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舉行。在此為您介紹今年的主要展覽、各國參展作品、附帶活動,以及在這六個月期間在威尼斯舉辦的其他活動。
由知名建築師兼工程師卡洛·拉蒂策劃的2025年國際建築展的主題是“智慧 自然 人工 集體",邀請人們探索建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建築設計從單純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轉變為積極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由於海平面的上升,威尼斯本身也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這座義大利城市為圍繞這一緊迫問題的思想、觀點和解決方案的國際聚會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背景。
除主要展覽外,本屆雙年展還包括66個國家的參展作品,其中4個國家是首次參展:亞塞拜然、多哥、卡達和阿曼。附帶活動和平行展覽將在整個城市舉行,讓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參觀者沉浸在這場全球創意和文化交流的慶典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ArchiWorld世界之旅

智慧 自然 人工 集體
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是不同型別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它們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一個越來越不可預測的世界中建造和生活。
策展人卡羅·拉蒂談到了不斷升級的環境危機,如野火、洪水和乾旱,並強調我們需要調整建築環境以應對這些挑戰。
這次展覽不僅僅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更是為了重塑建築,使其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球。拉蒂的願景彙集了跨學科的參與者,從建築師和工程師到氣候科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創新、適應性強和協作性強的解決方案。這種集思廣益的方法是雙年展所要傳達的核心資訊,鼓勵以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方式來設計我們的城市和家園。

主要展覽是一個互動空間,750多名參與者在這裡展示他們的創意和專案。展覽分為三個部分:自然智慧、人工智慧和集體智慧。每個部分都探討了這些智慧形式如何影響我們設計和體驗建築環境的方式。最後一個部分名為“出去”(Out),提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太空探索能否為我們在地球上面臨的危機提供解決方案?遍佈雙年展場地的裝置、原型和實驗將威尼斯本身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融合了數字和物理空間,以鼓勵參與和合作。
GENS是威尼斯雙年展的公共專案,旨在將雙年展的影響力擴充套件到建築界之外。GENS於2025年5月10日啟動,在為期6個月的展覽期間持續開展一系列活動,將設計、電影、學術和行動主義結合在一起。透過這一舉措,拉蒂將雙年展的策展框架推向了一個集體智慧的空間,使建築成為跨學科交流的平臺。

國家館
國家館為全球挑戰提供了針對具體地點的答案,將雙年展變成了一個具有復原力、著眼於未來的設計的共享圖集。
中國館
本屆中國國家館展覽主題為“容·智慧”,策展人馬巖松的闡述為:對於中國人來說,“自然”並不只是今天普遍理解的自然材料和技術,或者是“環境友好”,當然它具備所有這些。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天人相融的世界觀,認為人與天地宇宙萬物實際上是一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自然萬物也因此有了人類的生命,情感,和智慧。


MAD建築事務所 | 一把油紙傘

阿爾巴尼亞展覽探索建築與社會之間不斷發展的關係,反映阿爾巴尼亞的文化和城市轉型。其中收錄了參與阿爾巴尼亞建築設計的建築師、設計師和思想家的作品,揭示了一個多層次的轉型故事。
阿根廷館

阿根廷館展示了裝置作品“Siestario”。專案透過阿根廷外交部和阿根廷城市開發商協會組織的公開競賽脫穎而出,將標誌性的筒倉,阿根廷農村的一種農業儲藏創新,重新設計為一個集體放鬆和沉思的空間。筒倉在阿根廷被廣泛用作簡易屋頂、避暑池和動物庇護所,在這裡則轉變為一種建築宣言,將其工業起源與展館優雅的歷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
亞美尼亞館

亞美尼亞展示了“人工智慧的微建築:用古蹟創造新記憶”,這是對數字時代的文化記憶和建築保護的探索,探討人工智慧如何記錄過去並積極重新想象過去,重新思考傳統的遺產概念。
澳大利亞館

澳大利亞館展出由原住民設計團隊設計的“家”展覽,這是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官驅動型展覽,透過參與式設計,在全球舞臺上促進土著和非土著社群之間的對話,頌揚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和土著知識體系。
奧地利館

