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基金站“C位“

本期導讀:
從退出端的視角來看,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而務實的重構。當GP們不再執著於“IPO神話”,轉而擁抱多元退出生態時,S基金的“C位”價值,也正是市場從起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身邊有沒有看市場化S份額的機構啊,目前手頭有點份額,專案都是比較成熟且估值不是很高的”某機構IR急切地向我們詢問。
2025 年,一級市場彷彿被一股新的力量所攪動。開年以來,除了始終熱度不減的 AI 領域持續吸引著眾人目光外,併購和 S 基金市場的需求和話題熱度也不斷攀升。
伴隨著一級市場退出需求的激增,不僅賣方需求呈現出井噴式增長,買方市場近期也不斷有新玩家湧入。
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 S 基金負責人向我們透露:“今年將重新聚焦人民幣市場的機會。
事實上,如今的 S 基金市場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曾經,GP們對於S 基金的態度較為保守,更多地依賴傳統的退出渠道。而募資困境疊加流動性壓力,讓不少GP不得不重新審視S基金的價值。
如今,S市場熱鬧非凡,至少從S市場關注者數量來看,呈現出了明顯的攀升趨勢。
熱鬧的S市場
今年開年,一級市場彷彿從漫長的寒冬中甦醒,市場情緒逐漸好轉。往昔瀰漫的消極與迷茫正被如今積極佈局的熱情所取代,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在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中積極探尋新機遇。
從退出端的視角來看,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而務實的重構。過去,GP將退出的希望寄託於 IPO 這一單一途徑。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風雲變幻,IPO 的不確定性增加,退出難度日益增大,行業開始迴歸理性,轉向多元退出策略。在這一轉型的浪潮中,S 市場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
一個明顯的感知是,近兩年 S 市場的新玩家不斷湧現,市場活躍度大幅提升。
近期,就有多個 S 基金成功設立或 S 交易順利落地,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中信建投資本:近期,江西潤信贛投接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完成備案,據悉,該基金由中信建投資本擔任基金管理人和執行事務合夥人,由中信建投資本與江西贛投共同擔任普通合夥人。基金規模5億元,系江西省內首支市場化S基金。
2月7日,亞太地區私募股權和資產管理公司中華開發資本CDIB 旗下接續基金完成終關,聚焦大中華區中型市場併購,該基金背後LP包括行健資本等機構。
據 FOFWEEKLY 深入瞭解,今年行健資本將持續加大在人民幣市場的佈局力度。
與此同時,多地政府主導的 S 基金紛紛落地,為市場增添了新的買方力量。
2025年1月,浙江省首支政府主導的S基金落地,首期規模5億元,遠期目標50億元,採用“市場化私募資本+國資參股”雙GP模式,旨在盤活省內科創企業股權資產。1月8日,盛京金控集團旗下的科拓新力基金透過中基協備案,標誌著2024年“創投十七條”出臺後,遼寧省首隻S基金成功落地。
而這並非孤例,2024年至今,安徽、廣東、廈門等地相繼設立區域性S基金,其中廈門自貿領航S母基金以20億元目標規模,此外,安徽省首支S基金——合肥市共創接力基金接連與科勒資本、上實盛世達成合作,在近期順利完成了兩筆投資業務落地。
政策層面,中央與地方形成“組合拳”。2024年“創投國十七條”明確支援S基金髮展,近期“國辦二十五條”政策出臺,明確提出拓寬基金的退出渠道。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對接、標準統一。鼓勵發展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併購基金等。
而浙江、廣東、上海等多地在推動S市場發展方面先後發力,鼓勵險資、銀行理財資金入場。
近期,上海科創基金總裁楊斌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透露:“三期母基金會加大對S份額市場的配置。”
CVC成活躍S買方之一
近兩年,募資困境與流動性壓力的雙重夾擊,迫使 GP 重新審視自身策略,將 “退出” 置於首要位置。從市場反饋來看,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將目光投向 IPO 之外的退出市場,S 基金與併購等多元化手段愈發受到行業青睞與關注。
自今年開工以來,我們明顯感受到市場對 S 基金的關注度急劇升溫。已有多家機構主動與我們取得聯絡,向我們諮詢 S 買方的相關情況。
在政策推動下,S基金數量不斷攀升,據FOFWEEKLY統計,2023年至2024年Q3期間,共備案S基17支,備案規模達139.60億,涉及關聯投資機構14家、關聯基金管理人15家。在2023年至2024年9月這段時間裡,全國共有12個省及直轄市設立了S基金,其中江蘇以3支S基金的設立數量位居榜首。
近期,FOFWEEKLY《2024 中國 S 市場研究報告》正式釋出,報告引發市場上廣泛關注,據觀察,向我們諮詢的機構中,有 80% 以上都是金融機構。
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底層資產清晰、可折價購入的 S 基金份額,正受到險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追捧。”
除了金融機構外,上市公司對 S 市場的關注度也呈現出愈發高漲的顯著態勢。
據FOFWEEKLY釋出的《LP 全景報告》指出:由於市場行情的不確定性和盲池基金較長的資金迴流週期,S 份額近年成為股權市場參與者相對青睞的一類標的。
據悉,2024 年,CVC/企業成為了市場最活躍 S 資產買方,從交易時間和交易規模上都是最高。
但 S 交易涉及多方參與且資產價格短期存在波動,實際交易落地轉化率較低。從市場資料上看,企業投資者在 2024 年是參與 S 交易最活躍的群體,但大多為 Early – S 和關聯交易,其交易行為及策略更多還是偏機會型,並非系統性買方。
有行業專業人士表示:“儘管行業需求旺盛,但交易落地難仍是痛點,資產定價等問題導致買賣雙方談判週期拉長。”
據賦航資本創始合夥人廖一帆觀察,目前不少買方都在 1)構建專案獲取生態、2)塑造機構判斷能力、3)建立創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三個方面著手來尋找匹配自身機構優勢的交易機會。
結語
當下的S基金,正經歷從邊緣到主力的角色蛻變。政策端的持續發力(如區域性份額轉讓試點擴容)、資金端的多元化(險資、外資入場)、交易端的創新(結構化產品、跨境份額流轉),共同構築了市場進階的基石。
寒冬未必盡散,但生存邏輯已變,也促使眾多 GP 更多地學會調整和變化:在堅持長期主義的同時,找到短期生存的智慧。當GP們不再執著於“IPO神話”,轉而擁抱多元退出生態時,S基金的“C位”價值,也正是市場從起步走向成熟的關鍵體現。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