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BIG 金雞驛 © StudioSZ Photo / Justin Szeremeta
BIG 新作——位於蘇州的金雞驛日前完工,它是環金雞湖11座驛站體系中的一座。人們紛紛表示要前往打卡觀景。
近年來,大建築師做小專案似乎成為一股新趨勢,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年底,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設計的波爾圖公交車站也引起矚目。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設計的波爾圖公交車站 © Pedro Cardigo

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設計的波爾圖公交車站 © Pedro Cardigo
大師作品,似乎天生自帶流量,常常一經竣工就產生名人效應,吸引大量粉絲和路人前往一探究竟。流量之外,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體量建築,卻能為市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和舒適,更以其小切口中蘊含的大價值,掀起一場城市規模的影響力浪潮。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討,大建築師做小專案?是從長計議還是短期營銷?小專案中體現了建築師們的哪些創意和理念?城市和居民又從中得到了什麼?
作者|Kin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

形成寬敞的雙層通高入口 © StudioSZ Photo / Justin Szeremeta
環湖驛站體系升級
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去年開始,金雞湖驛站體系升級,本次全新亮相的BIG設計之作——金雞驛,就是11座環湖驛站中的重要一環。建築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功能多元。

遊客可以從驛站四處的任意一個開口進入到庭院,每個區域都設有獨特的功能,分別為咖啡廳、精品店、餐廳和遊客中心。© StudioSZ Photo / Justin Szeremeta
四座獨立的建築相互連線,構成開敞的空間。Bjarke Ingels表示,設計理念汲取了中國傳統茶館的建築智慧,以玻璃磚替代了琉璃瓦屋頂,將輕盈與透明的概念昇華至新的高度,模糊了室內與室外、花園與建築之間的界限。

© StudioSZ Photo / Justin Szeremeta
驛站功能多元,咖啡館、精品店、餐廳和遊客中心等匯聚在同一屋簷之下,如同金雞湖畔香樟樹樹冠的延伸,不僅提升了城市功能,更滿足市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金雞湖品牌展示的視窗
高辨識度的文旅地標

© StudioSZ Photo / Justin Szeremeta
建築屋頂採用的兩層穿孔遮陽板,不但在視覺上營造出樹冠效果,還在一天光影變化中,投射出斑駁的光影圖案。每一位到訪者都可在這裡漫步休憩,細細品味金雞湖獨有的風情魅力。
BIG金雞驛成為展示宜人湖畔景色的重要視窗。

© StudioSZ Photo / Justin Szeremeta
不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驛站還毗鄰BIG另一新作,蘇州當代美術館,相信全部開放之際必會形成規模打卡效應。
隈研吾設計遊客集散中心
“最美客運站”展現陽澄湖文化魅力

©Tsehou Hsiao
陽澄湖遊客集散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茅草屋”造型,詮釋了江南水鄉與田園風光,展現出陽澄湖獨特魅力。專案還斬獲凡爾賽獎(The Prix Versailles),被譽為“全球最美客運站“,贏得國內外矚目。
隨機放置的鋁材部件,構建出一個貌似山丘的地形形態結構,三角形的屋頂相互重疊,如同茅草屋一樣,和周邊自然融為一體。

© 施崢

室外平臺 © Erieta Attali
陽澄湖遊客集散中心集合了旅遊集散、遊客服務、創客孵化、文化展示、商品銷售等眾多功能,是融路上交通、水上交通為一體的重要樞紐,建成後不但為陽澄湖品牌展示擴大了影響力,也成為國內旅遊集散中心的標杆。

廁所革命掀起軒然大波
民生改善與城市文明提升
東京公廁專案共邀請了多位普獎得主與設計領域的專家,對東京澀谷17座公廁進行藝術改造,打破人們對公廁的刻板印象,展示出城市的多元與包容。
無障礙、性別友好、便捷乾淨,一場廁所革命掀起軒然大波,舒適的使用者體驗、城市形象也得以提升,為日本公共衛生打造全新形象。
"

© 插畫師木內達朗
2020年夏天,為迎接東京奧運會,日本財團發起公益專案“THE TOKYO TOILET / 東京公廁”。
包括普利茲克獎得主在內的建築師們,徹底打破了人們對公廁“髒亂差”的刻板印象。安藤忠雄、隈研吾、坂茂、伊東豐雄、藤本壯介等都參與了該專案。

東京公廁專案參與設計師頭像 © 插畫師木內達朗
大師如何滿足多元需求
表達人文關懷
寬大的屋簷為來往行人提供便利 © 安藤忠雄建築師事務所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下雨時能躲在屋簷下隨時避雨 © 安藤忠雄建築師事務所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安藤忠雄設計的公廁巧妙糅合了避雨亭的功能,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建立一座下雨時能躲在屋簷下、可以避雨的廁所”,“讓它成為大家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奔赴的地方”。