奧地利館推出了“更好的生活機構”。展覽涉及歐洲最緊迫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住房和生活的未來。除了經濟適用房之外,展館還透過自上而下的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結合,為美好生活的整體願景尋求解決方案。
亞塞拜然共和國館

這是亞塞拜然共和國首次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共展出三個主要專案:亞塞拜然開發公司的巴庫白城專案,這是一個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專案,將以前的工業區改造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勝利公園是巴庫的一個當代公共空間,將歷史記憶與前瞻性設計融為一體;清真寺修復專案,以現代感重新詮釋了卡拉巴赫的傳統建築。
比利時館
比利時館的主題是“構建生物圈”,探索植物智慧在塑造未來建築方面的潛力。展覽深入探討了建築如何以促進可持續性和宜居性的方式與植物相結合,專案設想的城市空間更具可持續性,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熱島。
巴西館

巴西館展示的主題是“(RE)創新”,研究祖先的知識與當代城市基礎設施之間的交集,反映了亞馬遜地區最近的考古發現,以重新思考現代城市的社會環境挑戰。
保加利亞館

保加利亞館引入了PSEUDONATURE,這是一個挑戰我們對環境控制感知的建築實驗。專案利用太陽能造雪系統創造了一個人造冬季,其發展過程充滿悖論:隨著積雪的增加,它埋葬了產生積雪的電池板,停止了生產,直到積雪融化。這種自相矛盾的迴圈凸顯了技術與自然之間脆弱的平衡,暴露了人類干預的侷限性。
加拿大館

加拿大館推出了Picoplanktonics專案,探索建築與生物、數字製造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展館將建築環境重新想象為自然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在技術與生命世界的交匯點開展工作,設想了一個未來,建築不僅僅是建造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塞普勒斯館

塞普勒斯館將舉辦“致石——我們把呼吸借給你,你卻悄悄地把它還給大地”展覽,探討古代幹石建築藝術及其與當今世界的相關性。展覽的重點是,用石頭建造建築的行為如何反映了抵制現代生態退化系統的可持續實踐的悠久歷史。
丹麥館

丹麥館的現場動態展覽“建造現場”。展覽與丹麥皇家學院、哥本哈根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知名機構合作,將丹麥館變成了一個關於材料再利用和可持續設計的即時案例研究,展示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物基粘合劑如何使現有建築的材料煥發新的活力,挑戰了建築垃圾的概念。
埃及館

埃及館為2025年建築雙年展帶來了一個關於平衡、保護和進步的互動投資專案——“讓我們抓住海市蜃樓”。埃及館從埃及綠洲脆弱的生態系統中汲取靈感,將這些景觀轉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的隱喻。
愛沙尼亞館

在即將舉行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愛沙尼亞將展示 “讓我溫暖你”(Let Me Warm You)這一發人深省的裝置和展覽,探討隔熱改造的深層含義。
裝置用隔熱板包裹威尼斯的外牆,反映了愛沙尼亞普遍存在的翻新做法。同時,一個用塑膠薄膜包裹的室內展覽空間探討了影響這些決定的社會力量,突出了氣候政策與居民生活現實之間的緊張關係。
芬蘭館

芬蘭館“管理建築”探討的是往往被忽視的維持建築環境的勞動。突出了建築背後的集體努力,從設計師和工程師的最初設想,到建築工人、修復專家和維護人員的親力親為。
法國館

JAKOB+MACFARLANE公司代表法國參展,其專案是“與之共存”。展覽探討了建築應對氣候變化、衝突和全球不穩定等當代挑戰的潛力。這一概念引用了三種智慧:自然、人類和人工智慧。
德國館

面對當代最緊迫的挑戰之一,德國館推出了“STRESSTEST:適應極端高溫”展覽,深入探討氣候引起的過熱這一日益嚴重的威脅。彙集了建築、城市規劃和環境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探討氣溫上升如何重塑人類、動物、植物和城市的生活。
格瑞那達館
格瑞那達以“知識的回聲”重返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標誌著格瑞那達在全球舞臺上的持續存在:喚醒國家圖書館是一個深具共鳴的專案,既體現了文化的反思,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復興行動。
羅馬教廷館

