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學者,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國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國際閱讀推廣IBBY-iRead獎得主,2022年“一丹教育發展獎”獲得者。
“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的形式儲存的,而讀書就是享用這些成果並把它們據為己有的過程。”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真正的讀者吧!
周國平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哲學家和作家。他是研究尼采的知名學者,翻譯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偶像的黃昏》《尼采詩集》等著作,並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等。他也是深受讀者歡迎的散文家,出版有《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經典閒讀》《覺醒的力量》《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等。
我與周國平是好朋友,因為閱讀而結緣。他在任深圳坪山區圖書館館長的就職典禮上曾坦言:“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圖書館,自己是圖書館的受益者、受惠者,也希望能在館長的位置上回報社會,讓更多愛書的人受惠。”他別出心裁地在圖書館建立了“大家書房”,邀請各領域的名家入駐,用例項實景呈現閱讀的魅力和價值,對全民閱讀進行示範和引領,鼓勵引導讀者讀經典、讀好書,愛讀書、會讀書。我很榮幸受邀成為首批入駐“大家書房”的學者。
《周國平論閱讀:做大師的學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是周國平關於讀書的一本文集。全書共分十二輯,三大板塊。第一板塊反映了周國平關於閱讀的基本主張。第二板塊分別是他閱讀小說、詩歌、童話、哲學、宗教、中外經典等著作的讀書筆記。第三板塊是他參加國家圖書館文津獎評選的體會與推薦文字,在中小學進行閱讀的演講以及關於閱讀的小語。這裡,對書中的主要觀點做一些介紹。
人是要過精神生活的。周國平指出,“每個人的生活品質、人生價值實際上取決於他精神生活的品質、他的精神素質”。
過精神生活,周國平認為最好的辦法和路徑就是閱讀,消化這些人類精神生活所積累的成果。在閱讀的過程之中,我們的精神生活品質自然就會提高了。“如果說書籍是人類精神生活最主要的載體,那麼閱讀就是個人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方式。透過閱讀,個人超越時空的限制,與一切時代的優秀靈魂交談,從全人類的精神土壤中吸取營養。”
周國平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大致可以分為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都有著相對應的書籍,都是可以透過閱讀來提升品質的。
關於智力生活,周國平認為,真正的好書不僅能夠給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夠啟用我們的理性,“使我們的智力保持在一個活躍的狀態,你會覺得作者思考的問題太有意思了,思考本身太有意思了,你也不由自主地要去想這個問題。”與智力活動相關的書籍主要是哲學和自然科學,這些書籍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和思考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價值。
關於情感生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情感有與自然本能相關的喜怒哀樂悲恐驚等情緒,也有與社會本能相關的愛與孤獨、美與崇高、幸福與苦難等高階情感,這些高階情感的培養,尤其離不開閱讀。周國平認為,閱讀文學和藝術作品,對於豐富我們的情感生活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那些大文豪都是情感大師、心靈大師,對人類情感的體會和觀察非常敏銳、細緻、到位,透過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得到了印證。”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透過這些文學作品學習怎樣作為“旁觀者”來觀察和分析自己的情感經歷,“從而超越這些具體的經歷,加深對人性的認識”。
關於道德和信仰生活。周國平在書中寫道:“社會科學領域裡的大師,只要真正是大師,絕對不會限制在自己的專業裡就事論事,他一定會有一個理想目標,思考人類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正義,雖然對正義的理解會有差異,但都承認正義是最重要的社會道德,正義的社會才是好社會。”價值觀是社會科學的靈魂,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生活品質的靈魂,我們選擇走什麼樣的道路,社會往什麼方向發展,都取決於價值觀。
閱讀,讓我們學會仰望天空,成為脫離低階趣味的人。正如周國平所說,透過閱讀,一個人擁有聰明的頭腦,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就是一個優秀的人。
|| 二、直接向大師學習
既然我們把閱讀作為精神生活,那麼就應該找那些精神含量最高的書來讀,而最合適的讀物無疑就是經典。周國平說,從精神生活的角度出發,可以把天下的書籍分為三大類:一是“完全不可讀的書”。這些書雖然有著書的外形,但充其量就是印上了文字的廢紙,遺憾的是,這一類書籍在今天的圖書市場上隨處可見,“以書的面目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比比皆是。”
二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這些書讀了也許有一些用處,但“不讀卻肯定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和遺憾”。市面上絕大部分的書都屬於這一類,尤其是專業類的圖書,只有對於相關專業的人來說才有必讀的需要。
三是“必讀的書”。這些書之所以必讀,因為它們對於人的精神成長具有關鍵的作用,“每一個關心人類精神歷程和自身生命意義的人都應該讀,不讀便會是一種欠缺和遺憾”。這就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大師的原著,周國平稱之為“永恆之書”。他認為,這些書有三個重要特點:
