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80後,我的生活彷彿被各種責任與壓力填滿。
可我還是毅然決然決定告別上海,開始一段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港漂生活。面臨著來自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與限制,新生活原來有這麼多多維度的裹挾與藩籬。
然而,漂泊始終需要一個錨點,就像槓桿需要支點。
於是,對房子的執念與妥協,變成了個體無意識的外顯。
01
試水買房:無心插柳的起跑
我們一家人初來乍到到香港,先開始棲身於酒店式公寓,那狹小的空間與高昂的價格,與上海的房子相比,差距懸殊。
孩子他爹眼眶溼潤,看著我們住得如此憋屈,心裡滿是愧疚。
樂觀的我卻覺得並無大礙,畢竟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兒子也毫無怨言。孩子的眼睛,永遠能過濾困頓,只有星光。
來港第5天是個週日,我們漫步街巷被鋪天蓋地的港島皇都的廣告吸引,那就不如去看看的心態立馬趕去踩盤。

在街上看到樓圖
回來和先生合計了4天,沙盤推演中我們預想了無數的糾結與可能會發生的困難,決定試一試。

皇都資料
當晚我快速篩選4位候選經紀人並聯絡。第二天是2.14情人節,送走“小情人”,一人單挑並在下午2點截止前五分鐘完成所有online入飛全流程;隨即拖著娃去銀行詢貸款,問支票、搞本票……

但在截飛(停止接受購房意向登記或認購申請的時間點)前一晚我都覺得這事情肯定做不成,權當學習體驗吧。
來到抽籤現場後,我既害怕踏空,又怕高位站崗。
可開弓沒有回頭箭,擁抱一切的發生!告訴自己這場買房的考試不必完美,只要及格。

我與代理的合照
02
幸運爆棚:搖號天降大禮包
入飛後有兩輪搖號,第一輪搖號是截飛當晚將7800張入飛票進行預排序,將入飛分成大手組X+S(買三套及以上)、A組(最少一套制定單位或兩間任何單位)和B組(最少一間任何單位)。
前一晚代理告知搖號結果,我有兩個號在A1組(一個登記證件在改組別裡可計入三張入飛票),感覺自己的運氣真不錯。當時分配到A3組的號基本都不出現在現場,因為搖中的機會渺茫,無須浪費時間和精力。
根據各個組別的時間流程安排,上午是大手組X+S組;A組是11:30-12:30到達現場。到場登記完成後,進入現場搖號選房順序流程。前一晚,我和先生商定的策略是“決不上頭”,寧可錯過也不超買。

正式抽籤結果
沒想到,我竟然搖中A1組的第4號,我都還沒來得及看搖號螢幕展示,代理已經伸手來恭喜我了:

不敢置信啊
難道這是上天的旨意?中年婦女的九紫離火運,似乎真的顯靈了。
隨即果斷下手,選了一套極具價效比的2+1房。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要加先生的名字這時要提出來並且出示結婚證。
開單後,扣2w信用卡+5w支票+剩餘5%的金額本票組合付款,這裡要特別感謝我的代理幫我解決初來乍到極短時間內資金歸集的煩惱,省了我很多麻煩。
臨時合同現場有銷售人員講解和其他相關檔案簽訂時,代理全程陪同還幫忙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籤臨時合同時就要選擇付款方案:

1. 90天即供:總折扣22%(暴風籌款模式)
2. 120天即供:折扣19%
3. 建築期付款:折扣12%(臨訂5%+120天再5%+尾款90%的節奏,開發商對提前付款還有額外獎勵~)
當時我果斷選擇90天方案,省錢第一。
其實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建築期付款有個好處就是靈活,如果資金週轉到位提前付款也是可以享受到90天即供價的折扣。
按照臨時合約,需在5個工作日內簽完正式合同,正式合同不可更改。現場我沒有注意到,臨時合同的附件是中英雙語的交付標準,我也沒有要求看正式合同的。這部分大家要留心,正式合同並非雙語而是英文版,除交付標準內容為雙語版。

