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透過“資源+技術”雙輪驅動構建自主供應鏈,歐洲在環保理想與產業現實間艱難權衡,美澳以資源為籌碼爭奪定價權
文|尹路
2025年,全球鋰資源市場來到再平衡的十字路口。
過去幾年,碳酸鋰在2021年—2022年經歷歷史性暴漲,逼近60萬元/噸的歷史高位;到2023年供需局面逆轉,價格暴跌;再到2024年持續一整年都在低位調整。
資源價格的劇烈波動並非孤例。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2010年的稀土爭奪戰,都印證了戰略資源與產業變革深度繫結的宿命。與石油不同的是,鋰的供需彈性更小、技術替代路徑更窄,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森表示:“鋰的博弈是新能源時代的第一次資源戰爭,而它的結局將決定哪些國家能坐上綠色革命的牌桌。”
這場圍繞鋰資源的博弈,已不僅僅是供需數字的簡單加減,而是地緣政治、技術路線和能源權力的多維角力。當澳大利亞礦山按下產能暫停鍵,歐洲車企在碳排放法規下奮力轉身,中國在技術和資源端同時發力,一場鋰資源的再平衡之戰悄然展開。

供應側:資源版圖的重構
澳大利亞鋰礦:全球供應鏈的“不定時炸彈”。
澳大利亞西部的紅色土地上,鋰輝石礦山正經歷著一場靜默的變革。2024年,當碳酸鋰價格跌破8萬元/噸時,佔全球鋰輝石供應60%左右的澳大利亞礦山率先拉響警報,多家礦山啟動停限產措施。

但澳大利亞鋰礦專案的停限產並不是影響鋰資源博弈的關鍵力量,其復產時機才是懸在全球鋰市場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行業分析師馬克·湯普森表示:“澳大利亞鋰礦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開關式’產能。當鋰礦價格跌破550美元/噸,低品位礦山會立即進入維護性停產,就像Wodgina礦2024年三季度那樣。可一旦價格回升到650美元並維持六個月,這些礦山又能像擰開水龍頭般快速復產。”
這種特性使得澳大利亞成為全球鋰價波動的放大器。據高盛測算,2025年西澳鋰礦可能帶來50萬噸鋰精礦的彈性產能,相當於7萬噸LCE(碳酸鋰當量),約為全球需求的5%。2025年由於供需雙方都處於多空搖擺的關鍵階段,所以澳大利亞的彈性產能對整個市場的影響將進一步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澳大利亞礦山的復產週期存在顯著差異。短期停產礦(如Mt Cattlin),僅需三個月即可重啟,但需鋰價穩定在600美元以上;深度維護礦(如Wodgina),復產需六個至九個月,且依賴港口物流恢復;限產主力礦(如Greenbushes),透過調節開採品位控制產量,產能彈性達±20%。
這種產能調節機制,使澳大利亞礦山既能充當價格暴跌時的減震器,又能成為反彈的助推器。力拓鋰業務負責人薩拉·韋斯特表示:“(澳大利亞鋰礦)不是市場的破壞者,而是平衡者——只不過這種平衡需要付出短期陣痛的代價。”
中國鋰資源:從被動到主動的突圍戰。
2021年—2024年,中國鋰鹽進口依存度持續下降,從2021年超過70%降至2024年的55%-60%,每年下降約5%,但對外依存度依然超過一半。作為全球最大的鋰產品生產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過高一直是中國企業的主要擔憂,但兩條暗線正在改寫這一局面。
一是中資企業加強海外資源佈局。2024年底贛鋒鋰業在阿根廷Mariana鹽湖的提鋰裝置開始試產,非洲馬裡Goulamina鋰輝石礦專案2024年12月15日正式投產。天齊鋰業Greenbushes的股權鎖定每年12萬噸鋰精礦。再加上紫金礦業、盛新鋰能、華友鈷業、中礦資源和雅化集團等中資企業控制的阿根廷、辛巴威等海外鋰資源權益產能,預計2025年中資企業海外鋰資源產能將達到25萬噸LCE,相當於國內需求的近三成。
二是除了加強海外資源佈局,中國國內的鋰資源勘探開採也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1月8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佈中國鋰礦找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內蒙古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鋰輝石型、鹽湖型、鋰雲母型鋰礦新增資源量均超千萬噸,使中國鋰礦儲量全球佔比由6%提升至16.5%,從第六位躍升至第二位。
