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美國的戰略失誤

在美俄繞過歐洲和烏克蘭直接舉行談判之後,Trump與澤連斯基陷入隔空互懟的模式。
澤連斯基稱Trump“像洗錢一樣洗白俄羅斯”,還稱他“陷入來自俄羅斯的虛假資訊泡沫”中——這種講法對一國領導人來說是非常不客氣的,相當於指責其認知低能。
Trump也徹底撕下先前“中立斡旋者”的面具,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大段激烈抨擊澤連斯基的話:
譯文:
試想一下,一位小有成就的喜劇演員澤連斯基,竟然說服了美利堅合眾國花費3500億美元參與一場註定無法獲勝、根本不需要開始的戰爭,而且沒有美國和“Trump”的支援,他永遠無法解決這場戰爭。
美國花費的錢比歐洲多了2000億美元,且歐洲的錢是有保障的,美國則什麼都得不到。
為什麼昏昏欲睡的喬·拜登不要求(歐洲)平衡立場?這場戰爭對歐洲來說遠比對我們更重要,我們有一片遼闊美麗的海洋作為隔離。
澤連斯基稱我們給他的部分資金“失蹤了”,他拒絕舉行進行選舉,在烏克蘭民調中支援率極低,他唯一擅長的就是把拜登玩弄於股掌之間。
作為一個沒有經過選舉的XXX,澤連斯基最好趕快行動,否則烏克蘭國將不國。
與此同時,我們正在成功地與俄羅斯談判結束戰爭,所有人都承認,只有“Trump”才能做到這一點。
拜登從未嘗試過,歐洲未能帶來和平,而澤連斯基可能想繼續坐“奶牛列車”(筆者注:歐美語境下的一種貶義表述,指長期依賴他人援助,不勞而獲)。
我熱愛烏克蘭,但澤連斯基做得糟糕透了,他的國家已經支離破碎,數百萬無辜的生命喪失——這一切還在繼續……
至此,Trump的俄烏談判計劃已幾乎明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總體上支援有利於俄羅斯的和平方案,以俄方基本訴求(而非烏克蘭訴求)為草稿來進行下一階段談判,希望改善美俄關係;
2、拒絕美國為烏克蘭提供北約等級的高水平安全保障,也不會向烏克蘭派兵,但不反對歐洲國家向烏派駐維和部隊;
3、認為歐洲在俄烏戰爭中賺了美國的便宜,想借機刺激“砍軍費不砍福利”的歐洲國家加大國防開支,減輕美國在北約內部的防務負擔;
4、支援烏克蘭儘快舉行大選,與澤連斯基的私人矛盾接近於撕破臉。
美俄在沙特舉行會談。坊間傳聞俄方要價高得嚇人,比如要求烏克蘭退出烏東四州領土。兩國第一階段磋商並未達成實質性共識,唯一的共識是恢復各層級溝通渠道,繼續談下去。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握手。
美俄和談氛圍整體上比較輕鬆。
曾幾何時,透過設局烏克蘭引誘俄羅斯下場被戰略界視為拜登任內的“明星局”和“大手筆”。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隨著俄方調低戰爭目標(從全面進攻到區域性進攻和鞏固現有佔領區)、戰線日益陷入僵局,西方內部在援烏問題上的矛盾迅速爆發。
尤其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將援烏問題牽扯進了2024大選,使它成為一個政治問題,變得非黑即白。
向前追溯起來,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拜登處理烏克蘭危機時犯下了幾點很嚴重的戰略失誤,下面試著覆盤一下。
俄烏開戰之初的一則新聞。
1、
烏克蘭這個“局”美國已經準備了很久,其對烏政府的滲透工作持續了二十多年——從扶持代理人到直接派遣代理人。
像波羅申科政府(澤連斯基前任)的財政部長雅雷斯科,他根本就是個美籍人士,接受任命前幾個小時才取得烏克蘭公民身份。
再比如美國一手扶植上臺的喬治亞前總統薩卡什維利,他在國內混不下去後逃亡到烏克蘭,竟然於2015年撈到了敖德薩州州長職位(後表示放棄喬治亞公民權),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簡而言之,烏克蘭是擺在華府和克里姆林宮桌面上的一張明牌,無非是何時打、如何打的問題。
2、
拜登挑起烏克蘭危機是有預謀的(《一種預測戰爭的方法》)。
Trump第一任期裡,西方在烏克蘭“入約”問題上一直態度曖昧,不置可否,可隨著2021年拜登上臺,基輔看到了希望。
2021年下半年,特別是阿富汗撤軍搞得拜登政府灰頭土臉之後,美國加強了同烏克蘭之間的關係,雙方於2021 年11 月簽署戰略伙伴關係協議,明確表示“支援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權利”。
在許以基輔空頭支票、鼓勵其對抗俄羅斯的同時,拜登又突然後撤了立場。
面對普京大兵壓境頻繁軍演的緊張形勢,2022年1月,拜登說出“輕微侵略”的滑稽言論,暗示“小侵略會有小制裁”,並高調宣佈美軍不會進入烏克蘭。
這些表態無疑是在刺激普京蠢蠢欲動的帝國雄心。
澤連斯基與布林肯,2021年5月
澤連斯基與拜登會晤,2021年9月
3、
那拜登的心思究竟是什麼呢?