舉個例子
03
買房通關:中年人的及格哲學
在香港買房的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
簽到→搖號→選房→繳費→加名字→籤臨時合同。
一到抽籤現場就是腎上腺素狂奔的階段,很多決策是在那個當下需要立馬決定的。
比如,現場需時刻關注X+S選房組動態更新情況,在A組搖號前可以看到圖中2+1房B2和一房B8&B9在本組內房源沽清,2+1房B5僅剩12F一套,一房A3剩3套,這些資訊極具參考價值,同時也檢驗自己提前做的2+1房的功課到不到位。

當時的抽籤現場
現在回想起來仍讓人心驚!原來,人到中年不再追求最佳答案的連續最優解,真正的決策往往受限於時間、認知與資源的約束,有限理性才是常態。
寫這篇文章時,我也覆盤了一下10天上車港島皇都的決策,那就是,把決策的衡量標準從“最優解”轉換為“我滿意”。其中有三個關鍵步驟,定標準、控參考、敢決定。
1. 定標準:
提前制定策略至關重要,而且要定一個達到自我主觀滿意度的標準。
自住需求:租房也是支出,月供=房租,供樓大過租房。
地理位置:永遠是地段、地段、地段。底層邏輯就是稀缺資源的含義。
2. 控參考:
不要隨意去比較,拉高自己期望值。
風險參考控制:香港樓市下行通道似乎有築底跡象,選房策略追求極致價效比更為穩妥。剛開始代理給我們推27層以上的無敵港島海景系列,因為不在考慮範圍內,所以哪怕高區有些戶型有一線海景,我也果斷放棄了。

皇都低層的樓景
3. 敢決定:
買房畢竟是大事,家人之間的溝通也是挑戰。
有決策一致的行動人,彼此支援相互信任,是減少決策摩擦力的關鍵。
當時我和家人一致整理出的公式供大家參考:
香港上車盤決策公式=
(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程度×0.3)+(會所配置×0.2)+(開發商能級&未來五年區域規劃×0.2)+(周邊二手樓盤/同類新樓盤*×0.2)+(經濟趨勢分析×0.1)
當然,我們還對比了周邊同類樓盤——101 Kings Road:

101 Kings Road定價
最終,考慮到定價,我們還是選擇了皇都。
買房,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的預算、能接受的房子的面積,以及自己對買房這件事的渴望程度。這三者達到平衡,它就大體符合了你的滿意標準。

2月15日 新盤當天沽清
完美是理想的謊言,及格是生存的藝術。在跌宕的樓市中,我們不過是在購置一個存放期待的保險箱。
*以上內容為作者投稿,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港房研究所”平臺意見。
所長點評
這位80後買房記反映了香港樓市中“上車族”的典型策略與市場特徵。購房者快速鎖定港島北角皇都的決策,體現了在有限理性下的高效行動力。其成功關鍵有三:精準定位需求(地段稀缺性>景觀溢價)、風險控制(避開高位海景戶型)、資源整合(經紀人協助資金歸集)。
文章中最多篇幅寫的是:香港新盤搖號機制,其實本質是供需失衡下的“飢餓遊戲”,而購房者能在截飛前完成入飛,依賴的是對流程的提前沙盤推演與果斷執行力。
總體而言,此案例為剛需客提供了三點啟示:明確核心需求、善用專業中介、接受有限理性。在樓市波動期,“及格線思維”或許是平衡風險與機會的最優解。
最後,“買房一時爽,月供火葬場;但若不上車,十年淚兩行。” 中年人的安全感,果然還是得靠鋼筋水泥來充值啊!
-END-
/
/

@ 中年港漂的YOLO東媽
You Only Live Once丨只一生,不復始
/ 往 期 推 薦 /








左右檢視更多
如果你有任何在港買房的問題,或有買房體驗想要分享,都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新增所長微信或直接在後臺留言進行分享~
所長期待著每一個你的故事,並樂意為大家答疑解惑!

往期回顧
港島
九龍
新界
其他

你在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