但這些新增資源大都存在兩大共性難點,開採難度大,利用成本高。比如川西甲基卡超大型鋰礦是國內罕見的大型鋰輝石礦脈,但其中已經投產的僅有融捷股份的甲基卡134號礦脈專案。天齊鋰業的雅江措拉鋰礦,寧德時代的德扯弄巴鋰礦,盛新鋰能的木絨鋰礦,這三大專案都處在早期籌備階段,投產時間不會早於2025年底。
至於此次中國地質調查局釋出中提到的西崑崙—松潘—甘孜長達2800千米的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開採的地質挑戰和生態挑戰都十分巨大,短期內沒有實用價值。其主要傳遞的訊號是當前優質鋰資源少並非鋰真的少,而是此前需求不強,找礦投入不足所致,隨著加大找礦投入,鋰資源並非稀缺資源。
探明資源的增長給中國鋰資源的長期需求加上了保險,但短期困局依然存在。2024年中國鋰原料對外依存度仍有近60%,且海外權益產能所在地剛果、辛巴威、阿根廷等國,穩定性遠不如澳大利亞,必須考慮相關風險。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邢濤表示:“我們的資源保障體系就像在建的高鐵,藍圖很美好,但通車前還得靠既有線路支撐。”
南美鹽湖:技術升級下的慢變數。
在智利阿塔卡馬鹽湖,SQM公司的技改工程已持續18個月。為了應對智利政府將水資源使用費提高300%的新規,必須將傳統的鹽田攤曬法升級為吸附法直接提鋰。這種轉變雖然能將鋰的回收率從40%提升至70%,但產能釋放週期也從12個月拉長至24個月。
“南美鹽湖就像一艘巨輪,轉向慢但慣性大。”瑞銀礦產分析師艾琳娜·羅德里格斯預計,“2025年其供應增速可能降至8%,但南美不會成為市場波動的震源。”

需求側:政策與市場的交響曲
歐洲新能源車市場:中歐合作有望創造更多需求。
2025年1月1日,歐盟新車碳排放標準將進入“地獄模式”——單車每公里碳排放限值降至95克。對於2024年平均排放仍達122克的大眾集團而言,這意味著要麼2025年多賣超百萬輛純電動車,要麼交出數十億歐元罰款。
“這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大眾集團CEO(執行長)奧博穆在沃爾夫斯堡總部坦言。面對倒計時壓力,歐洲車企開始向中國同行伸出橄欖枝。
斯特蘭蒂斯集團斥資15億歐元收購零跑汽車20%股權,2025年將在歐洲推出基於零跑C10平臺的電動SUV,售價2.5萬歐元起。據德國媒體報道,大眾也正在與中國車企進行談判,討論在大眾埃姆登工廠聯合生產的可能性。大眾可以從中國同行的電動汽車技術中受益,中國車企也可避免歐盟的稅收壁壘,但尚未就具體車型和合作模式達成一致。雷諾集團與吉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基於CMA-BEV平臺的新車型,首款車型將於2025年底登陸歐洲市場。
“這相當於把中國的新能源車‘武器庫’直接搬到了歐洲。”伯恩斯坦汽車分析師阿恩特·埃林霍恩表示,“透過技術授權或合資生產,歐洲車企可以將新車型開發週期從36個月壓縮至18個月。”
除了與中國車企合作,引入更多新能源車技術和產品,混合動力車型將是2025年歐洲汽車市場最值得期待的增長點。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統計,2024年,歐洲混動車註冊量超400萬輛,同比增長近20%。
但歐洲混動車型註冊增量主要來自油混車型,即以豐田混動為代表的不可充電混合動力車型。但油混車型的快速增長疊加歐洲大幅收緊新車碳排放標準,將刺激歐洲車企在純電續航超過100公里的插電混動車型上加大投入,因為這是消費者轉化難度和滿足歐盟新排放法規的最佳平衡點。
比如寶馬新款插混車型X5 xDrive50e將純電續航提升至120公里,賓士最新的E級轎車和SUV車型GLC的插電混動版本純電續航均超過100公里,以滿足歐盟零排放里程佔比要求。
而且對歐洲車企還有個好訊息,中國車企在插電混動和增程式混動方面有雄厚的技術和車型積累,這些都可以成為歐洲車企快速向市場投放新車型的支撐。據瑞銀測算,若中歐合作車型在2025年達到50萬輛規模,將額外拉動約3.5萬噸LCE需求。而且如果中歐合作讓歐洲消費者體驗到更先進的新能源車,還能刺激歐洲新能源車市場整體提速,帶來更多鋰資源需求。