羅馬教廷館將在威尼斯卡斯特羅的聖瑪麗亞-奧西里亞特里斯建築群內舉辦,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這項名為Opera Aperta的活動由文化和教育總局領導,與威尼斯市政府合作,將場地改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
Opera Aperta的概念將展館定位為一個活生生的建築工地,不僅是物理上的,也是社會上的,在這裡建築修復和社群康復同時進行。
匈牙利館

匈牙利向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提交的展品以“這裡沒什麼可看的”為題,展覽絕非空洞無物,而是對當今建築實踐的目的和侷限性提出了深刻的問題。挑戰了建築師必須一直建造的假設,邀請我們將建築視為一種更廣泛的文化力量。
冰島館

冰島首次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熔岩成型:利用熔岩的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這個富有遠見的展覽將這個島國的地質現實轉化為大膽的建築主張,邀請我們想象一個不是由匱乏而是由對自然力量的創造性反思所塑造的未來。
愛爾蘭館

愛爾蘭展覽“集會”是一個重新想象我們如何走到一起的多感官裝置。專案將“集會”的含義從物理層面擴充套件到政治、詩意和參與性層面。
展覽的核心是對愛爾蘭公民大會——國際公認的包容性民主對話典範的反思。在這一先例的基礎上,展館探索了集會的架構:什麼樣的空間能促進真正的聯絡?建築環境如何支援集體決策、開放和關懷?
義大利展覽將目光投向地中海及周邊海洋,不是將其視為邊界,而是將其視為塑造文化、建築和氣候意識轉變的積極因素。
展館立足於義大利深厚的海洋傳統,與全球圍繞可持續發展的對話保持一致,為面臨海平面上升和環境變化壓力的沿海城市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建築方法。
日本館

日本舉辦了“IN-BETWEEN——人工智慧生成的未來”展覽,探討人類想象力與機器智慧之間不斷發展的關係。專案將展館本身重新想象為一個實驗場所,透過人工智慧輔助程式進行翻新,展館結構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原型,作者和演算法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科索沃館

這是一個根據對科索沃農民的實地考察而創作的沉浸式裝置作品。該展覽透過感官方法,探討了氣候轉變導致的生態和認識論斷裂如何重構農業節奏和體現知識。隨著主食作物的衰退和陌生作物的出現,農民正在努力應對季節性時間感的崩潰。這種迷失感透過觸覺和嗅覺媒介轉化到展館中,這些感官線索無法量化,但卻具有深刻的生態意義。
科威特館

科威特展覽“Kaynuna”反映了空間、時間和物質性在塑造科威特建築環境方面的多層次相互作用,科威特的建築環境既受文化遺產的影響,也受快速現代化的影響。
展館從分析和推測的視角,描繪了科威特的建築軌跡,提出了一個將可持續實踐與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開墾框架。
拉脫維亞館舉辦的“防禦地形圖”展覽發人深省,探討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軍事基礎設施以及北約東部邊境沿線居民的生活經歷之間的複雜交集,以罕見的空間和社會視角展示了拉脫維亞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邊境防禦工事。
黎巴嫩館

黎巴嫩推出了“土地的記憶”這一具有批判性和推測性的專案,將建築定位為環境抵抗的工具。展覽介紹了一個虛構的機構——土地智慧部,其任務是記錄、抵制和治癒對黎巴嫩景觀造成的層層侵害。在戰爭、汙染和國家忽視的背景下,展館主張在建築之前先有土地,在重建之前必須先修復。
立陶宛館

“樹木建築:來自本土的根"專案探討建築如何與生命生態系統共存,甚至從生命生態系統中生長。
展覽以“歐洲綠色交易”和“新歐洲包豪斯”的原則為基礎,在倡導植根於本土知識和生態關懷的設計的同時,也批判了“洗綠”行為。展覽認為,樹木不是建築的障礙,而是建築環境的共同創造者。
盧森堡館

