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美國新總統就要正式履職了,主要大國暗流湧動。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近日重複了普京的條件,即烏克蘭“撤出烏東四州+放棄加入北約”,如此高要價讓人們為即將到來的停火談判感到憂心忡忡。
日本首相石破茂破天荒表示“訪問中國是極為重要的事”,他究竟是先訪美還是先訪華一時引發熱議。
中國近期也有許多耐人尋味的舉動,比如海內外媒體熱議的《人民日報》發起“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徵集活動,旨在“記錄中美交流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中美友好合作美麗畫卷”……
實際上,每屆美國政府都是第一年給未來四年的外交政策定基調,除非發生類似“911”那種重大變故,否則不太可能中途改弦易轍,所以2025年的國際政治要比2026、2027和2028更重要。

“鼓嶺”是頗具政治意義的一個符號。
Trump及其團隊所策劃的俄烏停火計劃,有人稱之為“雙向極限施壓策略”。
對於俄羅斯,如果普京不接受美方停火條件,就將面臨更高強度的戰爭與制裁壓力——當然部分俄羅斯分析人士壓根就不相信Trump政府會用高於拜登政府的力度去援助烏克蘭。
對於中國,Trump很可能把“俄烏停火問題”跟“中美經貿問題”給捆綁,以關稅、貿易最惠國待遇等議題向中方作價,要求中方把俄羅斯帶上談判桌(否則就大幅提高關稅、取消貿易最惠國待遇)。
從這個角度講,Trump之前那些“中國可以幫忙實現俄烏停火”的言論更像是一種變相施壓,逼迫中方迅速做出戰略選擇。
按照美方預計,“雙向極限施壓”之下中俄或陷入一種選擇困境,即在博弈情境下,兩國各自的最佳選擇並非雙方共同利益的最佳選擇,如此一來便能夠充分利用《中國與俄羅斯的分歧》。

最近幾天關於俄羅斯“神秘高階官員”到華盛頓進行會談的訊息傳得沸沸揚揚。俄羅斯作為傳統大國希望單獨跟美歐談判,不願意其他方面過多參與,可無奈兜裡籌碼不多。美國和歐洲則希望儘可能拉著對俄國有影響力的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參與其中,以雙邊經貿關係為籌碼,共同施壓克里姆林宮。
眾所周知,Trump具有“結果導向思維”,處理問題時喜歡快刀斬亂麻,沒有傳統政客那種黏黏糊糊的風格。
特別是他上任前就已公開宣稱要把解決俄烏衝突作為首要外交任務,還刻意將中國拉入局,這無疑是在敦促各方必須在短期內決定戰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