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會開幕,實體展館全公開

2025大阪世博會
Expo 2025 Osaka, Kansai, Japan
2025 年大阪世博會終於在 4 月 13 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了。
本屆世博會匯聚了來自 158 個國家和地區及多個國際組織,圍繞可持續發展、健康福祉、數字科技等重要議題展開交流與展示。
Part 01
主場館

設計藤本壯介

世博會的主場館“紀念環”由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以日本古代寺廟為靈感。採用本土杉木與檜柏木打造,融合金屬加固技術提升抗震效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這座佔地 6 萬平方米、高 20 米的環形巨構,既是交通樞紐與公共空間,也是俯瞰大阪灣的觀景地標。

藤本將傳統木藝與現代技術結合,不僅挑戰了大型木構的工程極限,更以“環”的形態象徵人類社會的迴圈共生,成為世博會“設計未來社會”主題的具象化表達。

Part 02
法國館
設計丨Coldefy & Associés&Carlo Ratti Associati
法國館的正面是一座巨大的螺旋樓梯,覆蓋著銅色面板,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展館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愛情”這一主題,樓梯的形態則向日本的“赤糸”傳說致敬。
展館內分為兩個空間:第一個是工藝檔案館,84 個堆疊的開放式衣櫥展示了路易威登 160 年的工藝傳承,每個衣櫥內播放工匠工作的影像,空間的光影變換象徵著歷史的流動。
第二個展廳則是一個未來主義的劇場,6.6 米高的球體由路易威登旅行箱組成,懸浮在雙層通高空間內,隨著影像裝置的旋轉與垂直移動,參觀者沉浸在動感的光影與聲音中。
Part 03
英國館
設計丨Woo Architects
英國館由 WOO 設計,ES Global 承建,展館外立面由畫素化的摺疊穿孔鋁板構成,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微妙的光影變化,而到了夜晚,外立面則變幻成一面閃耀的英國國旗,十分引人注目。
這一富有趣味性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早期可程式設計技術的發展,如穿孔卡、織布機和二進位制程式碼,巧妙地將推動工業革命的紡織業與英國在遊戲和設計領域的領導地位聯絡起來,體現了英國深厚的工業和技術底蘊。
Part 04
巴林館

設計丨Lina Ghotmeh

木材是 2025 年大阪世博會展館設計中常見的材料,巴林館便是其中的亮點。

展館由黎巴嫩建築師莉娜·戈特梅(Lina Ghotmeh)設計,造型靈感源自傳統的巴林單桅帆船,這種船曾用於在阿拉伯東部和東非沿海地區運輸重型貨物。
Part 05
沙烏地阿拉伯館
設計丨Foster + Partners
沙烏地阿拉伯館由英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靈感來源於沙烏地阿拉伯傳統村莊的建築形式。

展館由一系列稜角分明的建築體塊構成,狹窄的步道將這些體量連線起來,圍繞著一箇中央庭院。入口處設有一片種植著沙烏地阿拉伯本土植物的前庭,呼應了當地自然景觀與文化的深厚聯絡。

館內由 59 Productions與Squint/Opera 聯合制作的一系列視聽裝置,旨在為遊客營造沉浸式的體驗,讓他們彷彿置身於沙烏地阿拉伯傳統城鎮,感受與該地區歷史與文化相呼應的空間氛圍。
Part 06
烏茲別克館
設計丨Atelier Brückner
烏茲別克館由德國工作室 Atelier Brückner 與烏茲別克藝術文化發展基金會共同設計。展館的建築形式極具象徵意義,分為兩層:一層由再生磚包裹,象徵大地,展現了可持續建築的理念;而第二層則由一簇木柱構成,象徵著樹木和自然的生命力。

展館以其富有象徵意義的建築風格,呼應著人類社會對於自然資源的珍視和未來生活的探索。
Part 07
荷蘭館
設計丨RAU Architects
荷蘭館由 RAU 建築事務所設計,其核心是一顆巨大的發光球體,這個球體被波紋狀的板條立面包圍,形態與荷蘭與水的緊密聯絡呼應,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
參觀者在入場時將收到一個微型球體模型,隨著他們在展館內的探索,模型會根據展品的變化而亮起,生動展示荷蘭如何透過創新技術與自然環境互動應對未來水資源問題。

Part 08
日本館
設計丨日建設計&佐藤大
日本館由東京日建設計公司與 Nendo 創始人佐藤大合作設計,展館位於大環外,採用交叉層壓木材構建成圓形結構,體現了現代與傳統的和諧融合。

