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Z Finance
據金融時報報道,由於地緣政治以及資本市場的退出情況,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們今年都暫停了在中國大陸的交易。今年全球十大私募股權公司(包括華平、凱雷、KKR、TPG、貝恩資本、EQT、黑石、CVC、安宏資本和Apollo)在華僅有五筆新投資,且規模較小。
這 10 家公司在 2021 年合計在中國進行了 30 筆投資,但此後每年都在下降。Dealogic 的資料顯示,今年這 10 家公司中有 7 家沒有進行任何新投資。
資料顯示,KKR、安宏資本和貝恩資本是十家公司中今年在中國有新投資的公司。KKR投資了位元組旗下的懂車帝。安宏資本投資了位於上海的會議和展覽集團萬耀企龍以及中國寵物食品製造商帥客寵物。貝恩資本持有股份的包裝產品集團 Fedrigoni 完成了今年五筆交易中的剩餘兩筆,分別是收購衢州造紙廠所有者 Arjowiggins 和射頻識別 (RFID) 公司博應的股份。

不僅如此,這些外資PE公司也未能出售或上市其在中國的投資組合公司。根據Dealogic的資料,今年在中國運營的外資PE中,僅有一家成功將中國被投公司上市或透過併購交易完全退出。這是十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2024年1月,凱雷以18億美金的價格出掉了所持麥當勞中國業務的全部股份,六年獲得6.7倍的回報。這是唯一一起公開報道的退出案例。

注:未在中國進行交易的集團不在統計範圍內,但資料不包括黑石的房地產交易。私募股權公司有時會進行未披露的交易,因此可能有部分退出未被記錄。
過去二十年間,許多外資私募股權基金擴大了在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業務規模。全球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等機構大量湧入資本,試圖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獲益。
私募股權基金通常需要在收購企業後3到5年內通過出售或上市實現回報,以向其基金的出資人提供收益。過去,外資PE主要依賴於將中國公司在美國或香港上市以退出投資。2021年前,外資PE被投公司的上市和併購退出交易多達數十起,在推動中國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但是,上市環境的變化正使傳統的退出渠道變得困難,私募股權基金迫切需要其他退出方式,例如將股份出售給國內或跨國公司以及其他私募股權基金。雖然中國資產的估值正處於低估狀態,但投資者開始更多開始擔心退出渠道。
PE退出難並非單純是中國問題,由於利率上升導致該行業債務驅動模式的成本上升,全球範圍內私募股權基金的退出速度也在明顯放緩。據標普全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退出量同比下降26%。通常情況下,私募股權基金每年都會出售其投資價值的 20% 返還給LP,但業內高管預測,全年的現金回報將只有這個數字的一半左右。由於交易匱乏,私募股權基金連續第三年向LP返回的款項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外資投資。比如國務院辦公廳此前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透過擴大市場準入、加大政策支援、最佳化公平競爭環境、促進創新合作以及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等措施,持續改善外資營商環境,增強外資企業發展信心。
來源:
[1] Private equity payouts fell 50% short in 2024, https://www.ft.com/content/fefc0f14-5b7b-4eca-aa29-6156e3c4b72e
[2] Private equity investors trapped in China as top firms fail to find exit deals, https://www.ft.com/content/0575e216-8dae-4df6-bf50-312f78468e99
歡迎掃碼加群參與討論

———END——–
我們相信認知能夠跨越階層,
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科技、資本和商業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