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鐵路上的春運歸途

K105/106次是京九線上的第一趟列車,28年來串起了河北、山東、安徽、江西幾個勞務輸出大省,運送的多為打工者、探親人員、返鄉學生,還有逆行的父母和孩子。
影片新京報記者 吳瑜
新京報記者 黃依琳
編輯 丨陳曉舒
校對陳荻雁
本文6230字  影片12分鐘

新京報記者1月17日乘坐京九線列車從北京前往深圳,抵達的次日再乘坐K106 次列車返程。在列車上,有返鄉的農民工、回家的學生、逆行的父母和孩子。新京報《剝洋蔥》出品

2025年1月19日,農曆臘月二十。上午11點10分,從深圳東開往北京西站的 K106 次列車開動。
半個小時前,檢票口一放開,戰鬥的號角就打響了。衝在前面的大多是無座的,其中勝利者一個小時前就站在了隊伍最前頭。那些行李多的也在想辦法,一位挑了兩擔子蛇皮袋的老大爺,和他拖著三個行李箱的老伴,在開檢前五分鐘向工作人員申請挪到了一旁的特殊通道。
眼下是一年中最忙的春運期間,車到東莞東時,有182位無座旅客。餐車廚房裡同時開著三個灶一塊炒,運上車的蔬菜有一百多斤,塞滿了三個冰箱,是平日菜量的三倍。有資料顯示,自1月14日至2月22日,為期40天的春運,全國鐵路傳送旅客預計突破5.1億人次。
K105/106次是京九線上的第一趟列車,28年來串起了河北、山東、安徽、江西幾個勞務輸出大省,運送的多為打工者、探親人員、返鄉學生,還有逆行的父母和孩子。在這樣的京九線慢車上,最直白、最野生的春運場面正在發生。
一位70多歲的老人,為了回老家給父母添墳,扛了30多個小時的硬板兒(硬座);一個爺爺領著孫子去看望姥姥姥爺;一個常在外過年的老“浪子”要去看90多歲的姑媽……
新年也意味著新的開始。一個帶貨主播回家前燙了新發型,希望從頭再來;一個小演員剛剛結束在北京的生活,期待著來年去橫店碰碰運氣;一個90後打工人打算來年結束漂泊,回鄉創業……
春運,乘客們在排隊等候進站。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返鄉的農民工
從北京豐臺站15號進站口,到列車6號車廂,有大概三百米距離。1月17日凌晨3點,李春來在這段路上跑了兩趟。
更確切地說,是挪了兩趟,他的行李實在太多了。兩個用鞋帶繫緊的鼓囊囊蛇皮袋,用三四個黑色垃圾袋張開拼成的超大包裹,外加一個手提袋。更要命的是,近百斤的重量壓垮了鋁製小推車,在半路上掉了兩個車軲轆。
這些行李包括,被褥、鞋子、鍋碗瓢盆、衣服、工具,都是一點點賺來的,李春來捨不得扔,裡頭也有部分是兒子的。兒子40多歲,去年在北京開塔吊,年末去西藏乾電工了,訊息是工友傳遞的,說賺錢多。
李春來擺在過道的行李。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李春來65歲了,戴著一頂起毛的舊帽子,夾克衫袖口、領口蒙上一層油。過去的一年,他在北京打了好幾份工,當保安和搞綠化都是一天120元,有的地方管吃住,一天就能少花20元,不抽菸不喝酒,能剩下3000元。