該展館的設計理念強調可持續性,展館將在世博會結束後被拆解,其元件將在日本各地重複使用,體現了日本對環保和資源迴圈的重視。

Part 09
瑞士館
設計丨Manuel Herz Architects
瑞士館透過輕質球形結構呈現,表面覆蓋了塑膠材質。這些球形外觀給人一種流線型、簡潔的感覺,同時又具有非常強的象徵意義,代表著“嵌入自然的建築”。

Part 10
瑞士館
設計丨Carlo Calma
菲律賓館的館外立面由 212 塊來自菲律賓各地的本土布料精心拼接而成,反映了該國不斷發展的文化認同和地域特色。展館內部透過 18 件手工編織藝術作品展示了菲律賓不同地區的傳統工藝,這些作品採用多種本土材料,如馬尼拉麻、棉花、糖果包裝紙和雞毛,凸顯了菲律賓工藝的多樣性和精細度。
Part 11
葡萄牙館
設計丨隈研吾
葡萄牙館展示了該國與海洋的深厚聯絡及其可持續發展理念。餐飲區以“Petiscos atlânticos”為主題,突出葡萄牙傳統美食,遊客還可以在戶外享受“Nata Box”等外賣選項。
此外,葡萄牙設計品牌 Antarte 為展館定製了 40 多件傢俱,其中一張由 177 塊手工車削的白蠟木桌子尤為引人注目,展示了葡萄牙工匠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卓越技藝。

Part 12
美國館
設計丨Trahan Architects
美國館位於東入口廣場與寧靜森林之間,外觀簡潔開放,廣場上巨大的 LED 螢幕將呈現美國豐富多元的自然與城市景觀。其設計靈感來源於日本傳統人行天橋,核心是一座懸浮的半透明立方體,象徵人類與自然、建築之間的互動關係。
館內透過沉浸式敘事與展示,聚焦可持續發展、太空探索、教育、創業等主題,體現當代美國的創新精神與文化成就。
Part 13
中國館
設計丨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中國館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簡稱CADG)主辦設計,佔地面積約 3500㎡,是世博會最大外國自建館之一。
展館的建築整體以「中華書簡」為主題,許多日本遊客被館內那面寫滿漢字的牆深深震撼。牆上的兩句漢字古語尤為引人注目,其中之一齣自《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釋義為:“有德的人,必有同類的人和他親近,絕不會孤獨無助”。
Part 14
「海洋穹頂」館
設計丨坂茂
坂茂設計的《海洋穹頂》展館由三個圓頂組成,每個圓頂都由不同的材料構成,展現了坂茂在建築創新方面的獨特手法。
第一個圓頂由坂茂標誌性的紙管材質構成,第二個圓頂則採用竹子,而第三個圓頂則採用碳纖維增強塑膠。這些材料不僅體現了可持續建築的理念,還與展館的環保主題緊密呼應。

Part 15
「更好的共存」館
設計丨SANAA&宮田宏明
SANAA 與研究員宮田宏明共同設計的《更好的共存》展館位於世博會的中心區域。展館的設計靈感來自自然,整體建築宛如漂浮在寧靜森林中的天篷,優雅而輕盈。其獨特的網格結構由鋼材建造,沒有傳統的屋頂和牆壁,呈現出一種開放、自由的氛圍。

該展館的設計理念旨在模擬樹木上方的雲朵,表現自然與人類空間的和諧共生。它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對“更好共存”這一理念的藝術表達,突顯人與自然、科技與生態的融合與互助。

看了這些展館,你有計劃去大阪世博會嗎?
五月,我們將踏上一次深度的日本遊學之旅,親身探索大阪、京都、東京和千葉的獨特設計與建築魅力,深入瞭解世博會背後的設計理念和城市規劃的創新實踐。
行程將從大阪開啟,探訪 2025 世博會核心展區,隨後前往京都,領略古今交融的空間美學,在東京,還將與 NTT 都市開發團隊深入交流,實地考察虎之門 Hills 與銀座街區的城市更新範例,最後抵達千葉,體驗地中美術館與母親牧場的多功能運營。
為期一週的行程,既是一次建築與設計的考察之旅,也是一段靈感之旅。
報名+諮詢

電話諮詢:13681827467
13636506421
長按二維碼識別新增客服微信:
//
將我們設為「星標」才能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