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一位媽媽問我,親子閱讀要做到什麼時候?
這個媽媽的孩子現在是幼兒園大班,正處於識字啟蒙的階段。我想,她真正想問的是,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夠自主閱讀?
從拼音、識字到自主閱讀,是幼小銜接在語文學習方面的三大任務,也是媽媽們特別關心的大事。要實現這三大任務,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辦法就是親子閱讀。
我家小朋友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的課外班,就是透過親子閱讀完成識字啟蒙的。我在BetterRead公號曾經寫過《識字啟蒙,就靠一個app兩本書》一文,記錄過這件事。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當孩子能夠自主閱讀以後,還需要親子閱讀嗎?
這就得看你如何定義親子閱讀。如果親子閱讀就是指透過帶孩子一起讀來幫助識字和自主閱讀中文書,那麼親子閱讀到小學一、二年級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如果親子閱讀是指父母深度參與到孩子閱讀這件事, 那麼這件事可以是終身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踩到一些坑。今天就來聊聊親子閱讀的四個重要階段和相關階段的大坑。
幼兒啟蒙
幼兒早期啟蒙階段,也就是孩子第一次開啟閱讀到幼兒園時期。
我們家大概是三個月的時候開始給孩子讀書的。這個階段親子閱讀的任務主要是陪伴和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後想到閱讀,總會伴隨著童年的溫馨回憶。
這時候注重的是體驗而不是知識和技能,對於讀書的要求不高。讀的主要是繪本,畫比字多。我通常選擇質地輕薄但不容易撕碎的書,且油墨質量要好。
這個階段親子閱讀很容易,但依然有坑。這個坑就是“嬰兒語”。
因為這個階段讀的都是繪本,所以需要父母多說一些來解釋圖畫。我們知道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語序不是很準確,說話也不利索,常常用疊詞。大人和孩子溝通,會順著孩子的說話方式,顯得比較親切,孩子也容易接受。
不過,對於渡過嬰兒期的寶寶尤其是兩歲以後的孩子來說,就需要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這個時候還用“嬰兒語”,反而會阻礙孩子的語言表達發展。
幼小銜接
到了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以後,就進入了幼小銜接階段。這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就是認字了。
孩子入學前,很多家長為識字而焦慮。我認識的家長中,甚至有把孩子專門挪出幼兒園送到幼小銜接班學習一年的。
其實識字這件事 沒有那麼難。孩子一旦進入小學,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帶動下,識字能力會突飛猛進。具體認字怎麼做的,我以前寫過了,就不再贅述。
這個階段的親子閱讀方式和之前也有所變化。
以前是家長給孩子朗讀或者講故事。現在為了識字,家長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指讀,也就是邊讀邊用手指著相關的字句。還有一種是讓孩子朗讀,比如你讀一段我讀一段,然後慢慢過渡到讓孩子朗讀。由此確保孩子能認識字形和發音,並且能逐漸流暢地閱讀和朗讀句子和段落。
這個階段最大的坑是什麼呢?就是把識字這件事看得太重,用力過猛,乃至孩子失去了閱讀興趣。
幼小銜接之所以是閱讀的關鍵時期,不僅僅因為識字是開啟自主閱讀的鑰匙,也是因為此時家長對於閱讀的態度會大大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從而影響孩子的閱讀習慣。
從這個階段開始,課外閱讀漸漸分成兩路,一路是以應試尤其是語文考試為目標的閱讀,一類是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的閱讀。
當然閱讀還有一個目標,就是休閒娛樂。不過這個目標孩子自己會實現。
3 小學階段:
在小學階段,孩子很快就開始自主閱讀,於是我們通常理解下的親子閱讀就消失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不關心孩子的閱讀了。
實際上,這個階段在家庭閱讀方面有三個任務,每個都有坑。
第一件事就是老師讓做的閱讀筆記。有的老師比較寬鬆,記錄書名就可以了。大部分老師要求寫好詞好句。還的要寫讀後感。
坑就在“好詞好句”。什麼才算好詞呢? 是不是必須要成語呢?什麼才算好句子呢?是正面描寫?還是長句子?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會給出明確的定義。
我的建議就是直接寫生詞和排比句、反問句等相對複雜的句式。
其實摘抄和讀後感這兩件事對於提高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起到的是反面作用。和閱讀相關的作業越複雜,孩子越不喜歡閱讀。因為閱讀就等於作業,等於學習,而且往往是被動學習。
所以我對於閱讀作業的態度就是完成即可。
這並不是說摘抄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沒有用。那麼什麼時候有用呢?在寫作文的時候。
有的孩子一寫作文將就會抓耳撓腮,不知道如何描寫,不知道下一步怎樣繼續,這個時候就得看書了。書到用時方恨少啊。他們必須得看看人家怎麼寫的,借鑑一番。這個時候讀書也好摘抄也好,就很有主動性了。
所以,如果閱讀的目的是字詞學習和文學欣賞,可以放在寫作之後。
第二件事就是泛讀類讀物的選擇。這個坑在於書單。
家長一般會找一些權威書單,而且通常是按照年級來分類的書單。
這些書單最主要的特點,說難聽點就是比較老,說好聽點叫經典和傳承。總之其語言風格和關注的話題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對孩子來說自然讀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更何談暢快。
為了經典,很多給孩子的書單裡選擇了大量國外的童書,尤其是英美國家的童書。在我看來,這是偷懶的做法。現在國內中文童書市場蓬勃發展,我們完全可以找到當代更多更好的當代中文童書。
至於這些英文書,孩子不是要學英文的嗎?我們完全可以單開一個英文書單。
依賴於他人提供的書單,最大的問題就是你無法精準地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書。簡單按照中英文或者年級來找書,是根本不夠的。你必須要仔細瞭解孩子當前的興趣和需求,才能找到真正對孩子有用也是孩子願意讀的書。
簡言之,這個書單得家長自己開。
聽別人分享育兒經驗時,很多家長會說:“這個我們家不能複製,不適合我孩子的情況。”但是對於書單這種教育最重要的育兒工具,為什麼會隨便在網上扒一個就接受了呢?
