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糖尿病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重大健康問題。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雖然血糖水平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若不加以干預,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極高。如何在糖尿病前期採取有效干預,幫助人們遠離疾病困擾,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西蘭花芽中的一種化合物蘿蔔硫素可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該化合物對具有特定代謝型別和特定腸道細菌的人更有效。該研究題為“Effect of broccoli sprout extract and baseline gut microbiota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prediabete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

圖1:標題
西蘭花中的神秘成分
西蘭花中富含一種名為蘿蔔硫素(sulforaphane)的活性物質。早期研究發現,這種植物化合物不僅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種生物學功能,還有助於抑制肝臟中糖異生的過程,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此次,研究團隊將目光聚焦於西蘭花芽提取物(BSE),以進一步驗證其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潛在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團隊共招募了糖尿病前期且未接受藥物治療的個體,並將其隨機分配至BSE組或安慰劑組。受試者每日服用相應試劑,持續干預12周。

圖2:以 CONSORT 圖表示的研究概況
為了確保研究的科學性,研究人員對受試者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進行了監測,最大程度上排除了其他因素對血糖水平的干擾。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兩組受試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胰島素敏感性等指標進行了詳細分析。
研究結果:BSE顯著降低血糖水平
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BSE組受試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顯著降低。接下來,研究人員透過事後探索性分析研究了特定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徵是否與對 BSE 的代謝反應有關。最後,51 名研究參與者(29 名 BSE,22 名對照組)具有輕度與年齡相關的糖尿病 (MARD) 的典型特徵,BMI、胰島素抵抗、脂肪肝指數和胰島素分泌相對較低。
更有趣的是,進一步分析顯示,BSE的療效與受試者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密切相關。

圖3:參與者分佈和腸道微生物群組成
研究人員發現,某些有益菌群(如Levilactobacillus和Lactiplantibacillus )的豐富度較高者,其血糖水平下降的幅度更明顯。也就是說,腸道菌群的差異可能直接影響BSE的降血糖效果。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在代謝健康中的關鍵作用,為糖尿病的個性化治療帶來了新的思路。
儘管具有 MARD 樣特徵的參與者對 BSE 的平均血糖反應更大,但所有具有 MARD 樣特徵的個體的反應並不一樣。為了進一步瞭解除了病理生理叢集之外,哪些因素會影響血糖反應,作者在事後分析中對比了對 BSE 表現出明顯反應的參與者與其餘參與者。在 13 位明顯反應者中,11 位屬於具有 MARD 樣特徵的叢集,進一步證實了 MARD 特徵對治療反應很重要。此外,作者觀察到明顯反應者的基線腸道菌群組成 與其餘者有顯著差異,治療後沒有進一步變化。

圖4:對 BSE 有不同反應的參與者的腸道菌群概況
研究的侷限性與未來展望
儘管BSE在本次試驗中展現出積極的血糖調節效果,但研究人員也指出,仍需進一步探索其在更大樣本量及長期干預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腸道菌群的個體差異可能會導致不同人群對BSE反應存在顯著差異,這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來,科學家們計劃開展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以確認BSE的長期療效,並深入探討其作用機制。同時,針對腸道菌群的研究也有望為糖尿病治療開闢更加精準的干預策略。
結論:西蘭花,或成糖尿病干預“新星”
本次研究不僅證實了西蘭花芽提取物在降血糖方面的積極作用,還進一步揭示了腸道菌群在糖尿病干預中的關鍵影響。作為一種天然來源的植物提取物,BSE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較高,或許能成為未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重要干預手段。
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儘管BSE顯示出較好的療效,但不應將其視為糖尿病治療的“特效藥”,更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透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將糖尿病的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來源:
Dwibedi, C., Axelsson, A.S., Abrahamsson, B. et al. Effect of broccoli sprout extract and baseline gut microbiota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prediabete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Nat Microbiol 10, 681–69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5-01932-w
撰文|Cathe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