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著梳理有關競賽生系列文章,忘記發兩娃的2月書單了。
在過去將近三年中,我一直每月更新兩娃的讀書情況。2024年末做了一個統計後,決心加強兩娃的中文閱讀。
辦法也很簡單,就是騰出專門讀中文書的時間,並且找符合孩子興趣的中文讀物和音訊。我們就來看看效果如何。
鬧鬧
四年級的鬧鬧在二月份讀了7本書,聽了兩個系列(《三國演義》和
Ranger‘s Apprentice系列的2本)。
二月份鬧鬧聽讀的中文書都超過了英文書,說明我鼓勵孩子讀中文書的做法開始見效了。
他尤其喜歡聽單田芳講的《三國演義》,不僅學了不少成語,平時念課文也開始抑揚頓挫。我們經常說學英語要從聽開始。但是最近觀察下來,我覺得學中文也可以多聽。
不過他這次讀的英文書也挺有意思,Dog Driven講的是患有視力障礙的女孩克服困難參加雪橇比賽的故事。River Land則是披著玄幻外衣的反家暴故事。
讀書

聽書

朵拉
八年級的朵拉在二月份讀了七本書,聽了兩本書。
進入初中以後,基本上都是孩子自己選書了。她看書主要是從興趣出發,無論是攝影、數學還是化學,都比較隨意。
這次她讀的書裡,比較有意思的是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自然突圍》。這本書與其說是自傳,不如說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回憶文章集合。文字樸實,讀起來也比較輕鬆。
其他科研工作者相比,施一公的人生經歷既單純又豐富。
他的爺爺是一位教育家,曾任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和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父母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可以說是家學淵源。他出生於河南小郭莊,後來在清華大學讀書,出國留學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後來全職回母校清華大學發展生命學科。2018 年,他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創辦西湖大學。
施一公這本書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很有參考價值。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面臨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這個定位不該是父母和老師給的,而是孩子自己在不斷摸索中找到的。
為什麼不是長輩給的呢?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傾向於獨立探索,而且家長和老師也很難全盤為孩子做決定。
因為全面的判斷需要你既看到當前的目標又看到長遠的目標。但是現在不確定性比較多,而且而且家長聚焦於眼前的擇校,就容易忽視長期的目標。
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可以多看看自傳。
很多人稍微瞭解一下別人的經驗,發現“無法複製”就放下了。其實複製是很難的,最多是有一些啟發。
比如施一公這種豐富的經歷,使得他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來思考求學、工作、家庭、人生等問題。他的求學生涯和職業路徑,大部分人很難複製。但是你會發現,並不是學霸就會一帆風順,人生路上也有很多偶然性的事件。
更有意思的是,在施一公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多次面臨重大抉擇。他做出選擇的背後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兒時的志向是有重大關係的。或者說,夢想、激情和長期的目標,的確可以激勵人走得更久更遠。
她聽的兩本書,也展示了外部世界的複雜性。
其中Fake Accounts這本書講的是網路謊言。在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就職典禮前夕(第一任時),一名年輕女子偷看了男友的手機,發現男友在運營一個虛假賬戶。小說隨之展開了一系列的離奇事件,揭開了一個由網路謊言塑造的世界。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使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同時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性。
另一本書Interior Chinatown《唐人街內部》講述了華裔移民威利斯.吳的故事。他和父母住在舊金山唐人街的酒樓“金宮”,因緣際會在電視劇裡跑龍套,然後無意間目睹了一場犯罪事件。
對於當代的中國人而言,唐人街是非常陌生的。華裔移民的生活也和現在的留學生生活完全不同。但是他們人生的主題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著找到自己的定位,獲得身份認同,按照自己的意願而不是父母的意願成長。
這本書去年被改編成美劇播出,由知名脫口秀演員歐陽萬成主演,作者也是編劇之一。
作者Charles Yu本科在伯克利大學學分子生物學,後來做了編劇,他還參與寫作了《西部世界》的劇本,也寫過科幻小說。
他和前面說的施一公都學了生物,但是最終的道路完全不同。這也說明,人的職業路徑可以是多元的,也很難預測。
讀書

聽書

給新關注的讀者:
兩娃書單只是記錄自家兩娃的讀書情況,並不能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書單推薦。所以不開啟讀者留言,也不回覆私信。
選書和聽書相關建議,請看BetterRead以前發的文章:
如果對單本書有興趣想具體瞭解,請直接看小紅書BetterRead同名賬號,會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