雖然日子辛苦,但雨雪天沒法室外工作時,他會買個雞腿,整點花生米,“欸,這就是最享受的”,說“欸”的時候,他故意拉得老長,還舔了舔嘴唇。
現在列車正在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往山東菏澤的家裡趕,李春來吹起了小曲,看向窗外幻想自己在旅遊,當視線掃過平坦的麥田時,李春來知道,家快要到了。
馬上,他就能見到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了。他感激母親身體健康,給他在外打工創造了條件。今年過年他還有一個任務,向返鄉的工友們打聽打聽,年後上哪合適。要求很簡單,老闆能按時發工資。
李春來是京九鐵路的慢車上的典型農民工。這條線連線北京、深圳,再經過菏澤、亳州、阜陽、南昌等勞務輸出大市,在列車員的內部軟體上,以上幾個站點被標記為“大客流”。
識別農民工的方法也很簡單,透過行李。以蛇皮袋、尼龍袋、床單為主,主打一個經濟實惠。塑膠桶也挺流行的,它們原先裝的東西五花八門,油漆、堵漏液、塗料等,但現在它們都有相同的用途——既裝雜物,又當凳子。坐在過道里的一位農民工展示,他屁股底下的塑膠桶裡有工服、瓜子、電池、牙刷、繩子、鉗子、螺絲刀……
“多功能塑膠桶”。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一些農民工在大城市打零工,沒有固定場所。一旦放假,工地上臨時搭建的板房就拆了,行李得隨身帶著,回家也好,去其他地方也好,都方便。
有列車員說,前些年鐵路有規定不讓帶管制刀具,但這是“農民工吃飯的傢伙事兒,哪兒能不讓帶”,所以在攜帶品這方面,又放寬了不少。
選擇慢車而不是高鐵還有一個原因,實惠。以深圳到阜陽為例,慢車硬座180.5元,硬臥310.5元(上鋪),高鐵837元。有人調侃說硬座是“扛硬板兒”,也有人沒買到坐票,站著也要回家,站票和坐票價格一樣,但和臥鋪比有的相差一倍。
沒有什麼是不值得節省的,時間不值錢,力氣也不值錢,省下的錢,花去整段乘車時間也不一定賺到。
這是大多數人的觀點。比如深夜坐在車廂連線處喝酒的王小亮,平日裡他一頓飯只花3至5元,剩下的錢孝敬父母,寄給一雙兒女,還要添置傢俱。
去年王小亮最高興的事是在河南老家買新房了。“44歲才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套房”,王小亮說,他花了打工20多年的積蓄才換來一套縣城30多萬的房子,可是買完就沒錢裝修了。半年多來,他把工資分成好多份,一點一點給妻子寄過去,先是一把椅子的錢,然後是一張沙發、兩張床……漸漸地拼成了一個家。
想到要在新房過年,王小亮歸心似箭。從買上票的那一天起,他就覺得歸家的日子怎麼過得那麼慢,“一年都過完了,怎麼就差這13天。”登上車後他更覺難熬,索性和其他工友一起喝酒,喝醉了時間過得快一點,眨眼就到家了。
王小亮的新房。受訪者供圖

