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竟成抗癌利器?研究發現:肥胖患者在癌症免疫治療後,5年生存率顯著優於正常體重者!

在《Cancer》期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美國的科研團隊探討了肥胖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後生存率之間的關係,揭示了所謂的“肥胖悖論”。儘管肥胖通常被視為癌症的風險因素,但研究發現,在接受ICI治療的各種實體瘤患者中,肥胖與改善的生存結果相關。
0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在癌症治療中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多種實體瘤的標準治療方法。然而,並非所有患者對ICI都有良好反應,這種反應的差異性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通常認為,腫瘤相關因素(如T細胞耗竭和纖維化微環境的物理障礙)和患者相關因素(如生理儲備、免疫表型或免疫抑制)共同影響ICI的療效。在此背景下,“肥胖悖論”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即肥胖患者在腫瘤治療中可能具有更好的預後。
肥胖被認為是多種癌症的風險因素,並與慢性炎症狀態、PD-1表達增加、T細胞耗竭和T細胞增殖能力降低相關。然而,肥胖患者在接受αPD-1 ICI治療時,可能透過瘦素驅動的訊號機制改善對治療的反應能力。儘管這一現象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利用了來自美國多家醫療機構的TriNetX資料庫,分析了接受ICI治療的實體瘤患者,比較了肥胖(BMI≥30)與正常BMI(20-24.9)患者的總生存率(OS)。研究結果顯示,肥胖與多種實體瘤的5年OS改善相關,提示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理解這一關聯的機制。
02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儘管肥胖通常被認為是多種癌症的風險因素,但在接受ICI治療的癌症患者中,肥胖(BMI≥30)與更好的5年總體生存率(OS)相關。這種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透過對來自TriNetX資料庫的18,434名患者的資料分析,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在多種實體瘤(如呼吸道、皮膚、頭頸部、胃腸道、乳腺和泌尿生殖系統癌症)中均表現出顯著改善的生存率,然而在腎細胞癌中未觀察到這種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肥胖組在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67.5%、44.9%和36.2%,顯著高於正常BMI組的55.5%、33.7%和25.5%。此外,肥胖組在1年內發生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的風險也較高。研究強調了肥胖可能透過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和腫瘤微環境來改善ICI治療效果,但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03
臨床意義
總體生存率提升:研究結果顯示,在整體實體瘤分析中,肥胖組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明顯高於正常BMI組(36.2% vs. 25.5%),且危險比(HR)為0.70,表明肥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特定癌症型別的生存改善:在各亞組分析中,肥胖與多種癌症型別的改進OS相關,包括肺/胸內、皮膚、頭頸部、胃腸道、乳腺和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然而,對於腎細胞癌(RCC),這種關聯並不顯著。   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肥胖與更高的irAEs發生率相關,提示肥胖患者在治療後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監測以管理潛在的副作用。   機制探討的必要性:儘管本研究提供了肥胖與ICI治療後生存改善的證據,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揭示這種關聯背後的免疫學機制。   這項研究的結果提示,儘管肥胖通常被視為一種負面健康指標,但在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中,肥胖可能具有意想不到的生存優勢。這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表明在治療策略中考慮BMI可能有助於最佳化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同時,研究強調了進一步探討肥胖與免疫治療反應之間機制的必要性。
04
實驗策略
1. 資料來源:利用TriNetX全球協作網路的資料,這是一個包含來自美國220個醫療機構的即時多中心全球健康網路,涉及9600萬人的電子健康記錄。
2. 研究物件:選擇2012到2024年間接受ICI治療的實體腫瘤患者,癌種包括肺部、皮膚、頭頸、胃腸道、乳腺和泌尿生殖系統腫瘤。
3. 傾向評分匹配:透過TriNetX分析平臺,對年齡、性別、種族、病理TNM分期等變數進行1:1最近鄰居貪婪匹配,匹配標準差為0.1,以減少佇列間的差異。
4. 統計分析:   運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總結人口統計學特徵。   採用Cox比例風險迴歸分析估計風險比(HR)和95%置信區間(CI),以評估治療前BMI對總體生存率的差異性影響。   使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評估匹配後協變數的平衡。   採用生存分析方法(如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不同BMI組間的生存率。
05
資料解讀
圖1: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和正常BMI佇列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5年的總體生存情況Figure 1
Figure 1 展示了不同BMI(體重指數)群體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情況,重點比較肥胖和正常BMI群體在多種癌症中的生存差異。   A. 為了分析整體癌症群體中肥胖與正常BMI患者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差異,作者繪製了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結果顯示,肥胖群體的總體生存率與正常BMI群體存在差異。   B. 在肺部/胸腔內惡性腫瘤中,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患者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與正常BMI患者相比存在差異。   C. 在皮膚惡性腫瘤中,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患者與正常BMI患者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存在差異。   D. 在頭頸部惡性腫瘤中,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患者與正常BMI患者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存在差異。   E. 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患者與正常BMI患者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存在差異。   F. 在乳腺惡性腫瘤中,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患者與正常BMI患者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存在差異。   G. 在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中,卡普蘭-梅耶生存曲線顯示肥胖患者與正常BMI患者在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存在差異。   結論:不同BMI群體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後的生存率存在差異,肥胖群體在多種癌症型別中與正常BMI群體的生存結果不同。
06
主要結論
這篇論文透過分析大規模電子健康記錄資料,研究了肥胖與多種實體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後的生存率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肥胖(BMI ≥ 30)與改善的5年總體生存率(OS)顯著相關。具體來說,與正常BMI(20–24.9)的患者相比,肥胖患者在各個時間節點的生存率均顯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改善在多個癌症型別中都得到驗證,包括呼吸道、皮膚、頭頸部、胃腸道、乳腺和泌尿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而腎細胞癌(RCC)除外。
07
討論總結
研究結果支援肥胖與ICI治療後的改善生存率之間的關聯性。這一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可能與肥胖患者體內的慢性炎症狀態、PD-1表達的增加以及T細胞耗竭有關。儘管研究揭示了肥胖與更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之間的聯絡,但具體的生物學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研究指出,肥胖可能透過影響宿主和腫瘤的基礎代謝、免疫細胞功能以及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組成來改善ICI的療效。此外,肥胖患者在接受ICI治療後發生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的風險也更高,這可能與肥胖的生理特徵有關。論文同時指出了研究的侷限性,包括依賴於準確的電子健康記錄,無法區分ICI治療的具體情境,以及BMI作為體脂指標的侷限性等。這些因素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解釋和適用性。綜上所述,該研究為肥胖與癌症治療效果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並強調了進一步研究以揭示其機制的重要性。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