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開跑了”

積極訊號。
作者 I 劉博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最近與一位本土創投大佬聊起“IPO開閘”話題,他意味深長地提到正在隱秘發生的一幕——身邊一些人民幣基金正瞄準Pre-IPO輪,密集出手。
抓住這一波IPO視窗。”這樣的情緒正悄悄在投資人與獨角獸公司之間蔓延。
正如最新訊息,智譜剛剛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衝刺國產大模型第一個IPO。恰巧最近一個月裡,智譜迅速拿下杭州、珠海、成都三地國資機構超18億元戰略投資。細究想來,脈絡逐漸清晰。
另一邊,A股IPO的稽核也在提速——單週4家企業首發上會,IPO開跑的訊號浮現。“我們的被投企業也接到了交易所的要求,鼓勵他們主動申報。”華東一家早期基金的創始管理合夥人坦言,“在啟動IPO前開一輪融資,無疑是一個難得的視窗期。”
IPO大軍悄悄來了
一切都有跡可循。
工商資訊顯示,今年3月底,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企業名稱變更為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智譜主體型別由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非獨資)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未上市)。
期間,智譜在3月接連獲得三地國資投資——先是完成一筆金額超 10 億元人民幣戰略融資,投資方包括杭州城投產業基金、上城資本等杭州國資;時隔幾天,珠海國資華髮集團宣佈戰略投資智譜,金額5億元;隨後,成都高新區宣佈向智譜注資 3 億元人民幣。如今看來,上述動作為智譜啟動上市流程做足了鋪墊。
這是國產大模型第一個IPO,誰都想爭搶這一桂冠。早年參與了智譜天使輪,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對投資界分析,隨著智譜IPO推進,行業可能進入“兩極分化”階段:頭部企業透過上市融資強化技術壁壘,而中小公司可能面臨被收購或退出競爭的壓力。“這標誌著AI大模型賽道得到了市場驗證和認可,也意味著該領域從技術研發競賽轉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轉折。”
當然,更具風向標意義體現在IPO環境的微妙變化上。最近在與幾位投資人的交流中,大家都在忙著為被投企業IPO做準備,“白天看專案,晚上見投行,合適的專案都要提前做好準備。”於是,Pre-IPO輪融資開始熱鬧起來。
無獨有偶,本週雲鯨智慧正式宣佈完成1億美元融資,由騰訊投資與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聯合領投,科幻基金與明勢創投加碼跟投。據悉,雲鯨已正式啟動Pre-IPO輪融資,開啟上市前最後衝刺。
幾乎同一時間,沃鐳智慧宣佈完成超億元Pre-IPO輪融資,由同創偉業、江夏科投聯合領投,華睿裝備基金、網宿科技旗下基金等機構跟投。同樣地,本輪融資將加速向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戰略新興產業延伸,為上市程序注入強勁動能。
前不久,深蘭科技也宣佈獲數億元Pre-IPO輪投資,由浦東創投集團參與完成。同時,中交集團旗下公司也與深蘭科技簽署了四方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推動中交資本戰略投資深蘭科技,加持深蘭科技Pre-IPO輪融資,“推動深蘭科技儘快交表上市”。
還有一筆鮮少被關注到的融資——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產業母基金聯合領投壁仞科技,數家知名投資機構及產業資本跟投。而在去年9月,壁仞科技已在上海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
投資人念起了幾個名字:摩爾線程、燧原科技、沐曦積體電路等一批半導體獨角獸,無一例外都在今年低調更新了上市輔導進展,暗暗加快IPO腳步。當中一家企業品牌負責人直接對投資界表示,“IPO已經準備的很充分,就等一聲令下率先申報。”
不止於此,近日還有更具風向標一幕——上週“具身智慧產業化發展座談會”在深交所上市大廳召開,樂聚機器人、眾擎機器人、逐際動力、自變數機器人、智平方、跨維智慧、銀河通用、雲深處、智譜等科技企業代表現身會場。深交所負責人在會上表示,深交所將切實做好資本市場服務,為具身智慧企業提供上市融資、併購重組、債券產品、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路演等全鏈條服務。
如此種種,暗流湧動,一支硬核IPO大軍悄然走來。
“3-5個月會看到申報效果”
進入三月,沉寂的氛圍開始被打破。一位本土創投大佬分享最新IPO觀察——“我接到交易所通知,讓我們有好企業趕緊申報,IPO趨於常態化,未盈利企業上市重新開展,預計每年150-200家左右,即一週兩三家左右。”
