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archdaily.com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
NO.01
體育建築 紹興文理學院風雨操場
Sports Architecture:
Indoor Sports Field of Shaoxing University

最理想的建築設計,是將人類活動、設計的物質形態以及環境的自然元素相互交融,共同塑造出空間的主題與靈魂。

紹興文理學院河西風雨操場位於校園西北角,毗鄰城市老街。因用地缺乏將足球場及其它運動場疊合,下部超大尺度「架空空間」,也成為全天候的外部共享空間。

建築的外觀及分隔使用弧形樑柱以及各種弧形牆體,柔性的空間邊界,使共享操場與城市的邊界更加模糊,毫無障礙。

操場不同功能區域間不存在明確的邊界,精心規劃的路徑創造出自然的流線,能夠輕鬆在不同運動場地之間自由切換。


圍繞著場地設定木質材料休息區和觀看席,建築陰影與自然遮蔽融為一體,提供共享與交流的環境氛圍。成為激發使用者潛力、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公共空間。


NO.02
文化建築 伊斯坦布林現代博物館
Cultural Architecture:
Istanbul Modern Museum/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 Arup

伊斯坦布林新現代藝術館共有五層,包括大型展覽館、多功能空間、專門的教育區域、辦公室和商業活動空間。圓形緩和了光影過渡,創造出明亮安全的環境。


圖書館、咖啡館、博物館商店、資訊點和教育工作坊空間位於主大廳旁的一樓。博物館的公共區域由寬敞的中央樓梯連線。


大廳樓梯通向地下夾層上的禮堂。攝影和彈出式畫廊位於一樓,南面餐廳也有面向海的室外露臺,所有上層空間都可以飽覽 Tophane 公園和 Bosphorus 海峽的景色,保持了與博物館周圍環境的視覺聯絡。



第二層有3,3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樓梯通向懸停在屋頂淺水面的觀景平臺,城市在水景和海洋上的倒影,創造出一種形而上的聯絡,讓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




NO.03
教育建築 Lung Vai 學校
Educational Architecture:

Lung Vai 學校所在的龍威村位於越南最北端的峭壁山頂,為苗族部落的55戶家庭提供服務。由於缺乏路網、電力和水源,施工最大限度利用當地材料和勞動力。


設計採用傳統的夯土技術,三間教室分兩間幼兒園,一間小學,坐落在巨大的弧形鐵屋頂下,如同飛碟棲息在山坡上,又似森林蘑菇拔地而起,與環境融為一體。


弧形泥牆與地形相擁,消除了室內外的界限,使教室彷彿從大自然中迸發出來,吸收天地精華,從高處俯瞰,梯田與波光粼粼的水面與山林景色相映成趣。




NO.04
公共 & 景觀建築 丹麥歌劇公園
Public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哥本哈根港口的歌劇院公園,在密集的市中心創造出休閒、放鬆和沉思的場所。

設計靈感來自哥本哈根的歷史花園,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六個花園組成:北美森林、丹麥橡樹森林、北歐森林、東方花園、英國花園以及帶溫室的亞熱帶花園。

花園各具特色,如噴泉、睡蓮池和倒影池。流水以舒緩的節奏輕輕敲擊倒影池的水面,節奏舒緩。蜿蜒曲折的小徑和有機造型的花壇,將公園各元素融為一體。

公園如同歌劇舞臺,分為前景、中景和背景。植被的外觀、顏色和密度隨季節變化。春天百花盛開,色彩斑斕;夏天綠意盎然;秋天紅黃相間;冬天松樹常青。


公園中心的溫室,設計成有機形狀的玻璃結構,屋頂懸浮,在鬱鬱蔥蔥的景觀中游覽時,也能感受到驚喜和愉悅。



NO.05
宗教建築 聖家族堂區
Religious Architecture:

聖家族堂區建築概念源於靈性、自然與社群之間的關係。靈性在基督教信仰中透過其儀式、慶典得以傳達,最重要的是心靈誠實才能領受。神聖的意義透過與大自然的接觸而體現。

作為展示神聖意義的建築,光線溫柔地透入,石材的靜謐在祈禱的低語中顯現。圓形中殿將祭壇與會眾緊密聯絡在一起。


自然光透過屋頂環形結構,改變了低於地塊自然高度半層的中殿內部空間。這使得景觀可以透過與底層對齊的開口溢位,同時保持了內部空間的私密與精神性。


透過揭示地平線的存在,建築成為景觀的構成元素,是通向世界詩意維度的開口,將物質現實與觀眾的視線聯絡在一起。



NO.06
餐飲酒店建築 無牆無界咖啡店
Hospitality Architecture:

泰國的景觀裝置「無牆無界咖啡店」在輕微坡度和高大樹木的掩映下,屋頂平面也為建築的基本和原始元素。在屋頂下展開活動的同時,能夠感知自然的運動。

閣樓空間是供人休憩和進行各種活動的區域。結構基礎的挖掘作為施工過程中場地人為變化的代表性表現被保留了下來。


挖掘出的空間成為餐飲房間,每個房間都與建築地基的水平位置重合。結構痕跡、構造痕跡和建築空間都融入設計之中。


NO.07
室內建築 Readellion 書店
Interior Architecture:
Readellion Bookstore/prototype

這個位於烏克蘭基輔的極簡主義 Readellion 書店僅有44平方米,卻可根據不斷變化和擴充套件的內容進行輕鬆重組。

中央定製的懸浮島可以透過滑輪升起,為演講或讀書俱樂部會議創造空間。工作時間則可作為新書釋出的展示區。

側牆設計可調節的柱子系統,上面有專門設計的書架,可以擺放書籍和商品。

儲物架採用相同的結構系統,並以蜂窩狀聚碳酸酯飾面,將主區域與後臺辦公室柔和地分隔開來。展覽表面由鍍鋅鋼板和油漆板製成,突出展示內容,自由靈活。


NO.08
住宅建築 CHUZHI 住宅

印度CHUZHI 住宅位於風景如畫的 Shoolagiri 封閉社群內,那裡有陡峭岩石地形,遍佈巨樹和茂密植被。試圖讓建築保持隱蔽狀態,與現有地形無縫融合。

Chuzhi在馬拉雅拉姆語中意為「漩渦」,保留周圍自然生態的同時,不影響住宅舒適度。4000個廢棄塑膠瓶的預製碎石土複合瓶梁的漩渦,圍繞三棵羅望子樹。


漩渦從牆壁開始,一路螺旋上升形成屋頂。玻璃屋頂產生生活在樹冠下的感覺,在下部創造出安全的兩居室住宅空間,採用開放式佈局和簡約的內飾設計。



建築設法隱藏在景觀之中,屋頂作為圍繞樹的座位區,形成相互毗鄰的漩渦,確保茂密植和自然生態被不受干擾地生長。


NO.09
公寓建築 布魯克林沃倫大街450號住宅

布魯克林 Gowanus 的前工業區,沃倫大街450號以露天中庭為中心劃分為三個區域。試圖將都市單元住宅從傳統中解放。

透明的金屬編織網包圍過道,光線和季節變化滲透到建築之中。彌合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鴻溝。每一套公寓都設定有門廊,作為私人與公共空間的過渡。

起居空間延伸出的寬大陽臺,成為街道和臥室間的緩衝區。每間公寓三邊都配有窗戶,改善自然通風並最大限度利用光照。


社群是居民生活和放鬆的共享空間,意味著人們非正式的互動。精心設計的樓梯及過道為空間提供縱向和橫向的連線,鄰里之間可以看到彼此的來來去去。


NO.10
醫療建築 哥本哈根斯泰諾糖尿病中心
Healthcare Architecture:

哥本哈根斯泰諾糖尿病中心(SDCC)是北歐最大的糖尿病預防和治療醫院。
設計利用建築與自然結合的方式,不僅用於治療疾病,還能起到預防和教育作用,重新定義了人們看待疾病和健康的方式。

醫院設計與使用者合作完成,醫院圍繞著一個兩層分佈的大花園組織,花園中包含六個蔥鬱的庭院以及公共屋頂花園。外牆框架上的玻璃幕牆打破了室內外的界限。



使用者參與始終是設計的主線。設計反思公共區域的功能,將等候時間轉化為活動時間,並開展專題活動,確保患者在到達、等候和就診階段都能獲得愉悅體驗。


NO.11
工業建築 Mallcom 工廠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Mallcom 工廠坐落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舊紡織廠大院。為平衡製造業與當前印度社會經濟和環境現實的需求。設計優先考慮功能,創造出高效安全的空間。

整個建築設計的框架可以視作由天窗分隔的4個不同比例的體量。每個體量在結構上彼此獨立,跨度更短,結構簡單。


沿著屋頂延伸的天窗對應樓層中的流通空間,同時充當室溫調節器的作用,透過天窗進入的日光與成排的樑柱相互作用,營造出運動和時間流逝的感覺。


工作的節奏、人員機械的移動、生產的聲音都賦予空間節奏感、秩序感和對稱感。


NO.12
辦公建築:On Labs 執行中新全球總部








NO.13
裝置建築:巴塔哥尼亞陰影之亭
Patagonian Shadow Pavilion/DRAA

巴塔哥尼亞陰影之亭,是為 Annecy 的年度活動 Le Festival des Cabanes 設計的,活動藉由周圍森林中的木材製成的建築構造,探索建築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係。

這座陰影之亭就由超大的紅色乙烯基屋頂遮蔽的木質結構組成,借鑑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傳統結構,不是保護頂部,而是用來提供陰涼,用作路標或指示財產。

獨特的建築結構只使用木材,而屋頂和外牆則使用瓦片。建築位於一根由扶壁支撐的偏離中心的柱子上,營造出展館無需支撐,坐落於在景觀之上的美好錯覺。



NO.14
最佳應用:Mayoral 倉庫物流中心
The Mayoral New Warehouse Logistics Center

Mayoral 倉庫物流中心位於馬約拉爾園區內,毗鄰 Vázquez Molezún 設計修復的受保護倉庫。專案的概念圍繞著現有倉庫附近建築群內的城市規劃展開。

物流中心的巨大體量與旁邊高度僅11米的保護建築非常接近。因此需要在體量和概念上,與周邊建築完美融合。


在這種情況下,建築打破傳統的矩形稜柱,呈弧形外立面,儘可能與現有建築拉開距離,緩和體量間的高度差;同時用透明的圍護結構,與原有倉庫進行對話。


作為高度預製化和模組化的專案,整個設計、專案和施工過程中時間安排和預算得到精確控制,呈現效果異常完美。


NO.15
商業建築 上海木棚集市空間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Solar Trees Marketplace /Koichi Takada Architects

木棚集市空間位於上海閔行區,建築以上海茂密的森林景觀為靈感,設計向外伸展木製頂棚的親生命性空間,對傳統中國社群集市空間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和演繹。

設計採用傳統市場搭建中的模組化攤位語言、自然通風和太陽能面板等可持續技術。作為建築師親生命性設計手法的體現,集市旁公園植被也以本地樹木為主。


木棚集市空間試圖透過建築來彰顯當地的文化標籤,希望居住在此的市民可以有較高的社群參與感和歸屬感,同時能夠最大程度地享受室外環境和宜居城市空間。


建築不僅是創造空間,更是創造體驗

| 希伯來書 3:4 |
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
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