逆行團圓
午飯時間到了,75歲的山東聊城人徐芳全正在吃泡麵。熱氣撲上了他的眼鏡片,鄰座的小孩笑他,他也回了一個咧嘴笑,露出滿口銀牙。
牙是三四年前補的,50塊錢一顆,花了1000塊。錢是兒子出的,車票也是。他的兒子在深圳打拼十多年,保安、物業、司機都幹過,攢下的錢買了房,已定居深圳了。日子升級,車票也升級了,從坐票到臥鋪票,徐芳全可以在列車上躺平了。
自從老伴去世後,家裡就剩徐芳全一人了,逆行和孩子團聚,他堅持了十多年。為了去看兒子,徐芳全準備充分。前兩天,他去買了幾桶香油,是當地特產老字號的,在深圳的兒子總惦記著。出發前,他換上了菱格背心加燈芯絨夾克,那是他最體面的衣服。然後再從家門口走2.5公里的鄉村野路到村道上攔公交,一路坐到火車站。
在深圳過年,徐芳全一般要待上十天半個月的,他哪兒也不想去,在家陪兒孫就知足了。他也不是沒想過待在孩子身邊,但兒子也有一大家子要養活。另一個原因是,他也捨不得家,家裡有能聊到一起的鄉親,有大院子,還有那十來畝玉米地。賣玉米加上養老金,一個月能得八九百。徐芳全的觀念是,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決不麻煩孩子。
徐芳全正在吃泡麵。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徐芳全從沒打過工。上世紀90年代,村子興起打工熱,孩子才幾歲大,他捨不得出去。說到這裡,他想到自己的父親,1956年父親被分配到哈爾濱農學院上班,一直幹到退休。父子倆就那麼一直分隔兩地,60多年前的春節,他也曾“逆行”,獨自坐著火車北上去找父親,東北的冷,一路的艱辛他至今難忘。
如今的京九鐵路上,也有許多“逆行”孩子,比如正在看數學課本的15歲高一男孩張帥,幾分鐘前他剛從衡水上車,目的地是終點站北京。
父親是安徽人,母親是河北人,夫妻倆在北京打工多年。母親去北京早些,大約20多年前就跟著張帥的姥姥姥爺去了。剛開始是在街上賣花,現在升級成婚慶花卉。
離家久了,張帥覺得團聚好像更珍貴了。想家也變得具像化起來,比如一長串的選單,想吃媽媽做的紅燒肉,爸爸燒的土豆絲,奶奶蒸的大包子,還有弟弟存的糖。張帥有一個八歲的弟弟,每次在他回學校的那天起,弟弟就會存下五顏六色的糖,自己只吃一點,留下好多給哥哥。
四年來,在張帥的心裡,父母的分量逐漸加重。他比從前更能察覺他們的艱辛。父親給人做司機,早上6點起,晚12點才到家。母親的手上總是有傷,有的是鮮花刺傷的,也有的是假花邊緣的鐵絲劃拉的。
今年過年,張帥給自己安排了兩個任務:多陪陪父母,和把成績搞上去。
張帥在車上學習。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不回家的人
夜深了,在燈火通明的硬座車廂,多數人抵不住睏意。有人把臉埋在窗簾裡;有人運氣好霸佔著三排座椅,橫躺著;有人手撐著二郎腿;也有人趴在同伴的腿上。
打工人黃繼林沒有睡,他緊挨著車廂頭的充電插座,坐著等手機充滿電,等得不耐煩了,他就站起來去過道抽會煙。這一路對他來說有點難熬,從始發站巴彥淖爾到倒數第二站東莞東,他要扛24個小時的“硬板兒”。
問起去東莞幹什麼,起初他說是去過年的。後來他又改口說是去工作的。在東莞,工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在廠裡的活,今年過年就這麼定了。冬季是農閒時期,大城市的勞務市場正人員緊張,趁著春假去打工能賺比平時多三倍的錢。
掰著手指算,過去的一年,黃繼林“去的地方寬了”,有6個,在南寧砍甘蔗,在內蒙古摘辣椒,在浙江打磨拋光,還有貴州、安徽、重慶,都幹了些什麼他不願細說。最後一個打工地是這趟列車的起始站巴彥淖爾,叫什麼名字他想了半天也沒回憶起來。
黃繼林今年52歲,帶毛領的皮夾克緊緊地包裹上半身,架在鼻樑上的眼鏡似乎用了很久,鏡片上一片朦朧。
去年沒怎麼賺到錢,他不覺得糟心,自稱心態好的訣竅是“懶漢掙錢全靠來年。”相比較真金白銀,黃繼林覺得朋友多才是財富,因為他從不扯皮,以真心換真心。所以“有的朋友蠻喜歡我,走到哪兒都想帶著我走”。
三個不回家的兄弟,從左到右,黃繼林、張霖、李兆奇。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這回也不例外,帶著他走的朋友是李兆奇和張霖,他們認識11年了,平時互相幫襯,哪有好活都邀著一塊。眼下這趟活是張霖找來的。前幾天,一個在廣東開勞務公司的朋友告訴他,過年很多工廠都缺人,他就吆喝上黃繼林一起去看看。
李兆奇說,張霖是他們中的“老大”,幹活的這一年,其他兩個哥們都說是“打工”,但在張霖的描述下,變成了陪他倆玩一玩,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大西北和大西南來回跑動,現在又去華南。至於賺錢,他說得輕飄飄的,“錢夠用就行,不在乎多少。”
張霖也是他們中唯一帶著媳婦的,“他對老婆很好的”,黃繼林豎著拇指誇“老大”,“是個男人。”但黃繼林自己的媳婦“不在人間”了。十年前,一場車禍後,媳婦去世了。他說兩人感情特別好,從沒吵過架,媳婦下葬那會,他三天三夜沒吃東西,喝酒麻痺自己。他的父母也“沒了”,“家裡太孤單了”,黃繼林說。但換個角度想,沒牽掛也意味著沒負擔,錢能存就存,能花就花,一個月抽菸花四五百也沒人數落了。
李兆奇的情況和他差不多,家裡就他一個人,閒不住。媳婦和他離婚了,現在有了新的家庭,對此他也不願再提,“又是傷心事。”
雖然今年過年不回家,但他們仨湊在一起,也是一個“家”。“朋友和朋友一起過春節,比在家裡開心”,至於過年那天在幹什麼,雖然他們還想象不出來,但“肯定不是愁眉苦臉的樣子”,張霖說。

