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蘇米
最近,中國臺灣藝人王大陸被曝教唆毆打網約車司機,涉嫌故意傷害被移送檢方。而其實施犯罪的導火索,居然是“不會開特斯拉車門”。
據媒體報道,起因是,去年四月王大陸透過平臺叫到一輛特斯拉,因質疑司機繞路,和對方發生口角,下車後欲重新開車門取鑰匙,因不會開車門用力捶打車窗,並引發了後續的施暴行為。

不過,在這一事件中,一個被廣泛地注意並討論的問題是,汽車開門方式的設計。
某社交平臺上關於“車門怎麼開”的討論,截止寫稿已有34萬餘條筆記,眾多網友表示,自己其實也不會開新能源汽車的車門,而且即便知道怎麼上車,也有可能不會下。有人打上網約車第一件事,是先求助:“一上車就尷尬了,此時手裡捏一把汗,線上等,這個車門到底怎麼開?”

〓 @桔子
區別於樣式統一的傳統計程車,網約車的車型不受限制,人們總會遇到從未見過的車型。在網約車已普及、新能源車層出不窮的時代,很多人正在經歷非傳統開車門設計所帶來的麻煩。
恰逢全國兩會期間,圍繞網友熱議的“新能源汽車車門不好開”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給出了回應:“這樣的車門它能夠有更好的風阻,並且整個車的造型會更有科技感。”

〓 何小鵬回應新能源汽車車門不好開
科技的發展必然推動著設計的革新,但眼下,消費者對於種種新奇的車門設計顯然還沒有接受並習慣,如果不能讓使用者一看便知如何使用,是否算好的設計,仍然要打一個問號。

車門把手的“密室逃脫”美學
過去,只需輕輕一拉,車門即開,如今要經歷“找暗門、摸機關、等電動、防夾手”一系列的“闖關流程”。
有過這樣經歷的不在少數:
打車遇到沒見過的車門把手型別,人還在車外短暫思考怎麼開,師傅已經在車內狂吼:“把手伸進去!伸進去按!用力按!再拉!”

〓 還以為車把手斷了,是我淺薄了/圖源:@為了阿B努力加薪
下車時,對照著車內“開門按這裡”的標語,按下“開門鍵”,車窗卻緩緩落下,無語的師傅從前排探過半個身子,“按這裡啊!按這裡!”焦急得彷彿駕校教練再就業。
許多人的社交尷尬,已經不是把罵領導的話發在了公司群裡,而是打車時發現上下車門都打不開,那種被困在“高科技牢籠”的無措感,時常讓人覺得自己是個“車門盲”。

但不會開車門不是使用者的錯,海量五花八門的新設計,逐漸為這道“門”增設了門檻。
在“汽車之家”官網的車型庫裡篩選,1691個車系的14341款車型中,有253個車系共計1578款車型配備了隱藏電動門把手,這其中,有198個車系的1174款車型為新能源汽車。

〓 截圖自汽車之家官網
不誇張地說,一百款新能源汽車,就有一百種開門方式。從傳統把手,到半隱藏式,再到外伸隱藏式、內縮隱藏式、手動按壓隱藏式,甚至還有全隱藏無門把手式……車企設計師們似乎力求在車門把手上“卷”出新高度。
按鈕把手式:傳統把手的微調版,直接拉是拉不動的,要按把手內側按鈕開門;

感應式隱藏門把手:透過手勢感應開關門;

〓 @舒的車
手動按壓隱藏式:大拇指按住一端,另一端翹起拉開;

電子解鎖隱藏式:車鑰匙解鎖後,一端翹起拉開;

翻蓋式:按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翹起拉開;

彈出式:按下門把手上的按鈕,門把手彈出後拉開;

內扣式:門把手往內縮開門;

〓 @數字尾巴汽車部
車窗上的門把手:門把手較小,藏在車窗位置,拉動方式同手動半隱藏式門把手;

全隱藏式按鈕開關:車門上沒有門把手,按下車窗位置隱蔽按鈕開門……

〓 @Lisa
進門不容易,從車內往外開,又是新的盲區。
有按鍵式的,算是傳統機械式之外最常見的一種;

〓 @三弟智駕
有門把手設計在圓軸上,向後轉的;

打車時發現師傅貼了很多提示語教乘客如何開車門/圖源:@六六和他爸
有要將手指伸進去,向上抬起的;

〓 @三弟智駕
有要整隻手伸入,往身體一側拉完成解鎖,再往外推的;

〓 @開心快樂每一天
還有的按鍵式,按下去開啟的是窗還是門,或者僅僅是個裝飾,難以分辨,也不敢瞎按……

〓 @餘燼
種類繁多的門把手讓人犯了難。開個車門而已,都快趕上密室逃脫,有人直呼,以後別管啥花樣,乾脆直接統一語音控制:師傅,開車門!

反習慣的設計
一個小小的開門設計能引發廣泛討論,究其根本,是因為它在功能性之外,還連線著安全性。
不論上車還是下車,傳統的車門把手“一拉即開”,人們用同一套認知標準和反覆的肌肉訓練形成了習慣。

〓 傳統機械式門把手 / 南風窗記者 張羽 攝
習慣給人安全感。當車門把手變得不再確定,陌生乘客難以在瞬間知曉如何開啟車門,迫使開車門從本能變成需要學習的“技能”,原本地基牢固的安全感必然經受挑戰。
而這些反習慣設計帶來的問題,也早已顯現。

〓 @清水lqq
汽車車門把手是使用者上下車最先接觸的部分,也是車門鎖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打不開的車門,有時不光是防住了歹人,也會防住自己人。
北方冬季低溫環境下,車門把手因結冰無法彈出的問題頻發,東北老鐵出門前總是要花樣百出地哄著車門把手。