儲能電池:需求增量的重要來源。
根據 CNESA DataLink 資料,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投運109.8GWh(吉瓦時),新型儲能裝機總規模達184.2GWh,2024年一年新增投運超過此前投運的總和。海外儲能方面,2024年中國企業簽訂儲能大額訂單超150GWh。
根據EVTank資料,2024年全球鋰電池總出貨量1545.1GWh,其中儲能電池369.8GWh,佔比23.9%,2023年全球鋰電池總出貨量1202.6GWh,儲能電池224.2GWh,佔比18.6%,儲能電池貢獻了2024年鋰電池增量的四成以上。
據高工產研GGII預測,2025年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到180GWh以上;繼續以接近翻倍的速度增長。據TrendForce預計,歐洲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預計約40GWh,其中大儲將成為絕對主角,佔比超過一半。而美洲2025年儲能裝機新增50GWh左右。
2026年1月1日起,美國對非電動汽車用鋰電池的關稅稅率從7.5%上調至25%,疊加降息預期,2025年美國儲能將迎來投資+搶裝的雙重驅動。另外加拿大的清潔技術製造投資稅收抵免(ITC)2024年開始實施,對儲能設施給予最高達建設成本30%的補貼,2025年ITC支援的儲能專案將逐步落地,兌現電池需求。此外智利2024年在容量機制、現貨市場、大型儲能專案招投標方面都推出積極政策,2025年智利的光儲市場有望在諸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持續高速增長。
除了政策刺激,儲能市場更重要的改變來自商業可行性,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儲能研究專家Yayoi Sekine表示,“過去一年(2024年)電池成本大幅下降,企業更傾向於增加電池組和儲能容量來升級現有儲能系統,或者部署持續時間更長的儲能系統,因為這可以更好地用於能源轉移或能源套利。”
2025年1月公佈的中國國內多個儲能專案中標結果顯示,儲能電池中標價格已經普遍低於0.5元/Wh,海外市場,中國企業已經以8美分/Wh-10美分/Wh的價格獲得沙特、阿聯酋超10GWh超大型儲能專案的訂單。電池成本的持續下降將開啟更大的儲能市場空間,2025年儲能電池有望貢獻鋰電池增量的一半,成為主要增量來源。
消費電子:新技術驅動下的額外增量。
根據EVTank資料,2024年全球小型鋰電池(消費電子為主)出貨量124.1GWh,是僅次於乘用車、儲能的第三大鋰電池應用場景。疫情期間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爆發將小型鋰電池的市場容量推至100GWh以上,但2023年,隨著需求回落,小型鋰電池停止增長,甚至比2022年有輕微衰退,同比下滑0.9%。但2024年,小型鋰電池再次開始增長,同比2023年增加9.6%。
2025年小型鋰電池增速有望進一步增加,因為消費電子產品同時迎來了IT技術和電池技術的雙重更新,新技術驅動下,消費電子有望給鋰電池的市場需求貢獻額外增量。
2025年,手機、平板、PC、可穿戴裝置等,都因為AI技術的應用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功能,疊加政府給予消費電子產品的補貼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換新需求。
同時2025年也是硬體裝置更新的大年,英偉達釋出50系顯示卡,英特爾、AMD推出新架構晶片,這些重大升級也會刺激消費者的換新需求。
而且伴隨消費電子產品升級換代的還有電池技術也在2025年迎來關鍵升級,消費電子產品將率先大規模應用碳矽負極、固態(半固態)等最新的電池技術,在產品體積不變甚至更小的前提下,提供更大電量、更快充電速度。
新硬體、新功能、新電池,2025年消費電子產品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有望出現銷量和單個產品帶電量同時增長的情況,二者的乘數效應將帶來鋰資源需求的額外增量。保守估計,2025年小型鋰電池出貨量增速將超過10%,樂觀預計將超過15%,貢獻15GWh-20GWh的增量。

誰在掌控鋰的脈搏?
