立刻坐在計算機前,繼續編寫他的程式。於是,他經常在半夜悄悄地推開臥室的窗戶,順著窗戶爬出去,然後搭乘公共汽車,步行4個街區,到達“C的立方”。
如果不幸錯過末班車,蓋茨只能在凌晨2點左右步行45分鐘回家。走在寂靜的街道上,周圍一片漆黑,他想的卻不是害怕;他一邊走,一邊在腦海中重寫程式碼,不斷地思考著如何最佳化程式。這段漫長的步行路程,對他來說,不僅沒有絲毫的疲憊感,反而成為了他思考和整理思路的寶貴時間。
首戰告捷
但是,這樣的好機會並沒有持續多久。
不久後,“C的立方”倒閉了,蓋茨的程式設計之路也暫時陷入了困境。
1970年秋,湖濱中學聯絡上了另一家公司“資訊科學公司”,來為學校提供計算機服務。
蓋茨和夥伴們希望把握住這次程式設計“實戰”的機會。他們當即向該公司請纓,表達了願意為其提供程式設計服務的強烈意願,併成功得到了一個專案——對某客戶公司的薪酬管理系統進行計算機化改造。
經過長達9個月的努力,他們終於完成了“PAYROL”程式,這也是蓋茨正式完成的第一個程式。
儘管蓋茨後來意識到,這更像是善良的成年人對有著程式設計愛好的少年伸出的援助之手。但對於當時的蓋茨來說,這向他們證明了一件事:
他們可以創造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排課挑戰
蓋茨在湖濱中學讀高中時,還有一件事幫他積累了程式設計經驗。
當時,湖濱中學決定與附近的一所女校合併,這一舉措帶來了一個棘手的難題——排課。
面對合併後兩所學校複雜的課程體系、眾多的學生數量以及不同教師的教學需求,傳統的排課方式顯得力不從心。排課表上漏洞百出,讓學生和老師們怨聲載道。
面對這樣的情形,原先還在猶豫的蓋茨和肯特決定站出來,嘗試編寫一個排課程式,幫助實現排課系統的計算機化。
蓋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緊張的思考和研究中。他幾乎整日待在自己的房間裡,沉浸在密密麻麻的圖紙和複雜的程式碼世界裡,不斷地調整和最佳化各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他會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反覆推敲一個細節。
在蓋茨、肯特與部分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排課程式終於順利投入,並在後續幾年仍被湖濱中學所使用。校長還支付了一筆酬勞給這些小程式設計師——每小時 2.75 美元,這或許是蓋茨憑藉自己的程式設計技能賺到的第一桶金。
02
哈佛歲月的兩次關鍵抉擇
專業轉換
1973年,比爾・蓋茨從湖濱中學畢業,踏入了哈佛大學的校園。
初來乍到的蓋茨興奮不已。他面對與各領域高手交流的機會、各種前沿的學術講座、豐富多樣的課程,只覺目眩神迷。
當時,滿懷信心與憧憬的蓋茨想過在數學領域深耕。他選修了高等微積分課程,這是面向大一新生的最高難度的課程,學生必須透過考試,才有資格上這門課。
然而,這門課並沒有蓋茨想的簡單。在湖濱中學時,他憑藉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很容易就能在學業上嶄露頭角。但哈佛不同,這裡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每個人在高中時都是尖子生,競爭異常激烈。
最讓蓋茨沮喪的,是他在自己一向引以為傲的數學領域的“失敗”。他開始意識到,在哈佛這個藏龍臥虎的地方,自己雖然有一定的天賦,但有人遠比他厲害。
這讓蓋茨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方向。此前,他雖然喜歡程式設計,但還沒決定將其作為自己的未來職業。而現在,答案正逐漸清晰。
與好友保羅頻繁的交流,也讓蓋茨進一步堅定了投身計算機行業的想法。蓋茨越發覺得,計算機領域才是他大展拳腳的舞臺,他定能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創造出一番輝煌的事業。
瞄準新機
在決定投身計算機行業之後,下一步需要確定的就是專攻方向。
1975年1月,《大眾電子》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將兩人引導向了軟體領域。這篇文章介紹了微型儀器和遙測系統公司推出的首臺個人計算機“牛郎星8800計算機”。
蓋茨他們發現,文章雖然詳細描述了該計算機的硬體零件,但對軟體方面的提及卻少之又少。而要想讓牛郎星8800真正成為大眾手中實用的工具,一款適配的程式語言是必不可少的。
兩人當機立斷,決定為牛郎星8800編寫一版BASIC語言。
在接下來的6周裡,他們近乎瘋狂的工作。最終BASIC語言程式順利執行,伴隨著這些程式碼,為第一臺個人計算機編寫的第一個程式就此誕生。
03
專注“軟體王國”,微軟誕生的遠見佈局
預見潛力
在新生的個人計算機時代,人們普遍認為軟體應免費共享。在他們眼中,硬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軟體則是虛的。人們常隨意地互相複製軟體,甚至“盜竊”軟體。
然而,蓋茨和保羅卻以其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軟體潛藏的巨大潛力,也正式確定要投入軟體領域。
他們堅信,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個人計算機必將如潮水般湧入大小企業和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與之相伴的,將是對高質量軟體近乎無窮的需求。

