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T在國內何時熬到天明?
當亙喜生物被阿斯利康收購,傳奇生物也被曝收到海外資本併購邀約,引發“中國CAR-T已死”的擔憂,當CAR-T產品兩過醫保大門而未入,致使商業化陰雲遲遲未散。
一種可治癒癌症的創新療法,不可能長期只讓少數人獲益,也不可能長期得不到國家支付體系的支援,拐點終將到來,關鍵是等不等得起。中國Big Pharma近期密集加碼細胞療法,一定是看到了積極變化。
行業瓶頸期,誰來扛起中國細胞療法大旗?作為國內細胞治療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復星醫藥積極應戰。
9月13日,復星醫藥公告擬100%持股復星凱特並增資。本次轉讓完成後,復星凱特將納入復星醫藥合併報表子公司範圍,擬更名為復星凱瑞,並將作為復星醫藥細胞治療技術的核心平臺,持續聚焦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推動CAR-T細胞治療產品在國內擴大覆蓋面。
上個月,華東醫藥再次出手CAR-T產品商業化授權引進,石藥集團CAR-T獲批SLE臨床試驗。這股熱潮的背後是CAR-T產品在國內的啟蒙教育階段已經完成,支付改善與技術創新正朝著可及性拐點雙向奔赴。
CAR-T產品事實上對國內支付能力進行了一次壓力測試,也在催熟多元化支付體系的形成,目前商業健康險可以覆蓋患者使用奕凱達®(復星凱特CAR-T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的全部藥費及住院治療的花費,大大減輕患者治療負擔。
與此同時,CAR-T已上市產品正降本提線(生產端成本持續下降,朝前線患者治療、門診用藥發展),並且從血液腫瘤領域破圈,拓展至患者基數龐大的實體瘤和慢病領域。這意味著在規模效應推動下,CAR-T產品將逐步平民化。
01
押注創新療法的決心
如何評價中國BigPharma大力押注創新療法?
復星凱特由復星醫藥與Kite Pharma於2017年共同出資設立,2021年6月實現中國境內首個CAR-T產品奕凱達®獲批上市,開啟中國CAR-T治療元年,實現國內細胞治療領域從0到1的突破。
現在復星凱特即將進入全新發展階段。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擬現金出資受讓Kite
Pharma持有的復星凱特50%的股權。轉讓完成後,復星醫藥將持有復星凱特100%的股權,並擬作為單一股東現金出資1000萬美元或等值人民幣對復星凱特進行增資。
Pharma持有的復星凱特50%的股權。轉讓完成後,復星醫藥將持有復星凱特100%的股權,並擬作為單一股東現金出資1000萬美元或等值人民幣對復星凱特進行增資。
本次交易除了50%的股權轉讓部分,復星凱特還與Kite Pharma就原許可協議進行全面修訂及重述並達成《修訂及重述之許可協議》。復星凱特應根據許可協議向Kite Pharma根據許可產品年度淨銷售額的達成情況,向Kite Pharma支付至多3,500萬美元的銷售里程碑。同時就所有許可產品於許可區域內的年度淨銷售額,按7%-13%不等的比例向Kite Pharma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本次交易需要滿足上述所有協議安排。
復星醫藥與Kite Pharma合作模式升級,不影響奕凱達®後續醫院落地。
從此,復星凱瑞將更好地融入復星醫藥體系,市場化更加靈活,管線體系更加開放,不再侷限於Kite的產品。
逆勢加碼,復星醫藥在細胞治療領域作出表率,顯示出把未來複星凱瑞打造成為CAR-T頭部企業的決心。此外,復星醫藥近年一直在資產調倉和業務聚焦的戰略,增持核心資產,本次交易也彰顯出聚焦創新藥發展的決心。
復星醫藥名列2023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TOP4,2024H1研發投入27.37億元,其中製藥業務研發投入24.06億元,佔製藥業務收入16.39%,創新藥收入保持穩健增長。推動自研創新產品出海,強化全球市場佈局,復星醫藥2024H1海外收入達到55.1億元,同比提升15.13%。
從2015年藥審改革算起,創新藥行業至今不足10年,仍然是一種全新事物,對藥企創新的評價體系還比較稚嫩。市場對傳統大型綜合藥企比較苛刻,既要積極創新轉型,又要各條業務線都能盈利,在這種情況下,押注尚在投入階段的新興療法需要很大的勇氣。
無論多麼艱難,有創新才有前途,在資本寒冬中,Big Pharma在體內培育新興療法是有比較優勢的,對研發管線給予長期資產支援,對商業化進行品牌、渠道賦能。
Kite Pharma表示:“現在,復星醫藥完全有能力獨立運營復星凱特。”事實上覆星凱特一直在努力增強自研能力。公司已經形成了包括早期研究、臨床開發、藥政註冊、生產與質量、採購與供應等全鏈條的CAR-T專業隊伍和人才梯隊。目前,公司的生產、質量和供應鏈團隊都是已經有豐富的CAR-T商業化生產經驗的,能夠高質量保障產品供應。
細胞療法的春天一定會來,就看誰熬得久,在復星醫藥的懷抱中,未來複星凱瑞前景可期。
02
量變終將引起質變
CAR-T貌似在國內陷入停滯,其實,在支付環節、降本提線、適應症突破、技術更新上都有進展。
多元支付方式