這也是為什麼我雖然每個月都介紹孩子的書單,但是並不開啟讀者留言功能的緣故。因為大部分家長都會問某某年級的某個主題的書,能不能推薦?
我的回答是,最好自己找。
具體怎麼選書,我在BetterRead公號裡已經寫了很多文章,這次再列一下。
第三個任務是幫助孩子提高閱讀理解的應試能力。這也是一個大坑。
在《時間是怎麼騰出來的?》文章裡問已經提到過,家長們在英語和數學學習上主要求助於課外班,但是語文學習往往會選擇自己上手,即便是語文被稱為玄學,家長也不怕。這其中最棘手也是家長最關注的就是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是一種考試方法,而不是一種閱讀策略。拿閱讀理解來取代閱讀本身,或者在小學期間大力投入到閱讀理解教輔而非泛讀上,是緣木求魚。
原因有三。
首先,閱讀理解提高的是應試能力,而不是為了增長見識、求知解惑。
其次,小學語文考試對於小升初擇校幫助並不大,把時間投入到閱讀理解應試還不如投入到數學和英語考試中更實用。
第三,閱讀理解的出題思路有很強的本地化趨向。也就說,不同學段、不同學區的出題人在安排閱讀理解給的題型、答案和評分標準都不一樣。如果真的要提高應試能力,不是去在網上買一本小學閱讀理解教輔,而是到了中學以後,好好地跟著自己的語文老師,刷當地的教輔和真題。這樣才算是把時間用到了刀刃上。
當然,閱讀理解這個坑雖大但是並不可怕。因為大部分人買教輔的都放著吃灰了。
雖然放著吃灰,但是這期間和孩子的拉鋸戰並不會少,也因此孩子對於閱讀的反感也不會少。
所以,作為過來人,我建議小學生家長謹慎對待課外做閱讀理解這件事。至少要平衡好課外閱讀理解訓練和課外閱讀的投入。
因為,等到中學時,你會發現,孩子能夠用於閱讀的時間不多了。
中學階段
讓孩子做閱讀理解還是進行泛讀?是應試還是素質教育?如果說小學階段這個天平一直在搖晃,那麼進入中學後,大部分公立校孩子的生活中,天平將不可遏制地倒向前者。
這倒不是說家長們都特別樂意搞應試,主要是孩子太忙了。此時很多家長心目中唯一的書單,就是中高考必讀書目,主要是為了語文考試。
以北京為例,中考有“原著閱讀”一題,大概5分。北京的“原著閱讀”只是考個大概情節。但是也有的城市會考察原著的細節。因此整個初中,學生們都不得不為這幾分苦苦奮鬥。
在這種情況下,閱讀變成一項任務,不是為了娛樂,也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一字不差地堅決服從出題人的意志。
在學校裡,閱讀的提倡者往往是語文老師。但是很快大家就發現,課外閱讀或者說泛讀對於應試備考來說作用沒有那麼明顯。寫作主要是靠練,閱讀理解住靠刷題,古詩詞文言文同樣靠背誦刷題。
漸漸的,純粹的閱讀就被拋棄了,孩子還可能因為讀閒書遭批。
其實,這是一個大坑。
因為中學階段,本來是閱讀能夠發揮大作用的時候。
青春期正是人尋求自我定位,塑造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刻,也是職業規劃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大量的問題要問。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堂上和試卷裡找不到答案。孩子可能沒有時間、渠道和能力去尋求答案,或者沒有意願去問父母。
很簡單,去閱讀。要探索世界,閱讀從來都是價效比很高的一種方式。 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親子閱讀。
中學階段正是重新開啟親子閱讀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親子閱讀並不是家長讀書給孩子聽,而是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書。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給孩子的讀物都是童書。其實,孩子一旦進入中學,就有能力閱讀大部分的成年人讀物,比如很多入門級的通識讀物。這些書父母是完全可以和孩子共讀的。
此時書是親子溝通的橋樑。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質疑父母。直接介入不如給孩子選書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果和孩子讀同一本書,有助於增加對孩子的瞭解,和孩子產生共鳴。
為什麼不是學校和老師來承擔這項工作呢?
首先是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的問題。的確有的學校會提供書單。但是這些書單往往是輔助學科類學習的,較少其他方面的問題。況且,學校的書單不可能是針對自己孩子的個性化問題,所以爸媽還得上點心。
其次,是因為這是孩子終身學習之路的開始。也就是說,孩子離開學校、家庭還能學習。雖然聽講更容易懂、刷題備考更有效率,但是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卻可以給人自由。
第三,培養共同的愛好和話題。現在孩子不得不和你談學習,將來孩子不會和你談工作,那你們有什麼可聊呢?如果培養了同讀一本書的習慣,就創造了和孩子長期的共同話題。
要實現這三個目的,關鍵在於選書和持續地鼓勵孩子讀課外書。權威書單重在經典不犯錯,學校書單重在輔助學科,父母自己選的書單才會關注是否適合自己孩子,是否適合孩子的長期發展。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現在列一下以前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