在車廂連線處睡覺的農民工。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母親的新年
雖然買了臥鋪,但章玲怡沒怎麼睡。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八歲,在車廂裡上躥下跳,一會頭磕著了,一會爭奪手機。章玲怡一邊照看兩個“煩人又調皮”的孩子,一邊和對面鋪的另一位母親交流育兒和婚後生活。
這會她正帶著孩子們從山東聊城出發,回江西老家過年。在聊城,她和丈夫開了八年的眼鏡店。快過年了,生意冷清下來,她帶著孩子先一步回家,丈夫隨後再回。
章玲怡30歲了,模樣和打扮還像個孩子,皮膚白白的,學生頭,笑的時候露出兩個小梨渦,白色的毛衣上繡著一隻小狗,釦子是七彩的。她18歲結婚,21歲就生下第一個孩子。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煩惱也越長越大。丈夫在外應酬多,她既要看店又要接送孩子、輔導作業、做家務,事情多得數不完。
但是再怎麼累,章玲怡也不願把孩子扔在老家,留守兒童的心酸她太清楚了。小時候她和爺爺生活了13年,過年也沒能和在山東打工的父母團聚,她不理解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紮了新頭花,穿了新衣服,而她只有爛棉襖穿。在心裡,她怨過父母。

章玲怡和孩子們。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章玲怡還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姐姐。18歲起,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弟弟的生活費加輔導班費、學費也落在她身上。如今弟弟上大學了,她一個月要給三四千。為此,她不得不拼命賺錢,在很多個深夜躲著丈夫孩子流淚。
一想到回家,章玲怡就什麼煩惱都忘了。過年和母親、婆婆在一起,她可以少做好多家務,忘掉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重新變回一個女孩。和朋友逛街拍照,和丈夫像談戀愛那會一樣,過二人世界。
張巧麗和她正好相反,在外創業的時候,她是獨立的事業女性。只有回到家,她才脫去社會身份,變回一個母親。
坐在車廂裡,張巧麗非常顯眼。黑色泡泡袖、飄逸的蕾絲領、大卷發用彩色髮帶綁在頭頂,是時下流行的韓國少女打扮。大概沒人想到,她是個40多歲的單親媽媽,有三個女兒。
說起三個“很漂亮的女兒”,張巧麗得意地數起來,大女兒已經在北京工作了,二女兒是舞蹈特長生,剛參加完藝考,三女兒是射擊運動員,去年在省裡拿到了冠軍,“我這輩子掙錢就是為了培養她們。”
張巧麗是四川人,曾在北京創業,三個孩子也是在那裡長大的。她說,那時候北京霧霾多,一次去南昌工作時,愛上了那邊的空氣,買了房子,把孩子接過去上學。後來她在北京創業失敗,又跟閨密跑到銀川準備重新開始,目前還在打基礎。
失敗了一次,又重新開始,張巧麗需要很大的勇氣。說到這裡,她第一次皺起眉頭,現出額頭上的重重皺紋,不過短暫一瞬過後就舒展開了。
前一天中午張巧麗從銀川出發,凌晨2點多在衡水轉車,才搭上這趟京九線去南昌,路上要花去一天半的時間。一路顛簸,就是為了陪女兒們過個團圓年。

