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人工智慧·
OpenAI推出o3和o4-mini,能自主使用工具並用影像推理
當地時間4月16日,OpenAI釋出了o3和o4-mini模型。這兩款推理模型能自主並結合使用ChatGPT內的所有工具,包括搜尋網路、使用Python分析上傳的檔案和其他資料、深入推理視覺輸入和生成影像等,而且可以推理出何時以及如何使用工具,通常能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以正確的輸出格式生成詳細且深思熟慮的答案,解決複雜問題。
此外,o3和o4-mini模型還能用影像進行推理。使用者可以上傳白板照片、教科書圖表或手繪草圖,即使影像模糊、反轉或質量低下,這些模型也能識圖並使用工具即時操作這些影像,例如在推理過程中旋轉、縮放或轉換圖片等。目前,ChatGPT Plus、Pro和Team使用者已可使用o3、o4-mini和o4-mini-high模型,ChatGPT企業版和教育版使用者將在下週獲得訪問許可權,而免費使用者可以透過在提交指令前選擇“思考”選項來試用o4-mini。未來幾周內,o3-pro模型還將面向ChatGPT Pro使用者推出。(OpenAI)
· 生物醫藥·
視網膜植入金子或可幫人類恢復視力

奈米金顆粒注射與安裝在特製眼鏡中的雷射系統,有朝一日或能幫助視網膜病變的人類患者恢復視力(圖片來源:Jiarui Nie,布朗大學)
黃斑變性和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視網膜疾病影響著全世界數百萬人,這些疾病會損害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影響其將光訊號轉換為神經訊號並傳遞給雙極細胞和節細胞的能力。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奈米》(ACS Nano)的研究表明,在視網膜中植入奈米金顆粒可成功刺激小鼠雙極細胞和節細胞,恢復視網膜病變小鼠的視力。
研究人員向患有視網膜病變的小鼠的視網膜中,注射了液態奈米金顆粒溶液,並向視網膜上投射了特定圖案的近紅外雷射訊號。結果顯示,奈米金顆粒會激發雙極細胞和節細胞產生與雷射圖案形狀一致的活動模式,並且可以增加小鼠視覺皮層的活動——這表明小鼠的視力至少部分得到恢復。之所以能產生效果,是因為近紅外雷射照射到視網膜中的奈米金顆粒時會產生微量熱量,以與感光細胞相同的方式產生訊號,啟用雙極細胞和節細胞。研究同時顯示,奈米金顆粒溶液和雷射刺激並未對小鼠產生可檢測的不良副作用。研究者希望,透過結合奈米金顆粒注射與安裝在特製眼鏡中的雷射系統,未來或許能幫助視網膜病變的人類患者恢復視力。(布朗大學)
· 太空探索·
科學家發現外星生命“迄今最有力證據”

利用JWST MIRI攝譜儀觀測到的宜居帶系外行星K2-18b的透射光譜(圖片來源:A. Smith, N. Madhusudhan,劍橋大學)
在地球大氣中,二甲硫(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只通過生命活動產生,主要來源於海洋浮游植物等微生物。在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的觀測資料,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層中探測到了DMS和/或DMDS的化學指紋,這是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迄今最有力證據。
此次JWST的觀測結果達到了3𝜎的統計學水平。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利用JWST再進行16到24小時的跟蹤觀測,或許能將其提升到5𝜎——即達到了公認的科學發現等級。DMS和DMDS是同一化學家族的分子,這兩種分子在觀測到的波長範圍內有重疊的光譜特徵,不過進一步的觀測將有助於區分這兩種分子。K2-18b大氣中DMS和DMDS的濃度與地球上很不一樣:地球大氣中它們的體積分數一般低於十億分之一;而在K2-18b上,它們的濃度估計要高出數千倍——體積分數超過百萬分之十。研究者表示,這些結果令人興奮,但還需要更多的資料,才可以宣稱我們在另一個世界上發現了生命。(劍橋大學)
· 生物技術·
科學家制造迄今最大人造雞肉塊

用含1125根纖維的HFB製造出的雞肉塊(圖片來源:Shoji Takeuchi,東京大學)
此前,科學家已成功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人造肉,但他們通常只能先培育出微小的肉塊,再將其列印到可食用支架上,或是用可食用黏合劑粘在一起,才能組裝出更大的產品。而如果能直接在實驗室中培育出更大的肉塊,就能更好地模仿肉類的自然結構和質地。在一篇近日發表於《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模仿體內迴圈系統、能向人造組織輸送營養和氧氣的生物反應器,造出了迄今最大的實驗室人造肉塊:一塊長7釐米、寬4釐米、厚2.25釐米、重11克的雞肉。
科學家此前難以製造人造大肉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難以在人造肉中建立分佈良好的血管網路,而僅靠擴散並不能維持細胞跨越較遠的距離,因此生成的組織厚度通常在1毫米以下。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一種可灌注的半滲透中空纖維生物反應器(HFB),它由50根中空纖維組成,能模仿血管向組織輸送營養的方式,在人造肉中實現細胞分佈、排列、收縮,還能改善人造肉的質地和風味。研究人員還製作了機器人輔助組裝系統,製造了含1125根纖維的HFB。最終,他們利用雞成纖維細胞(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生產了重達11克的整塊雞肉。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嘗試解決較大組織中的氧輸送、自動化纖維移除等問題,以及使用食品級材料。該技術未來可能影響再生醫學、藥物測試和生物混合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自然》新聞,《生物技術趨勢》)
· 生物學·
你的細胞也能“聽”到聲音
聲音是機械縱波透過介質傳播而形成的現象,廣泛存在於物質世界裡,是生物獲取環境資訊的重要來源。然而,聲音在細胞層面的作用尚不清晰。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一項發表於《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表明,聲音產生的聲壓也許足以引發細胞反應。
為了探究聲音對細胞活動的影響,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將培養的細胞包裹在聲波之中的系統。首先,他們將一個振動感測器倒置在架子上,然後用連線著放大器的數字音訊播放器,將人類聽覺範圍內的聲波從感測器傳送到覆蓋在細胞培養皿上的隔膜。隨後,他們使用了RNA測序、顯微鏡成像等方法分析了聲音對細胞的影響。該團隊發現,聲音能夠抑制脂肪細胞分化——前脂肪細胞轉變成脂肪細胞的過程,這揭示了利用聲音控制細胞與組織狀態的可能性。他們還識別到了大約190個對聲音敏感的基因,並表示聲音能夠操縱細胞的黏附力。同時,該研究對生物感知聲音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能夠感知聲音的不止大腦等接收器官,還有細胞本身。(京都大學)
撰寫:時小舟、冬鳶、黃雨佳
編輯:冬鳶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