聲波探索將建築話語重新定位為聽覺,深入研究了盧森堡境內的聲波景觀,以聲音為媒介審視人類世及其空間後果。展覽得到了評審團的一致認可,它超越了視覺,邀請參觀者透過身臨其境的聆聽來體驗建築。
黑山館

黑山的展覽Terram intelligere:INTERSTITIUM專案響應“理解土地”的主題,探索黑山的文化概念“međe”傳統的空間邊界。
專案既是一個裝置,又是一個研究平臺,它將建築想象成一個反應靈敏的有機體——傾聽、學習並從土地看不見的過程中成長。
北歐國家館(芬蘭、挪威、瑞典)

北歐國家館推出了“工業肌肉”,展覽以變性人的身體為視角,批判建築與化石燃料規範之間的糾葛。以五首投機性樂曲的形式展開,具有表演性、批判性和未來性。每張樂譜都邀請參觀者重新考慮建築環境,將其視為權力、身份和物質遺產相互交錯的舞臺。
荷蘭館

荷蘭館專案將體育酒吧想象為一個場所,以質疑建築如何強化或抵制排斥。它顛覆了競技體育的規範,為共鳴、團結和新形式的共存開闢了空間,對支配身體和行為的建築系統提出了挑戰。
阿曼館的主題是“將人類和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建築”,反映了阿曼在全球舞臺上日益增長的文化影響力。彰顯了阿曼的建築特色、豐富的城市遺產,以及與新興技術和全球設計討論接軌的願景。
巴基斯坦館突出了巴基斯坦在氣候變化面前的脆弱性,並強調了全球氣候危機的不平等性。展館以岩鹽為核心材料,象徵著自然系統在人為壓力下的耐力和脆弱性。懸掛式結構描繪了氣候危機的悖論,同時倡導基於自然的本地化解決方案。
秘魯館

秘魯館專案將的的喀喀湖烏羅人社群的祖傳知識和材料與1988年烏魯探險隊的遺產相結合,象徵著漂浮與航行智慧的融合。
展覽強調了復原力、機智以及傳統做法在當代建築中的潛力,突出了秘魯豐富的文化遺產及其在現代建築話語中的相關性。
波蘭館

展覽探討了建築中安全與安保的交集,將波蘭當地傳統與現代規範元素相融合。展覽將滅火器和照相機等功能性物品與馬蹄鐵和薰香棒等具有數百年曆史的儀式形成對比,突出了它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培養應變能力的共同作用。
卡達館

卡達指定黎巴嫩建築師Lina Ghotmeh設計國家館,探討家庭、宗教和市政空間如何培養跨文化、跨時代的共同價值觀。展覽反映了好客之道作為一種全球條件,是由不斷變化的地球和社會現實所塑造的。
羅馬尼亞館

“人類尺度”展覽是視覺藝術和建築之間的橋樑,探討了人在20世紀建築圖紙中的作用及其與21世紀的相關性。作品將建築草圖轉化為人體比例雕塑,強調建築的情感和象徵力量。按時間順序展示素描和歷史地圖,探討了建築如何塑造集體身份和反映政治權力。
沙烏地阿拉伯館

本次展覽重點關注利雅得市中心納傑迪建築的遷移問題。展覽探討了氣候變化、資源管理和城市化的社會層面等主題,倡導整合本土知識的參與式框架,推動可持續城市未來的發展。
斯洛維尼亞館

斯洛維尼亞館的“建築大師”展覽探討了在數字和機器人建築技術時代,建築師、工匠和建築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展覽強調了隱性知識——能工巧匠的體現性直覺智慧在塑造高品質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築大師透過層次豐富的目錄和專題討論會進一步擴充套件,對斯洛文尼亞當代建築生產進行批判性反思,並提出重新認識手工建築實踐的認知和文化價值。
韓國館