此外,20世紀70年代,英特爾公司還有一項重大發明——8008晶片。這一晶片將計算機大多數的計算裝置整合到了一個矽晶片上,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的效能,降低了其體積和成本。此後,英特爾的微處理器不斷發展,效能持續提升,為個人計算機和智慧手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在看到微處理器的無限可能後,蓋茨和保羅進一步堅定了投身軟體領域的決心,攜手創立了“微軟”。這一名字也與他們的業務方向有關——為“微”型計算機編寫“軟”件。
他們立志要讓微軟成為一家引領潮流的“軟體工廠”。這家“軟體工廠”將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多種多樣、功能強大的軟體產品,滿足不同使用者群體的需求。
“我們希望讓自己的軟體運行於全球每一臺個人計算機上”,蓋茨曾這樣描述他的目標。
組建戰隊
比爾・蓋茨意識到,要想讓微軟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組建一支強大的團隊至關重要。
他找到了保羅和裡克,組成了微軟初期的“最強戰隊”。
保羅就像團隊裡的“資訊雷達”。每天,他都會花費大量時間翻閱各種技術雜誌、研究報告,密切關注行業的最新動態,並將這些看似零散的資訊進行整合、分析,轉化為一個個有益於微軟發展壯大的想發。
裡克則是團隊中那個默默耕耘、攻堅難題的實幹家。他對待每一項任務都全力以赴、有條不紊,有著超乎常人的專注和耐心。
而蓋茨,無疑是團隊的領航者。他站在更高的視角,規劃著微軟的戰略和前景。他對市場趨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總能準確把握行業的發展方向。
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信任、默契配合,為微軟的初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微軟1978年微軟早期員工集體照(蓋茨位於第一排左1)
04
原始碼
休學抉擇
為牛郎星計算機編寫的BASIC語言大受歡迎,這讓微軟公司得以正式起步。蓋茨決定對其加以改進,同時開發更多語言的新產品。
為了滿足新的工作需要,也為了更好地跟上微軟發展的步伐,蓋茨和保羅招聘了第一批全職員工;他們還完成了一項“搬家”活動,租賃了一個新的辦公場地。
然而,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蓋茨越發感到力不從心。每天,他都要處理大量的事務,從技術研發到商業談判,從團隊管理到市場開拓;與此同時,他在哈佛大學的學業也日益繁重,讓他分身乏術。
面對這樣的局面,比爾·蓋茨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暫時休學。
在哈佛大學,他可以繼續深造,追求學術上的更高成就。老師、同學對他寄予厚望,父母也希望他能完成學業,獲得一個堅實的學歷背景。
但微軟對蓋茨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這個由他和夥伴們一手創立的公司,承載著他們的夢想。在微軟,他看到了改變世界的可能,看到了計算機行業的無限潛力。
深思熟慮後,蓋茨終於下定決心。他給哈佛大學寫信,說明了微軟的創業情況,希望能休學半年,以全身心投入到微軟工作中來。
走向獨立
儘管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微軟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的。
微型儀器和遙測系統公司曾是微軟重要的合作伙伴,但隨著微軟的不斷壯大,雙方的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
1977年,微軟解除了與微型儀器和遙測系統公司對8080 BASIC的獨佔授權,微軟享有該原始碼的所有權。
微軟公司順利擺脫了對其的依賴,開始邁向發展的黃金時期。
很快,他們就接到了許多關於BASIC的意向諮詢,同時也努力跟德爾塔資料、英特爾、應用數字資料系統公司、德州儀器公司和蘋果公司等各大公司達成合作。
1977 年年底,康懋達PET、蘋果II和睿俠TRS-80開始進入學校、辦公室和家庭。幾年內,其使用者便多達數十萬人。
後來被稱為“1977年三巨頭”的這三款計算機,將個人計算機革命引入了主流社會。而在“三巨頭”的每一臺計算機上,都安裝著一版微軟根據其製造商的要求度身定製的BASIC。
1978年春,微軟公司民主決定搬至西雅圖,蓋茨回到了他的家鄉。
只不過,這次回去的不僅是他,還有微軟。從那一刻起,它將會成為定義比爾·蓋茨人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比爾·蓋茨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新事物的好奇、面對困難的堅持以及獨特的眼光。
他童年的叛逆、創業的“一意孤行”、休學的重大決定,這些不尋常理的舉動,背後都藏著或是隨機或是深思熟慮的邏輯。
正是這每一步的積澱,蓋茨才得以建立微軟。《原始碼》不僅是比爾·蓋茨個人成長的回憶錄,更是關於勇氣、堅持與創新的生動示範。    
好書推薦
《比爾·蓋茨自傳:原始碼》
作者:比爾·蓋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團購價:59元(原價:79元)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