截至當前,A股IPO在審企業已不足200家,與去年同期超600家相比已經消失了三分之一。伴隨庫存告急,於是便有了邀請制、放寬IPO限制等傳聞。由堰塞湖到“庫存不足”,彷彿是一個好的訊號。
投資界交流一圈下來,多位投資人和投行人士告訴我們:交易所方面正在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投資機構緊鑼密鼓地給被投企業對接投行券商,抓住這一次難得的IPO視窗期。
大概3-5個月會看到申報效果,畢竟整理財務資料還需要一點時間。”
毋庸置疑,眼前A股市場上每一個IPO都來之不易。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53家,同比上升15.2%、環比下降20.9%;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幣307.60億元,同比上升11.9%、環比下降36.6%。其中,A股共有27家企業上市,同比和環比分別下降10.0%和12.9%。
雖然A股市場整體呈現階段性收緊態勢,但變化也在悄然發生。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加大對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支援力度。
當中明確提出:更大力度支援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支援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
同時,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年內的發行上市稽核全線啟動。截至目前,已過會的8家企業中,7家在28天內拿到發行批文,較2024年的平均45天提速38%。例如中策橡膠集團,2025年2月13日過會,2月28日即獲註冊批文,全程僅15天。
訊號逐漸強烈起來。3月28日,上交所受理今年以來科創板的第二單IPO專案——主要從事晶片領域的昂瑞微,成為今年交易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業,背後集結了哈勃投資、越秀產業基金、招銀國際、華登國際、聯想創投、深創投、松禾資本等一眾VC/PE。
在業內的預測裡,A股或將在5-6月迎來一波IPO集中申報。據不完全統計,A股三個交易所合計申報113家,具體來看主機板22家、科創板17家、創業板19家、北交所多達55家依舊是申報主力。
一位投行人士說,“一度以為IPO黃了的專案,今天突然問進度到哪了?”更有甚者,表示最近整理資料累到吐。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不行的專案已經被勸退了,其他的能上則上。”
一級市場,困在退出
一級市場翹首以盼。
但也許,真正的常態化IPO不會是大開大合。正如中科創星米磊表示,IPO正在有條件地逐步放開,現在能上市的都是硬科技冠軍企業,但也不會達到過去兩三年的熱度
“行業亟須解決的就是打造一個不管快慢,但健康、可預知、有一定穩定性的退出路徑。”談及大家都關心的退出問題,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此前說,並不是希望IPO閘口大開,而是希望具備可預見性。
長久以來,IPO是VC/PE較為依賴的退出路徑,但過去一年IPO靜悄悄,這使得VC/PE退出難度升級,萬億創投堰塞湖正在形成。
清科研究中心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基金中,包含母基金和直投基金,共計6.46萬億規模的基金進入延長期,9.83萬億規模的基金進入退出期。換言之,退出+延長期的基金規模已經達到16萬億,市場退出壓力極大。
現實情況倒逼,上到LP到GP再傳導到創始人,大家開始轉變思路,探索除IPO外的更多退出方式。
“過去的退出渠道單一,很多專案退出只能被動地看能否上市和上市後的市值。”前海母基金主管合夥人、天使投資基金總經理高昂說起退出變化,過去兩年大家想了很多辦法,S基金、資產包轉讓等,手段多了很多。
“我們現在每一份投資建議書都要想清楚怎麼退,而之前的投資裡似乎沒有這麼嚴格。”孚騰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揚的體感是,很多早期投資已經不把IPO當作最主要的退出路徑了,現在更多考慮是不是某一個階段可以在投資配比的時候想好,哪些案子可以打包一起去交易,從投資的時候就想好怎麼退。
說一千道一萬,退得好與壞還是在於“投”,唯有投到真正好的專案,才有退出的餘地。光速光合合夥人孫健說,不管國內國外,作為一個少數投資股權的股東,最重要的還是投得好。如果這個企業選擇的賽道精準,有未來發展空間,總是可以退出的,剩下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一級市場,沉沉浮浮。伴隨著IPO的腳步,也許一個新的週期正在開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