“公主媽媽”張巧麗。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連線半個世紀的打工史
在這趟車上,你總能找到不止一次坐過京九鐵路的人。
劉麗已經忘了到底幾次了。她的家鄉阜陽是個勞務輸出大市,每年有大量勞動力前往珠三角、長三角務工。1992年的春天,鄧小平南巡之後,深圳一度人頭攢動,全國各地的人紛紛去那裡淘金。劉麗的父母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頭扎進了打工潮,成為深圳的建設者。
從此,劉麗的人生就和京九鐵路連在了一起。
高中時,她走這條路線,從阜陽到深圳探望父母。讀大專時,她又坐上它,從阜陽到北京,春運時再坐回老家。
現在,她已經30歲了,這條鐵路載著她去和丈夫重逢。去年,夫妻倆結束了在京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丈夫去深圳打工,她則搬到丈夫老家商丘看孩子。
“逆行”父親郭永傑也是阜陽人,上個世紀90年代末已經50歲的他南下到汕頭打工。那是一個冬天,正是農閒的時候,隔壁老鄉吆喝著要不一起去汕頭看看,他就跟著一起去了。他回憶,那時村裡70%的農民都去打工了。
在工地裡給人搬磚,從早上7點幹到晚上12點,一天才得十幾塊錢,但這些錢再少,也比種地強,這樣的日子郭永傑過了10年,差不多坐了20趟春運列車。剛開始還是燒煤的蒸汽火車,咔嚓咔嚓響得人睡不著覺。
郭永傑第一次坐火車,京九線剛開通沒幾年,這條路上的第一列車是1996 年 9 月 1 日由北京西站開往深圳站的 105 次,現在這趟車車次為 K105 次,“K”是快車的意思。
K105/106的列車長常紅軍記得,他剛參加工作的1998年,超員率能達到70%-80%,是現在的一倍多。這趟車途河北、山東、安徽、江西幾個勞務輸出大省,一到春運就人滿為患。
上個世紀90年代時,列車員會專門成立關門小分隊。每個門抽幾名骨幹從外關門,把吊在車上擠不進去的乘客往外拽。一些農民工十天半個月都上不去車,多留一天,車票就要多改簽一張。一次,有人拿著一沓改簽車票直直跪在常紅軍面前。
對於那時的乘客來說,只要擠得上去,什麼都能忍耐。常紅軍記得那時候,人只要坐上車了就得憋著不能喝水,就算能擠到廁所,不到一平方米的廁所也塞了十個人,沒有地方騰挪。臨到站半個小時,列車員就要準備穿過人群了,他們的辦法是踩著椅子邊、桌子、行李等一切能落腳的地方,一點點挪過去。

車剛啟動,常紅軍在佈置工作。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20多年來,常紅軍在列車上見證了打工者的變化。現在,南下的打工族大部分集中在二三十歲左右,不少人拎著電腦包,穿西裝。那些五十歲往上的農民工也沒從前那麼苦了,願意買臥鋪的,拖行李箱的變多了。從前只要能上車就行了,沒人關心吃什麼喝什麼,現在人們越來越講究了,帶上車的飯菜和零食都屬於“享受型”的,比如雞腿、鴨脖、火腿腸。
這條路上的風景也變了。常紅軍記得從前都是土房子,但現在有了高樓大廈,農民的房子也更講究審美了,西式的羅馬柱、徽派的青瓦,各式各樣的。
隨著高鐵、動車、民航的發展和私家車的普及,回家的人流越來越分散了,這趟車變得沒那麼擠了。K105次前面的K字頭也不再意味著快車了,但它仍有存在的意義。春運時,除了更加接地氣的熱鬧,也有一種沉靜在車廂裡流淌,在歸途中人們放下對物質的追逐,心中只有最初的牽絆。
夜裡12點,在K105次五號硬座車廂,一位70多歲的老人趴在桌子上睡著了。18歲時的一次事故讓他落下殘疾,如今他已定居深圳,兒孫滿堂,生活幸福。和大多數老人不同,他不愛回憶過去,但他還仍惦記著一件事。1月20日這天,他坐了30個小時的硬板兒,回到已成過去式的故鄉,準備在新年裡給去世十多年的父母添墳。
(文中李春來、張帥、黃繼林、李兆奇、張霖、張巧麗、劉麗為化名)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你對此事怎麼看?
後臺回覆關鍵詞“洋蔥君” ,加入讀者群
推薦閱讀

茨姆,溫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隨州殯改爭議

有你“在看”,我們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