中國,作為全球70%鋰電池的生產者,中國正在透過“資源+技術”的雙重戰略重構鋰供應鏈。
資源方面,透過海外權益產能+國內勘探突破,力爭在2030年將鋰資源自給率提升至60%。
技術創新方面,鹽湖提鋰技術創新提高資源收集效率,雲母提鋰技術創新降低成本,鋰輝石直接生產氫氧化鋰,氯化鋰直接製備金屬鋰等新技術佔領高品質鋰鹽製備技術高地,鋰資源回收利用方面,在回收效率,自動化回收等領域持續創新,掌控回收前沿技術。中國企業要用技術優勢對沖資源掌控者的資源優勢。
歐洲正在面臨規則制定者的困境。歐盟在碳排放相關規則的制定上一直佔據優勢,這是其掌控新能源話語權的王牌,但現實卻陷入兩難:若堅持嚴格標準,可能迫使車企大規模採購中國電池,加速產業空心化;若放寬要求,則可能喪失氣候領導力,動搖歐洲的新能源話語權。
美國在兩黨政策的反覆中,其新能源車和電池市場的表現落後於中歐。2024年美國新能源車銷量超過150萬輛,同比增長8%,和2023年同比增速近50%相比大幅降低,即便有《通脹削減法案》(IRA)的大額補貼,也無法扭轉新能源車增速放緩的趨勢。美國本土的電池產能建設也因需求放緩而頻頻亮起紅燈,LG的密歇根和亞利桑那工廠均在2024年宣佈暫停,SK On的肯塔基工廠的二期專案也宣佈推遲。
但美國企業在鋰資源博弈上的籌碼其實一點也不少,特斯拉依然是全球最領先的新能源車企之一,雖然2024年第一次全年銷量同比下跌,但其Model Y依然暢銷,而且2025年將推出更適合家庭使用的六座版Model Y和更便宜的入門車型,這些都有望帶來更大銷量。
美國企業在鋰資源上籌碼更多,目前以權益量計算,美國的雅寶ALB和Livent兩家公司掌握了全球超30%的鋰資源,特別是雅寶,同時在澳大利亞格林布什、皮爾巴拉和智利阿塔卡瑪全球三大鋰資源明星產區握有重要礦區權益。
所以在鋰資源博弈上,中國這個主要使用者博弈的對手除了澳大利亞和智利等鋰資源出產國,還有藏在背後掌握最多鋰資源權益的美國公司。
鋰資源的再平衡之戰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字計算,而是一場關於能源主權的深層變革。中國透過“資源+技術”雙輪驅動構建自主供應鏈,歐洲在環保理想與產業現實間艱難權衡,美澳以資源為籌碼爭奪定價權,綠色轉型從來不是浪漫的烏托邦,而是一場需要精密計算的牌局。
中國現在是牌桌上籌碼最多、牌面最大的玩家,但每個玩家手裡的底牌都不小,還沒到掀開底牌的勝負時刻,但2025年這場牌局即將過半,局勢將逐漸明朗。
(作者為《財經》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韓舒淋)

責編 | 張生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