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輿論反噬,大律所也“塌房”?

來源丨Law.com International
編譯丨智合研究院
編者按:
本文編譯自ALM文章“How Long Is Big Law's Memory?”,作者David Gialanella。在特朗普掀起對美國律所的“戰爭”後,多家律所選擇妥協並與特朗普政府達成交易。為此,美國法律行業出現了對這些大律所的批評/攻擊/抵制聲浪,也有人開始思考這輪反衝對大律所的影響會是長期還是短期——比如本文。
與總統特朗普達成交易的律所或許有理由相信,相對於其律所悠長的歷史而言,此次交易(或者說妥協)帶來的負面影響註定只會是短期。
問題在於,對大律所的記憶究竟能維持多久?
聲譽危機
對律所而言,傳統的意義非凡。在許多如今身家數十億美元的大律所對外信箋上,已故創始人的姓氏仍赫然在目。
儘管法律行業對外界變化的遲鈍反應和低下適應力經常受人詬病,但在如今這個時代環境下,即便是思維/身段最靈活的那些律所,往往也難以快速適應——就像白宮的最新指令一樣,對大律所們進行了點名批評,從無償法律服務到招聘實踐,方方面面都備受拷問。
想想吧:所謂的《科文頓備忘錄》才釋出不到六週,而針對寶維斯的行政命令,其釋出時間也僅僅是三週前。
這種速度下,那些嘗試和特朗普達成協議,以解決或組織針對性行政命令的大律所們(從之前的寶維斯,到最近的美邦)可能有理由相信,相對他們引以為豪的律所歷史,眼下的反衝註定只是短期現象。
但截至目前,反對聲浪絲毫未減,一些律師仍然無法接受律所管理層“對客戶和員工的信譽責任迫使他們儘快解決行政令問題”的說辭。
雖然大律所們承諾會繼續評估,但迎來的後果遠不止於罵聲和憤怒情緒:世達律師事務所的三名律師因此而離職,喬治敦大學法學院的能源法團隊也釋出公開信,表示將不會參加律所舉辦的招聘活動,理由則是律所們在特朗普政府的壓力面前過快滑跪。與特朗普達成協議的寶維斯同樣收到了來自各大法學院學生的公開信,批評其對行政令的處理方式——一些律所內的校友同樣參與了這場抗議,甚至地處曼哈頓中城的辦公室外也出現了舉著牌子的抗議者。
“人們很快就會淡忘”
這些身陷漩渦、公關風波頻發的律所可能幻想過,隨著上週其他頭條新聞的釋出,批評聲、喧囂聲會逐漸消退;或者在其他律所陸續和特朗普政府達成交易後,自己先手完成的交易會逐漸被淡忘。
即便像博欽、詹納&布洛克、威凱平和而德這樣選擇和特朗普對抗的律所,最終也會樂於將這些事情拋諸腦後?又或者說,大律所的普通律師們會在未來幾年裡一直對自己律所如何應對行政部門壓力這件事津津樂道。
或者換個角度問吧:對大律所的記憶,究竟能保留多久?
“一般來說,這不會持續太久。”一位行業顧問表示。“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下,大律所之間的競爭太過激烈……我認為人們可能不會將這段時間的感受記得太久。”
“而且,我們也並沒有看到合夥人集體離職。”該顧問補充道,“沒有人成群結隊地離開,這種反應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最終,我覺得(大律所對行政令的處理)不會對律所聲譽產生影響,因為和政府達成協議的律所都是精英律所,總會有合夥人為進這些律所而擠破頭。
類比裁員
考慮到過去幾周發生的諸多事情大多前所未見,因此也很難進行橫向比較或者以史為鑑。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事件對律所的聲譽損害影響一定程度上可以類比於裁員。
一位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以像Vault Law 100這樣基於律師同行評分、具有巨大的行業影響力的排名為例,諸如裁員等導致負面評價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律所在此類排行榜名次持續下滑;而諸如提高律師薪酬等引來正面評價的行為則可以提升律所的排名,儘管如此,如果只是個別的、孤立的行為,帶來的正面影響往往也只是短期的。
“如果一家聲譽卓著的律所做了一些律師不喜歡的事情,可能需要十年才能恢復口碑。”該觀察人士表示,“反過來,如果一家聲譽較差的律所做了一些好事,雖然短期內可以提升一些口碑,但得將這種良好勢頭持續下去,才能獲得長期認可。”
換言之,合夥人和客戶對醜聞的記憶時間可能很短,但“律師和法學生真的很關心和在意這些黑點”。
不過,另一位美國律所200強的首席合夥人表示,一旦招聘市場回暖,即便之前律所裁過員,也未必會有什麼遺留影響。“新冠疫情期間裁員的律所,後來在補充年輕人才方面並沒有碰上什麼困難。
“我本以為這種負面情緒會持續下去。”在提及律所裁員後引起的強烈反應時,該首席表示,“我感覺最晚到2020年底,人們就已經記不起這些情緒了。
即使某些律師嘗試透過談判來組織律所高管採取行動(裁員或向行政令妥協),值得思考的是,律所由此傳達的資訊是否會考慮到後續影響。比如威爾基和美邦的內部溝通訊息就提到,和政府合作是因為有人向管理層“建議”或“提議”。美邦的內部溝通案例中多次提到世達律師事務所,並指出:“我們認為,接受管理層的建議並簽訂我們自己的類似世達的協議,符合律所當前的最佳利益。”
未來會怎樣?
值得疑問的是,即便當前對大律所的批評聲平息後,如果像博欽這樣的帶頭反擊特朗普政府的律所在法庭上勝訴,是否又會導致寶維斯、世達、威爾基和美邦這些“妥協派”迎來“清算”,再次受到批評者的質疑?
如果確實只有同行競爭和合夥人內部分裂才能持續傷害一家強大的律師事務所,那麼當下的問題就不在於白宮行政令本身是否真的有害,而在於因危機引發的關注(特別是持續性的關注)是否會有損律所在人才和客戶那邊的形象。
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律所有望走上談判桌,由此產生的批評究竟會淡化還是加劇,仍有待觀察。
同理,現在判斷律所會因為短期危機的應對行動更被人記住,還是因為幾代人努力而形成的傳統、聲譽和品牌更被人記住,可能為時尚早。
不過按目前事態的發展速度,這個時機很快就會到來。
END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