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本文字數:1734,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武子曄
在歐盟對中國純電動車揮舞關稅大棒的背景下,中國車企正以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車型為突破口,在歐洲市場“狂飆”。
近日,市場分析機構Dataforce釋出的初步資料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銷量達14.8萬輛,同比增長78%,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2.5%躍升至4.5%。其中,插混車型銷量同比激增368%,成為拉動增長的核心引擎。
去年10月,歐盟成員國投票透過,在現有10%的稅收基礎上,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35.3%反補貼稅,為期五年,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進入歐洲市場將面臨最高45.3%的超高關稅。
歐盟加徵關稅後,上汽名爵等不少中國汽車品牌受到一定影響。Rho Motion諮詢公司資料經理查爾斯·萊斯特在一份報告中分析稱,2024年11月~2025年1月期間,受歐盟關稅影響,上汽名爵在歐洲銷量大幅下滑,同樣受影響的還有東風本田、吉利、蔚來、小鵬等車企。不過,他同時表示,儘管受到關稅影響,比亞迪仍擴大了在歐洲的市場佔有率,並提高了其全球份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插混車型在歐洲仍適用10%的基礎關稅,這一政策差異成為中國車企的“突破口”。面對關稅壓力,中國車企正在調整在歐洲市場的戰略,透過推出插混車型獲得市場銷量。
Rho Motion報告顯示,比亞迪和奇瑞在今年3月分別於歐洲出售3269輛和757輛插混汽車,與去年7月初次實行臨時關稅的近零銷量有顯著增長。此外,比亞迪今年3月在歐盟銷售的電動汽車中,插電混動車型佔比已經達到了41%,而上汽集團高達49%。奇瑞品牌在歐盟市場雖然銷售體量較小,但其插電混動車型銷量已超過純電車型,3月在歐盟銷售的電動汽車中,插電混動車型佔比高達71%。
“歐洲未將插混車納入電動車關稅監管體系,插混車被視為燃油車的替代品類,填補了歐洲汽車工業轉型但純電尚未完全普及的市場需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插混車依託完整產業鏈優勢,混動系統成本較低,相比歐洲本土電動車型的成本優勢顯著。
除了關稅影響因素外,過去插混車型在歐洲市場基數較低,也是插混銷量同比快速增長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歐洲主流車企(如寶馬、賓士等)在插混領域的佈局較少,為中國品牌騰出一定空間,中國車企抓住機遇,透過高性價比產品快速佔領市場。
而比亞迪計劃於2025年在德國市場推出兩款新的插混車型。比亞迪德國及中歐地區負責人瑪麗亞·格拉齊亞·達維諾(Maria Grazia Davino)近日在斯圖加特舉行的路透社汽車會議上表示:“並非所有人都已準備好使用電動汽車。要想說服客戶,還需要其他的東西。”比亞迪推出插混車型是其為滿足歐洲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併為尚未準備好購買純電動汽車的客戶提供替代方案的戰略的一部分。
蓋世汽車研究院近期在釋出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針對歐盟加徵關稅,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策略基本調整完畢。今年一季度出口略有復甦,上汽乘用車、比亞迪、奇瑞拓寬插混/混動產品線規避歐盟加徵關稅影響。此外,奇瑞同步啟動KD出口、在西班牙組裝。比亞迪還在匈牙利建立了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
乘聯會報告顯示,今年混合動力車型對中東和歐洲的增量超強,體現了中國乘用車競爭力的全面提升。目前純電動的歐盟市場仍是絕對主力市場,東南亞市場和中東等市場的需求相對波動較大。尤其是隨著新能源的發展放緩思潮,加之中國純電動過於追求高階,大型化問題嚴重,小型電動車缺乏好產品,純電動的出口壓力較大。
目前,中歐雙方就電動車關稅問題已經展開了重新談判,歐盟和中國已同意研究為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取代歐盟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方案。崔東樹表示,若最低價格設定過高,可能削弱中國車企競爭力,不過,業內普遍認為,“最低價格承諾”相比關稅更有利於市場公平競爭。
“中國市場和德國市場的需求不同,中國車企可以在歐洲進行本地化投資,歐洲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歐洲歡迎任何企業到當地投資。”德國汽車工業主席穆希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崔東樹認為,純電動是歐洲汽車產業發展趨勢,插混為過渡階段的產物。長期來看,隨著純電技術成熟、基礎設施完善及環保理念普及,消費者終將轉向純電動車。車企需把握過渡階段機遇,同步佈局純電技術與本土化生產,以應對歐洲市場的長期變革。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