奕凱達®已累計惠及超過700位淋巴瘤患者,復星凱特已在全國28個省區市建立170多家奕凱達®高標準治療中心,並推動奕凱達®納入超過110款城市惠民保專案以及超過80款商業健康保險專案。商業健康險則可以覆蓋患者使用奕凱達®的全部藥費及住院治療的花費,通常城市惠民保對使用奕凱達®患者的賠付比例是非既往症患者70%,既往症患者30%的藥費賠付比例。以滬惠保為例,滬惠保對淋巴瘤患者不區分是否為既往症,每位患者可以獲得最高50萬元的賠付,直接降低患者用藥支出的40%。
探索支付模式創新,復星凱特和國藥控股旗下健康管理和患者綜合服務平臺宸汐健康聯合釋出奕凱達®中國首款淋巴瘤按療效價值支付計劃,符合條件的患者在使用奕凱達®治療後,若未能達到完全緩解(CR),將獲得最高60萬人民幣的返還。為患者使用奕凱達®奠定了堅實的治療用藥價值保障。該專案自2024年1月1日啟動以來,已有近200位患者入組專案,在完成療效評估的患者中完全緩解(CR)率超過58%,進一步增強了公司對奕凱達®產品的信心和推進創新支付的決心。
預計未來細胞治療產品將持續拓展商業保險和惠民保,覆蓋更多的城市。隨著納入商保的時間越長、覆蓋的潛在患者基數越大,CAR-T產品勢必將逐漸放量。
今年申請參與醫保談判的CAR-T產品已達到4款,估計談成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但這個探索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給患者帶來獨特臨床獲益的高價值療法的償付機制終將建立起來。
未來有望形成國家醫保、惠民保、商業保險、慈善捐贈多種渠道綜合發力的多元化支付方式,共同解決百萬藥的支付問題。
降本提線
據《國際癌症雜誌》文獻報道,在CAR-T的整個生產流程中,培養及轉導CAR-T所用的上游原材料(培養液、質粒、核酶、病毒載體),約佔總成本49~51%,其中,病毒載體的GMP生產約佔總成本30%。
當病毒載體規模化生產時,可降低CAR-T細胞製備的生產成本,以葛蘭素史克的慢病毒載體生產為例,生產100劑CAR-T慢病毒載體時,成本約為2.5萬美元/劑,生產1000劑時,成本約為4000美元/劑,生產10000劑時,成本約為1500美元/劑。
CAR-T還有約50%生產成本為固定成本。據西南證券研報,對於一個只有一臺機器用於封閉和自動化生產的無塵室,每年固定成本總計約為584131美元。
國內CAR-T企業都在努力降本,以復星凱特為例,物料方面,在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的前提下,持續推動國產替代,工藝技術的最佳化改進和資料研究,將幫助公司更好地推進此項工作,已上市產品透過跟Kite Pharma的合作協議,可以確保病毒載體的穩定供應,新引入產品在物料,包括病毒載體,會有更多選擇考慮;生產工藝方面,透過自動化和智慧化平臺搭建,提升人工效率,縮短製備週期;固定成本方面,現有的生產基地產能可以滿足當前市場需求,隨著規模效應逐步釋放,分攤到每一份CAR-T細胞的成本降幅將非常顯著,未來結合工藝和產能,更科學地進行生產佈局,有望較大幅度降低運營成本。
向前線治療的廣闊空間拓展,奕凱達®是國內唯一獲批二線適應症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重要進展,為一線免疫化療無效或在一線免疫化療後12個月內復發的成人大B細胞淋巴瘤(r/r LBCL)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技術更新及適應症突破
CAR-T平民化有望以自免適應症獲批商業化為起點。
今年2月21日,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Georg Schett教授團隊在《NEJM》雜誌上報道15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8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4名系統性硬化症患者和3名特發性炎性肌病患者)在接受CAR-T產品治療後重獲新生,不再出現症狀或不再需要進行新的治療,其中第一批接受治療的患者已經保持兩年多無病狀態。
自免疾病一般無法治癒,需要長期服藥,CAR-T的優勢誰與爭鋒,相當於把患者的免疫系統一鍵重啟,有治癒自免疾病的可能性。
目前在國內正在開發用於治療自免疾病的CAR-T產品管線已有數十款,大部分都主攻SLE(系統性紅斑狼瘡),復星凱特BCMA/CD19雙靶向CAR-T產品FKC-288選擇的適應症橫跨血液瘤、自身免疫性腎病以及罕見病輕鏈(AL)澱粉樣變性。
隨著自免疾病、實體瘤適應症的拓展,以及通用現貨型療法的突破,細胞治療將挖掘巨大的市場空間,生產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定價將更加平民化。
雖然暫時難以複製ADC賽道的火爆,但細胞治療的細微進步每天都在發生,量變終將引起質變。
作為中國CAR-T市場的啟蒙者,復星醫藥如今又主動擔負起破局者的重任。Axi-cel(阿基侖賽注射液)已是全球擁有最多和最大樣本量真實世界研究資料的CAR-T產品,以及目前擁有最長隨訪時間的CAR-T產品,基於成熟的細胞療法研發、生產和供應管理體系,復星醫藥將釋放時間的複利,開發更多創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