韓國館“小蛤蟆,小蛤蟆:非建築館”邀請人們對展館的建築演變及其未來進行反思。展覽展出了四位藝術家和建築師的新作品,他們透過特定場地的裝置藝術重新詮釋了展館空間。每個專案都探索了韓國館多層次的歷史及其在威尼斯雙年展背景下的作用,同時也探討了可持續性和轉型等更廣泛的主題。
西班牙館

西班牙館的“內部性”探討了建築、環境和可持續性之間的交集。展覽強調了建築如何透過採用當地、可再生和低碳材料(如木材、石材、軟木、粘土和植物纖維)的專案來平衡生態與經濟。
瑞士館

瑞士館將舉辦“最終形式由現場建築師決定”展覽,透過先鋒女建築師利斯貝特·薩克斯的視角對展館進行了重新想象。展覽的重點是重建薩克斯1958年SAFFA展館的元素,以探索女性在建築史中的作用以及設計中不斷演變的包容性概念。
展覽將現場錄音製作的音景與特定場地的互動交織在一起,為參觀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這種方法將當代設計與歷史記憶聯絡在一起,反思建築在促進社會和環境公平方面的協作和責任角色。
多哥館

多哥館推出了“考慮多哥的建築遺產”展覽,追溯了多哥從古代技術到獨立後的現代主義地標建築的建築軌跡,開啟了本土建築傳統、非洲-巴西影響和殖民遺產之間的對話。展覽以保護和改造為重點,將多哥的建築環境重新定位為重要的記憶檔案和設計創新的源泉。
土耳其館

土耳其館以 “根基 ”為主題,深入探討了土壤作為生態和文化檔案的作用。它強調了土壤作為生命實體、生態系統以及記憶和知識來源的作用。透過感官體驗、科學文獻和跨學科作品,探索了土壤如何將過去的文明與未來的可持續實踐聯絡起來,並將傳統建築方法與創新研究相結合。
烏克蘭館

Vernacular Hardcore將烏克蘭館改造成一個充滿抵抗和復原力的悽美建築,將烏克蘭傳統村落屋頂的“傳統鄉土”與戰時重建的原始、自建的獨創性融為一體。展館以重新詮釋鄉土屋頂的雕塑作品——DAKH為核心,汲取了50年來多代代相傳的烏克蘭家庭建築檔案,並融入了戰爭後生存的艱辛。
英國館

英國館展示了GBR——不列顛修復地質學,探索建築如何透過新興的建築修復實踐來扭轉殖民時期的地質採掘遺產。裝置作品突出了以地球為基礎的鄉土特色,為地球的修復和復興提出瞭解決方案。
美國館

美國館名為“PORCH:慷慨的建築",邀請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和創意人士對門廊這一典型的美國建築元素進行研究,它體現了社會聯絡、環境適應性和文化好客性。
烏拉圭館

“53.86%烏拉圭,水之國”展覽探討了烏拉圭建築、領土和水之間的深刻聯絡,烏拉圭的海洋領土超過了陸地領土。展館不僅將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還將其作為烏拉圭發展的文化和歷史基石。探討了水文時代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所面臨的日益嚴峻的挑戰,在這個時代,人類與水的互動方式決定了水的未來。
烏茲別克館

“光芒的問題”展覽展示了烏茲別克的現代主義科學遺產,重點是塔什干附近的太陽材料科學研究所,展館包括從烏茲別克運來的碎片和新建立的裝置,重建了研究所的關鍵組成部分,並將其融入到關於保護、重新詮釋和文化遺產的更廣泛對話中。

附帶活動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有11項官方附帶活動,為展覽的全球對話添磚加瓦。這些活動由國際非營利機構主辦,跨越威尼斯的不同地點,為建築在社會中不斷演變的角色帶來了全新的、往往是跨學科的視角。
Margherissima

建築協會和Nigel Coates共同推出了“Margherissima”——將威尼斯的工業郊區徹底改造成一個繁榮的集體社群,為未來具有氣候意識的市民服務。裝置將一個汙染場地改造成一個可步行的城市模型,懸掛在12米高的燈箱上,透過影片、投影和1:250比例的複雜建築模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融合了工業廢料、家用物品以及玻璃、陶瓷和青銅等手工元素,在模擬時間流逝的迴圈中點亮。
未熄滅/第二自然/波利國家

