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香港歡迎另類資產基金在港上市,為行業開闢了新的退出通道,對一級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訊息。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一級市場退出通道再添新路徑。
2月17日,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以下簡稱香港證監會)發出通函釐清相關監管規定,以便利封閉式另類資產基金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香港證監會所提及的另類基金上市中也涵蓋了母基金。
母基金也能上市了
母基金也能上市了。
香港證監會通函釐清了其在認可主要投資於私募及流通性較低的資產的封閉式基金(即另類資產基金)方面的規定。
此類基金需滿足一個關鍵準則,即規模方面,資產管理規模或預期市值至少需達到 7.8 億港元(1 億美元)。同時,還將考量管理人的業績表現、股息政策等多方因素。此外,依據個別另類資產基金的投資策略,最好能夠持續產生穩定收入。
對於採用母基金結構的證監會認可上市另類基金,需遵循以下特別規定:
(i)基金對單隻底層基金單位或股份的投資價值不得超過本基金資產淨值的20%;
(ii)每隻底層基金的投資目標及策略必須與證監會認可上市另類基金保持嚴格一致;
(iii)底層基金的核心投資標的不得以其他基金產品為主要配置物件。
據瞭解,此次釋出的新監管指引,切合香港特區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有關拓闊私募基金銷售渠道的規劃。
據介紹,目前另類資產基金已可在現行監管制度下尋求認可並在聯交所上市,並不受任何阻礙。香港證監會表示歡迎合資格的另類資產基金來港掛牌。
香港證監會投資產品部執行董事蔡鳳儀表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樞紐,其中一項特點就是能為投資者提供多種不同範疇的投資產品,市場一直為封閉式另類資產基金開啟大門。”
蔡鳳儀還指出:“隨著香港證監會向私募基金業界釐清監管規定並提供進一步指引,我們相信封閉式另類資產基金可成為新興的資產類別,投資者可在藉此分散投資組合之餘,亦能把握機會投資於由合資格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所管理且配置均衡的私募資產組合。”
退出新通道
近兩年,一級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退出挑戰。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企業上市稽核門檻提高,退出難度增加,未上市的企業數量持續增加,直接衝擊了PE/VC的退出程序。
退出通道的不暢也導致了LP和GP之間信任關係的破裂,致使 LP 對行業前景的信心遭受重創。在信任危機的影響下,市場化資金在進行資產配置時,對一級市場的投入持續減少。由於大量資金未能有效迴流,資金無法實現有效迴圈,募資難題進一步加劇。
自去年起,鑑於退出環節的嚴峻形勢,行業已將實現有效退出視為當務之急。越來越多的GP積極探尋各類退出途徑,包括併購、回購以及 S 交易等方式,成為機構試圖打破困局的關鍵著力點。
在政策端,中央與地方形成“組合拳”,接連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為行業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2024年“創投國十七條”明確支援S基金髮展,近期“國辦二十五條”政策出臺,明確提出拓寬基金的退出渠道。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對接、標準統一。鼓勵發展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併購基金等。浙江、廣東、上海等多地在推動S市場發展方面先後發力,鼓勵險資、銀行理財資金入場。
然而從整體情況來看,退出瓶頸依然存在,在複雜的市場化環境下,機構仍在艱難地探尋突圍路徑。
如今,香港證監會推出的 “另類資產基金” 上市方案,無疑為 VC/PE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退出路徑。這一舉措不僅對VC/PE意義重大,對母基金而言,同樣是一個重大利好訊息,為行業退出提供了更加靈活性的選擇。
杉域資本董事總經理王春傑指出:“這一舉措對國內母基金管理人而言是一個重大利好,相當於為LP開闢了一個新的退出通道,同時也為當下市場化母基金的募資難的問題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
近年來,募資困境猶如一道難以逾越的溝壑,母基金募資同樣承受著巨大壓力,市場化母基金在市場中近乎銷聲匿跡。而一旦母基金上市通道得以開闢,意味著將為母基金背後的LP帶來全新的機遇 —— 獲得了切實可行的退出渠道。透過上市,LP 能夠在二級市場進行自由買賣,這一靈活性極大地緩解了流動性壓力,進而增強LP對母基金投資的吸引力,母基金的募資難題有望得到緩解。
實際上,在母基金上市這一領域,國外早已有了成熟路徑。

FOFWEEKLY 研究團隊曾在去年研究過在英國上市的HVPE母基金,早在 2010 年 5 月,HarbourVest 旗下的 HVPE 全球策略股權投資母基金(GLOBAL PRIVATE EQUITY)便已成功登陸英國倫敦證券市場。上市至今,每股價格和每股淨值大幅跑贏了FTSE指數(詳細報告可聯絡:believedczb)
當下,中國PE/VC行業在退出通道方面遭遇諸多挑戰,但隨著政策支援的不斷加強以及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預計未來的退出路徑將日益多元化。
如今,另類資產基金可以在港上市,為行業開闢了新的退出通道,這對於一級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訊息。
結語
在過去,高度依賴 IPO 退出的傳統模式正逐漸式微。從退出端這一關鍵視角審視,整個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且務實的變革重構。
當下,儘管併購市場與S市場在消化退出需求方面仍存在一定侷限,但市場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新的退出渠道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儘管這些新興方式都伴隨著風險與不確定性,可它們無疑為股權投資退出開闢了新的方向,帶來了新的希望。每一種新興退出方式都有著與之適配的應用場景,這也預示著股權投資退出將朝著更加靈活多元的方向發展。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趨緊的背景下,香港證監會明確封閉式另類資產基金在港交所上市的實施路徑,不僅為私募股權市場開闢了創新性退出通道,更標誌著亞洲另類投資市場制度創新邁入新階段。
誠然,股權投資面臨的退出困境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清晰地看到,監管及行業內的創新意識與應對策略正持續豐富和完善。而從業者們也在積極探索,不斷挖掘新的可能性,為化解退出難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而不懈努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