作為一名親歷過冷戰的老牌政客,他最熟悉的劇本當然是“阿富汗模式”——1979至1989年間,美國利用阿富汗作為泥潭戰場極大消耗了蘇聯的資源,同時鞏固延伸了對蘇統一戰線。
2022年2月14日,也就是戰爭爆發前十天,美國決定將駐烏克蘭大使館從基輔遷至靠近波蘭邊境的利沃夫,然後命令使館所有人員撤離。
戰爭爆發之初,美歐的“應急計劃”是讓澤連斯基逃離基輔,前往利沃夫或鄰國波蘭組建流亡政府;布林肯甚至聲稱,若澤連斯基身亡,也有相應(應對)計劃。
按照華盛頓的預案,北約將支援烏克蘭以烏西地區為基地與俄羅斯打一場漫長的游擊戰,用澤連斯基政府的名義組織烏克蘭人不斷消耗俄軍。
這種模式低烈度、持久時間長、對己方消耗少,可以“以空間換取時間”,是真正的小火慢燉。
4、
可計劃不如變化快,戰局的發很快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料。
先前被普遍看輕的澤連斯基堅定留守在基輔,拒絕逃跑,透過每日打卡直播的方式鼓舞士氣。
籍籍無名的扎盧日內總司令以3個旅頂住俄軍11個旅的進攻,採用小股部隊分散襲擊的方式重創了基輔城外俄軍的“一字長蛇陣”。
受此鼓勵,西方政客開始瘋狂打卡基輔,爭相與澤連斯基合影,西方媒體則對俄烏戰事做“一邊倒”的報道——他們瘋狂唱衰俄羅斯,鼓吹烏軍“強大到不可思議”。
漸漸地,一種“再堅持一下就可以徹底擊敗俄羅斯”的預期反映到了歐美民眾的主觀意願中。
如何徹底擊敗俄羅斯呢?最重要的指標當然是收復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全部被佔領土。
就這樣,戰局完全偏離了拜登一開始“泥潭式游擊戰”的規劃,俄烏兩軍開始坦克對坦克,火炮對火炮,導彈對導彈。
雙方展開了以陣地戰為基礎的城鎮攻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赫穆特戰役。
此時許多西方觀察家已經意識到不應該支援烏克蘭跟俄羅斯打陣地戰,而應專注於游擊戰,然而“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政治正確情緒早被調動起來了,歐美和澤連斯基均騎虎難下。
巴赫穆特戰役共打了224天,西方媒體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凡爾登絞肉機”,普里戈任和瓦格納僱傭軍憑藉該戰一舉成名。
簡單做下總結。
經常有人拿蘇聯1979年至1989年在阿富汗的處境來跟當下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處境相比較,可如果仔細剖析,我們能夠發現其中最根本的不同——俄烏戰爭戰線固定,以拼陣地戰人員物資消耗為主
很奇怪,在這場以弱敵強的戰爭中,承受更大戰場壓力的不是俄羅斯,而是烏克蘭。
俄羅斯2022年9至11月曾連續丟掉佔領區領土,2024年8月還丟掉了本土庫爾斯克州一小塊領土,但這些並未影響俄方的戰略決策,反倒是每當烏軍反攻失利或丟掉領土時,澤連斯基身上的壓力陡增。
這種畸形輿論環境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政客和媒體2022年無限制吹捧烏克蘭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陣地戰帶來的裝備彈藥消耗遠遠高於游擊戰。
我們都知道,西方援烏是要編列預算並提交國會審批的,每年大概1000億至1500億美元,其中軍事援助佔一半左右,其餘為財政援助。
假如用這些錢去購買“高大上”的F-16、M1A1坦克、豹二坦克、布萊德利步兵戰車等主戰裝備,很容易就花光了,但如果去買普通槍支彈藥、自殺式無人機和單兵導彈,可以配許多,用之不竭。
在陣地戰階段,兩軍比拼工事、火力和戰鬥人員數量,烏克蘭的“全域遊擊”失去了戰略縱深,被迫轉入與俄軍炮火優勢和航空炸彈的正面對抗。
換句話說,陣地戰其實不適合做“帝國墳場”,它弱化了西方的資訊優勢,更有利於傻大黑粗的俄式風格,而且加速了西方社會對於援烏的疲憊感——花費大量援助卻沒有見到成效。
某種意義上講,是拜登政府2022年拔高的政治目標害了烏克蘭,也部分損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
拜登複製了阿富汗模式的“形”,卻沒能複製其“神”,最終使烏克蘭危機淪為一棟地緣政治爛尾樓。
歡迎關注“江寧知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