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工作日的上班路
不止牛馬,狗!都!困!


△ 來源:西門町吃在寧波
這才是真正的困成狗
像不像趕早八的你?

△ 來源:西門町吃在寧波
呵!
誰能說不像呢


△ 來源:Jason隼人
01
我們到底需要睡多久?
只要有手機,你就一定看到過這樣的話:
成年人一定要睡 X 個小時
X點前必須要睡覺,不然就 XX…….
這些資訊,無非是在提醒我們“睡眠很重要”。


△ 來源:明霜的視覺筆記
2015年, Sleep(《睡眠》)雜誌發表了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和睡眠研究學會的研究文章,推薦成人常規每晚睡7個小時或更長時間來促進最佳健康狀態。
由此,全世界各大媒體都在重複說著一句話:
“成年人需要滿足7小時睡眠。”
“7”這個數字,也成了無數焦慮者的“心魔”。
然而,早在2004年,Sleep雜誌發表的Meta分析研究中的也有一句話:
“不同個體和不同生命階段的睡眠需求有顯著差異。”
大多數成人每晚睡6-8小時。
但也有健康的個體不需要睡這麼多,他們的睡眠時長少於6小時且不需要補覺,也可以維持正常的精力水平。
而在睡眠時長這條線的另外一端,站立著另外一群人:他們每晚需要睡10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維持醒後的精力。
對於前者,把自己摁在床上逼迫自己躺夠8小時,等同於浪費生命;對於後者,睡8小時就把自己強行喚起,等同於“睡眠剝奪”。
成人的個體差異如此,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況如何呢?答案是:一樣。
目前為止,也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能給所有的孩子推薦一個固定的睡眠量。

02
怎麼判斷自己睡沒睡夠?
至於那些說“幾點之前必須要睡著,否則傷X傷X”的說法,不僅缺乏事實層面的證據,更是違揹人性常識——
人不是機器,沒有“一鍵秒睡”的按鈕。


既然做不到,那麼,選擇相信這樣的“資訊”,就是選擇了壓抑。
如果執意要讓自己“一定要做到”,那就等於戴上了“資訊腳鐐”,把自己囚禁在臥室的床上煎熬。
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睡好了呢?
最簡單、也最關鍵的判斷方法是:看你醒後的狀態。
如果你在第二天感覺反應能力下降,在做一些需要更多注意力的工作時感覺很吃力,那就需要考慮是否晚上沒睡好了。
其他線索還包括“國家睡眠基金會”所說的記憶困難和情緒不穩(易怒或低落)等等。

反過來,如果你醒後的多數時間都可以保持很好的精力狀態(不需要藉助咖啡或茶),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麼,你可以認為:自己睡得還不錯。
總之一句話: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不必太糾結睡了幾小時。


03
睡同樣的時長,為啥有人像打了雞血,而我卻一身“班味”?
不要問為什麼,問就是“遺傳”。
因為遺傳易感性的原因,同樣是熬夜加班,部分人更容易感受到第二天的“崩潰”,“班味”更濃。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
我怎麼知道,我是不是那種比較“不敏感”的人呢?萬一我屬於那種“其實沒睡好”,但“白天也很能扛”的人怎麼辦?
沒關係,你可以在週末和節假日,關掉鬧鐘,讓自己身體“自由運轉”一下。


如果平時真的有“睡眠不足”,那麼此時身體會出現“睡眠反彈”:深睡眠比例會增多,或者睡眠時間比平時長。
也就是說,“週末自然醒”的方法,不僅可以補覺,還可以提示平時是否有“睡眠不足”。

04
長期睡眠不好會減壽嗎?
寶,有功夫想這個問題不如好好睡一覺。
如果把白天犯困導致車禍考慮在內,那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在美國所有致命性卡車碰撞事故中,超過半數都有這方面的原因。
如果不考慮這種意外,只討論和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呢?那我只能送你3個字:想太多!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睡眠的管理。
而理解這一點,或許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一個新的啟發:
不再盲目相信那些“神醫”和“神藥”,也不會對“大師”頂禮膜拜,而是會開始冷靜下來,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困境。

差點忘了說
千萬別學我
白天吃興奮劑都興奮不起來
晚上吃安眠藥都安眠不了
順便問一嘴
⬇️

(對不起🧎♀️一大早我已經在發夢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深圳衛健委”
作者:深圳怡禾星門診部 神經內科醫生 餘周偉
「2025-03-10 期」贈書福利獲獎名單
恭喜以下粉絲獲得

《雕刻地球的生命:生物侵蝕的神奇故事》
各1本
請於3月16日前在今天的推文下留言
【姓名+電話+地址】
逾期不候哦~
(留言不會被精選出來,請放心)
@ Jing @ 飛天 @ 小甜心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