有用衛生紙禁溼提前覆蓋在車門把手上的,有用衝牙器灌溫水的,還有用工具小心翼翼碎冰的……

〓 @R&E.
極端天氣下,焦頭爛額的車主趴在車門旁的低聲怒吼,無所適從,又顏面盡失,那場面看上去比紫薇勸馬兒聽話還要離譜。

〓 《還珠格格》劇照
車門把手的新設計沒有減少開門步驟,反而增加了許多複雜性,導致夾手事件層出不窮,一不小心就掀翻指甲蓋。

〓 @夏威夷果 never cry
這些花式車門把手除了對便捷性造成影響,更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新能源汽車車門把手高度依賴複雜的電子控制系統,在斷電或碰撞變形時,會出現車門無法開啟的情況,而新能源汽車的物理開門機關多設定得比較隱秘,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會導致車內人員無法第一時間逃生。
另一方面,車門把手更是救援的重要突破口,救援人員如果不熟悉車門把手的操作,其機械結構又較為複雜,將大幅增加施救難度。
2024年4月26日,一輛問界新M7 Plus在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因車禍發生時前機艙及乘員艙內電源線及訊號線被瞬間切斷,門把手控制器無法收到彈出訊號,導致救援人員無法開啟車門,只能破窗拉動車門內機械把手開門實施營救,耽誤了救援時間,最終車內3人遇難。

另外,有的車內開關不統一,乘客在行車過程中容易誤觸致車門開啟,十分危險。

〓 @吃草莓不扣草莓籽
《2024年新能源汽車使用者用車焦慮洞察報告》顯示,消費者對隱藏門式把手配置隱患的焦慮高居首位,其故障率高、事故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實實在在影響著用車體驗。

〓 《2024年新能源汽車使用者用車焦慮洞察報告》

“顛覆性創新”的新戰場
既然如此飽受爭議,為何還要不斷推陳出新?
新能源車企們在車門把手的設計上,可謂是下了血本。對於車企來說,複雜的車門把手也增加了維修成本。
隱藏式的車門把手不僅增加了零部件量,還提高了組建難度,相應的故障率也會更高,車企們不僅要為這些複雜的部件買單,還得為售後服務頭疼。
即便如此,在汽車“內飾大屏化,外觀同質化”的今天,相比於傳統車企比拼發動機引數,新能源汽車早已深諳使用者的科技感體驗,車門把手的設計也成了車企“顛覆性創新”的新戰場。

〓 隱藏式門把手提升汽車外觀科技感
機關設計、感測器設計、人機互動設計;你搞翻轉式,我就做隱藏式,你玩觸控感應,我上語音操控……
新能源車企企圖用科技感為使用者製造一個“啊哈”時刻(一個增長運營的通識概念,指的是一個產品讓使用者感受到它的最強價值感的那個時刻),力求讓消費者願意為開車門方式的“與眾不同”買單。
畢竟誰能拒絕一個科技感和儀式感滿滿,還能在親戚朋友面前秀上一把的開車門方式呢?
此外,車企對續航的追求,也近乎執念。這不僅源於車輛自身效能的最佳化需要,更是廣大消費者的訴求。
據《新能源汽車使用者用車焦慮洞察報告》,不論新能源或燃油車車主,乃至無車人群,人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第一考量因素,永遠是續航里程,甚至超過了對安全性的考量。

〓 《2024年新能源汽車使用者用車焦慮洞察報告》
研究表明,隱藏式車門把手結構相比傳統門把手,減少了3%的迎風面積,風阻係數降低,可有效節省能耗,讓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提升5-10公里。
隱藏式門把手最早見於2012年,在特斯拉初代Model S上應用,後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攀升。
據國家公安部最新統計,我國現有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是3140萬輛,而全國汽車保有量是3.53億,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在整個國內汽車市場佔比不到10%,常見於新能源汽車應用的隱藏式門把手的滲透率,實際並不夠普及。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南風窗解釋:“普及度不夠,就一定會造成一些問題。新事物都有適應期,由於習慣問題造成的影響是階段性存在的,它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當過了適應期,普及度變高,人們就會習以為常。”
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智慧化已經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汽車領域當然也不例外。除了在門把手上下功夫,有的車還添加了密碼鎖、刷卡、人臉識別開門等功能。隱藏式把手、甚至無門把手是未來的發展的必然趨勢。

〓 密碼解鎖
但跳出科技語境,迴歸到人的本身,再天花亂墜的設計最終還是為了服務於人。車門把手的本質,就是為了方便人的進出,當開車門需要先透過測試,這究竟是科技便利了人類,還是科技馴化了人類。
這一問題,車企也在不斷思考,持續改良。
如比亞迪海豹06車型就已迴歸全機械半隱藏式門把手,小米SU7選用了結合電動解鎖和傳統機械式的半隱藏式門把手,預計今年六七月份上市的小米首款SUV——小米YU7車型上,又改用了全隱藏式門把手。但目前曝光的申請專利顯示,小米YU7看似嵌入車身的門把手,可能只是給半隱藏式門把手加了個擋蓋,需掀開後伸手進去拉動車門,是半隱藏式門把手的升級版。

〓 小米YU7把手專利圖
何小鵬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也表示,正在做更好開的車門把手,不管在平常還是在冬天,或是在異常情況下都不能掉鏈子。
作為汽車產品的提供者,人們生命安全、便捷出行的保障方,汽車生產最終要落到實際,當科技創新的新鮮感退去,迴歸使用者,迴歸真實的需求,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找到最大化的平衡,才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文中配圖部分部分來源於網路
[4]汽車之家. (2024). 中國新能源車使用者需求與產品洞察
RECOMMENDED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