坂茂設計的彩色玻璃牆公廁 ©Satoshi Nagare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坂茂設計的公廁運用了最新技術,有人進入廁所並鎖上門時,廁所外部玻璃牆就會變為不透明狀態,既保護了使用者的隱私,也讓訪客可以在外部一眼明瞭廁所佔用狀況。晚上,該設施亮起的燈光還會像漂亮的燈籠一樣,照亮公園。

© 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路過的行人可以快速方便地洗手 © 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藤本壯介設計的公廁同樣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超級便利的實用價值。
不但公廁本身形態貌似一個大型洗手檯,洗手裝置還特意被安排在低窪的部分,讓路過的人可以快速方便地洗手,這樣的高度對兒童和輪椅者來說也是非常友好的。

© 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無障礙廁所為行動不便者提供關懷 © 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 Courtesy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伊東豐雄設計的公廁如同三個蘑菇,外牆漸變的顏色也模擬了真實蘑菇的模樣,像從地上生長出來一樣,極具趣味性。該專案包含了一個無障礙廁所,伊東豐雄表示“這一次我想嘗試一種可以讓人從容和安心地使用的、休閒的設計。”
東京公廁被拍成電影斬獲大獎
涉谷推出廁所觀光巡遊

以東京公廁改造成果為背景拍攝的電影《完美的日子》圖片來源於豆瓣電影海報
去年,電影《完美的日子》成為一部“在規劃師與建築師眼中饒有趣味”的電影。它以東京公廁改造成果為舞臺,展示了男主角充實又美好的生活狀態。除了開機之前,暫未投入使用的個別專案,電影內容基本覆蓋了大部分公廁改造的成果。

男主角從隈研吾設計的木質材料層疊的公廁階梯穿過 圖片來源於豆瓣電影

男主角正在打掃坂茂設計的彩色玻璃牆公廁 圖片來源於豆瓣電影

主人公的清掃服裝也是東京公廁計劃的特定製服 圖片來源於https://tokyotoilet.jp/
《完美的日子》在有著“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電影學院獎中,斬獲“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電影的大熱又擴大了公廁革命的影響力,東京涉谷乾脆於去年三月推出了專門巡遊廁所的團隊遊專案,團費約230元人民幣,分為東線、西線,有記者參與了西線,打卡了9處公廁。

東京廁所改造的專案位置地圖 圖片來源於https://tokyotoilet.jp/
巡遊結束時,導遊說:“請大家今後放心使用廁所。而且,如果能夠啟發大家如廁時保持環境和硬體清潔,那就更好了。”看來一場公廁改造帶來的後續,是一環扣一環,不斷發酵的深遠影響。

日本藝術島從廢棄到重生
建築大師效應重塑地方經濟
"

直島,豐島和犬島是日本瀨戶內海群島中最主要的三個島嶼 圖片來源於https://setouchi-artfest.jp/zh/place/
直島,豐島和犬島是日本瀨戶內海群島中最主要的三個島嶼。使它們從日本眾多島嶼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這裡彙集了由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師和藝術家設計的大量優秀的建築作品。
難以想象三十年前,直島還因鍊銅而產生的大量工業廢氣汙染了植物與土地。人口減少,面臨沒落。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富商福武宗一郎的一個構想——“自然、建築、藝術共存”改變了一切,他邀請了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們到這裡設計作品,從此拉開了瀨戶內海藝術之路的帷幕。
安藤忠雄作品
“可以過夜的美術館”

安藤忠雄 直島當代美術館 © Haruo Mikami

安藤忠雄 直島當代美術館© Haruo Mikami
安藤忠雄設計的直島當代美術館是振興計劃的第一座建築,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一個可以過夜的美術館”,面朝大海的住宿,融合了自然與藝術之美。

安藤忠雄 地中美術館 © Haruo Mikami
2004年,安藤忠雄又設計了地中美術館,這一年,直島遊客數量直接從上一年的5.9萬人上升至10.7萬人。
知名建築師紛紛留下作品
瀨戶內海藝術祭成國際品牌

瀨戶內海藝術祭2025 主視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瀨戶內海藝術祭自2010年起開始舉辦,每三年舉辦一次。現在它早已成為世界矚目的藝術盛事之一,吸引了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裡,為小島經濟帶來無限生機活力。
眾多建築大師紛紛在這裡留下自己的印記。雖然都是體量不大的建築,卻各具特色,每一處都引發人們前去一探究竟。

