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細胞生物學·
線粒體能在細胞間轉移,或將啟發新療法
教科書中的線粒體是固定在細胞內的細胞器,但生物研究卻顯示線粒體可能是一種多細胞細胞器,能在細胞之間穿梭。早在2006年,科學家首次在培養皿中觀測到了線粒體從人的骨髓幹細胞向人的肺癌細胞跳躍的過程。科學家觀察到了線粒體在不同細胞之間穿梭的證據。從那時起,科學家逐漸發現線粒體能透過隧道奈米管(細胞間臨時搭建的微管通道)、囊泡包裹或直接遊離在血液中的三種轉移方式。
至今,線粒體移動的機制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但線粒體這樣做的原因卻沒能得到解答。近日《自然》(Nature)發表專題報道文章,總結了線粒體跨細胞運輸的研究歷史,以及在組織修復、免疫調節和癌症發展方面的研究潛力。專題報道表示,線粒體細胞間運輸正在推動醫學治療正規化的革新。(Nature)
· 健康 ·
夜間進食影響心血管健康
在熬夜工作後點上一份宵夜是許多打工人的日常。但是,在非正常時間進食可能會放大晝夜節律失調的健康風險。近日,一項《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表明,熬夜期間吃宵夜可能會導致心血管風險因素升高。
在2周的實驗中,科學家要求20名參與者在昏暗環境中保持清醒32小時後,模擬進行夜班作業。實驗中的光照、身體姿勢、午睡時間等均相同,唯一的變數是參與者分別在模擬的白天或夜間進食。對他們自主神經系統標誌物、纖溶酶原啟用劑抑制劑-1(與血栓相關)、血壓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分析表明,夜間進食會導致心血管風險升高,而在白天進食則不會。該研究雖然樣本量較小,但嚴格控制變數,對熬夜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意義。(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 古生物學·
生物科技公司宣稱成功“復活”滅絕物種

Colossal“復活”的恐狼。圖片來源:Colossal Biosciences
當地時間本週一,生物技術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就是之前製造出猛獁長毛鼠的那家公司)宣佈,它們成功復活了恐狼(Aenocyon dirus),這是一種滅絕於大約1萬年前的食肉動物。該公司的科學家編輯了灰狼的基因組,對20個基因進行了編輯,使其擁有一些恐狼的特徵。這些經過編輯的細胞被用來製造胚胎,並植入了代孕狗母親的體內,最終克隆出了三隻所謂的“恐狼”幼崽。然而,許多科學家對“復活滅絕物種”這一結果提出了質疑,批評者指出,在數以千計的區別於灰狼的基因差異中,該公司只做了少數幾處編輯,重點是重現毛色和質地等明顯的身體特徵。(Colossal Biosciences,Science News)
· 動物行為學·
即使面臨壓力,雌雄小鼠間也會互相支援
當面對潛在威脅時,小鼠會警覺地僵在原地。當多隻小鼠在一起時, 它們傾向於一起僵住,這樣有助於小鼠群體做出統一的應對措施——也可以理解為它們在威脅下互相支援對方。在最近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全球開放科學》(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上的研究發現,同性小鼠在面對危險訊號時,這種同步反應更容易丟失,而異性小鼠的組合則更容易維持同步性,就算在面臨情緒壓力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研究者首先讓小鼠學會,一種聲音可能與危險相關,因此當研究者播放這種聲音時,小鼠就會僵住,小鼠藉此觀察了不同小鼠的同步性。他們發現,同性小鼠兩兩配對時,雄性-雄性配對的小鼠中,小鼠會模仿另一隻小鼠的動作,以達到同步警覺;而雌性-雌性配對的小鼠中,小鼠傾向於先停下自己的動作,然後根據同伴的動作來調整自己。但當研究者同時給這些小鼠增加一些情緒壓力時,或是同性小鼠之間互相不熟悉時,這種面對危險訊號的同步性就可能會消失。然而,若是雌雄小鼠配對的情況下,不論它們是否熟悉對方,且不論有沒有情緒壓力,它們都能夠十分迅速地同步彼此的行為,甚至不太需要同性小鼠配對時模仿對方或調整自身行為的策略。這表明異性同伴配對時,可能依賴於更靈活或更復雜的協調策略。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可能為性別和情感背景如何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物種的社會行為提供線索。(VIRGINIA TECH)
· 分子生物學·
古DNA顯示湖泊引入魚類的時間早於預期
歷史上高山湖泊由於自然屏障而無魚,但史料從公元14-15世紀就開始記錄歐洲高山湖泊的魚類放養。從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脈(Pyrenean)一個高海拔湖泊的沉積岩心中提取的古DNA顯示,人類可能早在公元7世紀就將魚類放入這個湖中,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為進行調查,研究團隊分析了一個30釐米長的沉積岩心,岩心時間跨度為3200年,來自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脈的雷東湖,這裡當前約有6萬條褐鱒魚。這個湖泊沉積岩心沒有儲存魚的DNA,但作者發現了魚寄生蟲和魚獵物的DNA,他們以此作為魚的替代指標,用於研究魚的引入。他們發現,最早在公元7世紀就有了屬於魚寄生蟲的DNA,而更持續的訊號從公元9世紀開始,比史料開始記載這個區域的魚類放養還早了約500年。這與附近考古挖掘的證據相符,考古挖掘的證據顯示該地區在晚期羅馬和西哥特時期被用作綿羊牧場。作者認為,儘管周圍區域的人類種群發生了變化,但這個湖裡的魚類種群一直沒變,作者據此推斷這些魚群由來已久,但可能受到氣候趨勢的影響。
撰寫:馬一瑗、王昱、冬鳶
編輯:王昱、冬鳶
封面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