這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榮譽學院和Cloud 9 Architecture為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設計的以授粉為中心的裝置。專案從威尼斯的生態歷史中汲取養分,探索物種間建築作為恢復人與自然關係的策略。展館的形式是短暫的,但卻融入了60多種植物和10種授粉物種,培育出一個有生命的花園,將環礁湖城市邊緣變成了生物中心設計的肥沃試驗田。

展覽“水議會:投射性生態社會建築”探討了水在塑造未來建築和環境治理方面的變革潛力。研究如何將水融入城市設計,從材料和基礎設施到大規模景觀干預。展覽以加泰羅尼亞、巴利阿里和瓦倫西亞地區為重點,強調水是建築、政治和生態責任的核心要素,呼籲人們對水治理和城市發展的未來進行集體反思。
深層表面

深層表面:提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址遊客體驗的建築深入探討了建築在豐富世界各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遺址遊客體驗方面不斷發展的作用。展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策劃,重點展示了50多個遊客中心,這些中心增強了遺址的可進入性、文化詮釋和環境管理。
下一個地球:計算、危機、宇宙學

下一個地球:計算、危機、宇宙學展示兩項變革性研究計劃——”行星智慧“和”氣候工作"。展覽由伯格魯恩藝術文化中心策劃,探討了行星計算、氣候緊迫性和建築未來的交集。展覽分為上下兩層,讓參觀者沉浸在對建築如何參與地球生態變革的推測探索中。
空中漫步道是威尼斯2030願景的建築和概念核心,它提出了一種新的公共基礎設施型別,讓遊客可以穿越環礁湖的鹽沼,而不會破壞其下脆弱的生態系統。它的線形設計與潮汐通道的自然幾何形狀相呼應,讓人在潟湖中享受更緩慢、更沉思的體驗。
沿途的資料收集節點、教育標牌和開放式平臺將建築變成了海洋科學、城市生態學和公民參與的活實驗室。

威尼斯周邊
普拉達基金會展覽

普拉達基金會將推出展覽“圖表”,探討圖表作為跨文化、跨時代的思想、交流和控制工具的作用,專案彙集了300多件歷史和當代文物,包括從12世紀至今的珍貴手稿、印刷品、數字影像和電影,反映了圖表在科學、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普遍存在,強調了圖表在塑造知識和世界觀方面的作用。
可持續住房

霍爾希姆公司與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亞歷杭德羅及其智利事務所ELEMENTAL合作,首次推出了可持續和彈性住房模型。作為歐洲文化中心舉辦的“時間-空間-存在”展覽的一部分,全尺寸原型將於2025年5月7日至11月23日在威尼斯瑪麗娜雷薩花園展出。
專案旨在解決全球住房危機和氣候緊急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了一個可擴充套件的解決方案,旨在推進可持續和有彈性的住房。
歐洲文化中心將舉辦第七屆“時空存在”展,這是一個兩年一度的展覽,將全球建築話題帶回威尼斯。展覽在歐洲文化中心的貝姆博宮、莫拉宮和瑪麗娜雷薩花園舉行,彙集了來自52個國家的207位參展者,他們的設計應對了當今最緊迫的挑戰。
今年的主題是“修復、再生、再利用”,促使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學者們思考建築的變革力量。專案涵蓋建築作品、研究、推測方案和裝置,探討建築學科如何為生態和社會修復做出貢獻。
事物的奇異生命
塔蒂亞娜·特魯維的大型個展“事物的奇異生命”將跨越威尼斯宮殿的30個房間,展出這位藝術家的雕塑和繪畫作品。
特魯維透過青銅鑄造的星座、夢幻般的裝置以及被轉化為詩意形式的日常物品,描繪了一段穿越時間、空間和情感的旅程。她的雕塑作品從懸浮的動亂時代碎片到親密的家庭場景,都取材於她的個人經歷和她在巴黎生活的社會政治背景。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