藤本壯介設計的鑽石亭 © Haruo Mikami

藤本壯介設計的鑽石亭讓光、風、聲音和氣味自由穿透 © Haruo Mikami
在藝術祭和建築大師作品的影響力加持之下,小島餐飲、民宿總量呈直線上升趨勢,更多第三產業文創銷售、配套經營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回到海島生活、工作,鄉村又恢復了往日繁榮。

西澤立衛設計的豐島美術館如水滴一般靜臥於天地之間 © Haruo Mikami

妹島和世設計的直島碼頭以其輕盈、自由、流通,充滿空間感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馬巖松作品亮相越後妻有
藝術節大力推動區域就業和旅遊業
無論是曾經的空置房屋、廢棄學校,還是任意當地自然資源:梯田、河流、稻田都可以成為創作靈感與場所。
"

第九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主視覺(越後妻有地區風光)圖片來源於攝影師 Rintaro Kanemoto 金本 凜太朗官網 https://rintarokanemoto.com

馬巖松 光之隧道 lmage Courtesy of Nacasa & Partners Inc

馬巖松 光之隧道 lmage Courtesy of Nacasa & Partners Inc
與直島振興發展之路相似,越後妻有藝術節也以藝術及大師作品為號召力,不斷向世界傳播本土文化,從而令區域經濟得到振興。
馬巖松曾為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節,改造了一條約750米長的觀光隧道。他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系統觀“五行”的啟發,為每處空間賦予獨特的神韻,開啟了一片詩意的想象之地。

lmage Courtesy of Nacasa & Partners Inc

更多大師小專案
坂茂用建築守護民生
紙管結構庇護受災之人
"

坂茂利用紙管結構建造的災民庇護所 © Serhii Kostianyi
坂茂的設計總是充分考慮環境因素,並善用資源。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呈現在他的大型建築作品中,也體現在他的公益專案庇護所建造中。
最早在1994年盧安達事件後,坂茂就萌生了用紙管建造庇護所的想法。之所以選用紙管,因為它比其他建材更加輕盈,而且經濟上來說更加實惠,如果有一天需要拆除也十分方便。


造圖片來源於網路
盧安達、日本、土耳其、斯里蘭卡、我國四川、海地、尼泊爾等14個國家地區的受災地都曾接受過坂茂的人道主義庇護所援助。
安藤忠雄設計3米寬藝廊
“藝術日常化”提升生活品質
"

圖片來源於當代藝術畫廊Ichion Contemporary官網
安藤忠雄設計的當代藝術畫廊Ichion Contemporary,坐落於寸土寸金的大阪,狹窄的空間僅約3米寬,設計師打破美術館大尺度的空間形式,為藝廊設計帶來全新思路,也為城市藝術融入更多可能性。

© 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

城市縫隙間的美術館,給人低調的印象,或許正是這小小的空間,以更加輕鬆和日常的方式,讓藝術融入了每一個人的生活。藝術不僅僅為了展示,更為了服務人民,藝術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劉家琨 胡慧姍紀念館
對個體生命的珍視
建築師劉家琨在汶川地震後認識了胡慧姍的父母。這對夫婦拒絕了經濟上的援助。也許,心靈的撫慰遠遠大過經濟上的支援。
家琨建築工作室捐建了這座胡慧珊紀念館,紀念和尊重每一個生命。
"

© Iwan Baan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 Iwan Baan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202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為在汶川地震中遇難的普通中學女生胡慧姍設計了這座紀念館。
紀念館身處一片小樹林中,面積,體量和形態均近似於帳篷,外部以紅磚鋪地,牆面採用民間最常用的抹灰砂漿,室內為女孩生前喜歡的粉紅色,牆面佈滿女孩短暫一生的遺物。

© Iwan Baan /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一個圓形天窗為室內引入光線,使這個小小空間純潔而嬌豔。這座捐建的紀念館,其設計與建成是為了一個普通的女孩, 也是為了所有來到或曾經來過這個世界的生命而建。

結語

現代主義建築鼻祖密斯·凡·德·羅設計過小賣部,位於德國·魏瑪·包豪斯學校附近 圖片來源於網路(拍攝於1932年)

小賣部1962年被推倒,後又被重建並恢復經營,現在成為媒體採訪和眾多粉絲前往打卡的熱門地。圖片來源於網路
建築大師做的小專案往往自帶流量,短時間內獲取大量關注與到訪。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名家效應,是帶動話題,擴大傳播的重要手段,更是業主與甲方希望專案提高曝光的有效策略。
但大師作品並沒有止步於流量,他們的設計往往集細節處理、材料運用和美學追求於一體,專案的實用功能和社會價值,與使用者產生了真實、有溫度的共鳴。

流量是短暫的,而這些大師小品的影響力卻是長遠、持久的,如燃燒的篝火一般,持續傳遞價值、提供幫助。不但為人們帶來更有品質的生活,更為城市發展、社會文明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