第一,大師的原著最可靠。周國平認為,讀原著才是真正的“捷徑”,“走別的路只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最後還是要回到這條路上來。能夠回來算是幸運的,常見的是喪失了辨別力,從此迷失在錯誤的路上了。”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其它介紹原著的書,在轉述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思想的原創性遞減,平庸性遞增”的現象。
第二,大師的原著最鮮活。周國平認為,原著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在思考關於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時,原著不僅僅直接提供觀點和結論,更重要的是把思考的過程也完整地呈現出來了,內容非常豐富。但是,教科書或其它的解讀“往往只把一個所謂體系和若干個抽象的觀點拿給了你,魅力全無。”把一個生命“解剖了,拿給你一副骨架和一個標本。”很難有讀原著時的那種快樂、激動,那種開放性和思考的力量。
第三,大師的原著最有趣。周國平認為,原著其實比教科書和其它解讀本更能夠給人帶來閱讀的快感,因為大師的文字往往富有個性,給人以美的享受。他說,“大師比追隨者可愛無比也更加平易近人”,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偉大人物總是比包圍在它們周圍的秘書和服務人員更容易接近,“困難恰恰在於怎樣衝破這些小人物的阻礙”。幸運的是,在書籍的世界裡沒有這樣的阻礙,任何人如果想見大師都不會遭到拒絕。他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提卜的一個諷刺比喻:那些不從原著學哲學的人,就好像看上了女主人,為了圖省事卻向女僕求愛。
做大師的學生,直接向大師學習,是周國平在書中反覆強調的觀點,也是他自己的閱讀實踐的經驗之談。在書中,他讀笛福、歌德、拜倫,讀安徒生、毛姆、《小王子》,讀托爾斯泰、昆德拉、史懷澤,讀孔子、韓愈、蘇軾,讀李白、杜甫、辛棄疾,讀魯迅、楊絳、史鐵生,等等,那些獨特的閱讀與思考方式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於如何讀書,古今中外的學者都有許多專論和高見。周國平在書中也提出了他的“三不主義”。
一是“不務正業,博覽群書”,主要是強調讀書面不要過於狹窄,不要侷限在自己的專業裡面,因為,人類的知識體系其實是一張大網,彼此之間是互相聯絡的。他以自己的閱讀為例,雖然他學的專業是哲學,但文學、歷史更是他的最愛。文史哲其實是不分家的,“好的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其中一定也有哲學。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沒有必要受專業的限制。”
二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他一直覺得“這些已經死去的大師其實還活著,甚至比我們這些活人更有生命力”。當然,讀大師的書籍不是為讀而讀,而是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開始,你是大師的學生,越來越熟悉了,你會覺得大師也是你的朋友,所表達的正是你的心聲。你的心靈中有若干位亦師亦友的大師,你會多麼充實。有一天你發現,你已經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閱讀的最大收穫莫過於此了。”
三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主要是強調讀書不要拘泥於概念,不要死摳涵義,不要把自己放在學者的位置上。周國平認為,讀書的根本是為了吸取精神營養,為了讓自己豐富起來,為了在書中發現自己,“使自己的精神素質生長得更好”。他在書中介紹了自己的閱讀經驗:“如果在讀的過程中你對某些內容不感興趣,或者讀不懂,你可以跳過去,或者就似懂非懂地瞭解個大概。慢慢地,在這個不求甚解的閱讀過程中,你是在受薰陶,你的人文素養是在提高,你理解經典的資源是在不斷積累。”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原來讀不懂的東西能夠讀懂了,原來不理解的問題一下子豁然開朗了。“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讀那些書絲毫不困難了,讀起來非常愉快,可以把它們當閒書一樣讀了。”其實,不求甚解的背後是不急不躁,從容地對待自己的閱讀。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經講過他的讀書境界:“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周國平深得其精髓,他的“三不主義”,歸根結底還是要享受讀書的樂趣。書中有一篇文章《愉快是基本標準》,反映了他對於閱讀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標準。他坦陳,讀書雖然不只是為了愉快,但是如果沒有愉快的體驗,一定不會有好的閱讀效果。他說,他相信在好的學生和學者那裡,愉快的讀書一定佔據著更大的比例;他相信保護和培育讀書的愉快是比灌輸知識更加重要的任務。“如果一種教育使學生不能體會和享受讀書的樂趣,反而視讀書為完全的苦事,我們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斷它是失敗了。”無疑,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應該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我很喜歡書中一篇文章的題目:《做一個真正的讀者》。周國平說,“讀者是一個美好的身份”,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身份:政協委員、科學家、教師、醫生、作家、工程師、企業家、工人、農民、公務員,等等,但是,我們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讀者。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同時擁有讀者的身份,“這個人就肯定存在著某種缺陷。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麼優秀,本質上不是優秀的人才。一個不是讀者的作家,我們有理由懷疑他作為作家的資格。”同樣,一個不是讀者的政協委員,我們也會懷疑他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能力與水平。
“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的形式儲存的,而讀書就是享用這些成果並把它們據為己有的過程。”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真正的讀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