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 | 東風日產官方
作者 | 孫雅楠
編輯 | 蘇鵬
曾幾何時,厚重感幾乎是B級車的“必備屬性”。開一輛早期的帕薩特B5,你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車門,關門時“砰”的一聲低沉而紮實,方向盤回正帶著一絲遲滯,底盤厚重感十足,開起來穩如泰山。那時候,B級車的主流使用者是35歲以上的成熟群體,他們更關注穩重的質感,而不是車重帶來的燃油經濟問題。
在那個時代,B級車的厚重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感受,更是一種市場共識——一輛B級車就該穩重、大氣、有分量,甚至車門沉一點、方向盤重一點,都會被解讀為“高階”。
即使現在開啟社交媒體,也有不少“聽門識豪車”的影片。一次次關閉車門的聲音後跟著一個個豪華車企的名字,在使用者心中,厚重感無疑是品質的象徵。
時代變了,B級車也在“瘦身”。自從B級車普及了小排量渦輪增壓後,車不再那麼重了。加上新能源汽車的到來,無形中帶給傳統B級車帶來一場海嘯。“油電同價”到“電比油省”的局面下,B級車的排量從優勢逐漸淪為劣勢,車企不得不解決油耗問題,輕量化是最佳的解決方案。研究表明,車重每減輕10%,油耗可降低6%到8%。
同時為了節省成本、走向年輕化,B級車選擇削薄車身、縮減動力,這使得B級車的駕駛體驗越來越趨向輕快,甚至在某些時候,你會有一種開緊湊級轎車的錯覺。
這種“進步”讓不少使用者難以接受。“以前帕薩特關車門那種手感,現在怎麼感覺輕飄飄的?”“新一代雅閣開起來是輕快了,但總覺得車身發飄,跑高速不如老款穩。”還有人吐槽:“我的天籟變輕了,但隔音感覺也變差了,日產大沙發的味道是不是也變淡了?”
B級車的“厚重”曾是高階感的象徵,但在輕量化、節能減排的趨勢下,這種高階感不復存在。
商務人士對座駕的需求遠遠不只是代步這麼簡單,“見車如見人”,車更像是一張象徵身份的社交名片。相比A級車,B級車更加大氣穩重,又不像C級車那樣過於奢華,正好踩在商務需求的“黃金區間”。
同時B級車的品牌認知度高,例如帕薩特長期以來都是政府企業採購的熱門車型,還有專門的政採版。除此之外,B級車用料紮實,內飾富有質感,接待客戶體面方便,例如當年天籟等日產車一度將宣發點放在體驗感上,主動給自己貼上“日產大沙發”的標籤,也讓一眾日產車因此受益。
而某種程度來說,配備大排量發動機才是衡量B級車商務程度的核心指標。
對於商務人士來說,日常行程不僅限於市區通勤,涉及長途時車輛的動力表現就尤為關鍵。比如第三代阿特茲搭載了創馳藍天技術,提供2.0L和2.5L兩種排量選擇,這一代阿特茲被稱為“魂動之作”的代表。大排量發動機一直也被稱為駕駛樂趣的靈魂,翻到十年前的社媒評論,有人形容其為“如同茅臺般綿柔有力”。
不過,由於本世紀初石油危機、環保法規趨嚴、使用者對燃油經濟性的需求增加,車企開始推廣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能以更低的排量實現更高的動力輸出,大排量發動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以曾經的“彎道王”馬自達6為例,本世紀初還在提供自然吸氣、2.3L直列四缸發動機,如今已經宣告停產。
輕量化沒有停止,發動機的演變也還在進行。各國政府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隨著特斯拉等新興車企推出純電動車,傳統車企也跟上腳步,比如日產Leaf。不過當時受限於續航里程短、充電設施不足等,B級車的發動機又從純電系統向混動技術轉變,比如不斷發展的豐田THS、本田i-MMD、比亞迪DM-i。
不僅發動機在“減負”,B級車整體都向著“輕量化”邁進。車企需要保持競爭力,則必須針對動力效能增配,但同時要控制成本,所以首先選擇在使用者看不到的地方,如底盤、內飾上做減配。例如邁騰在2016年基於MQB平臺進行輕量化設計,整車質量減少85公斤,其中底盤減重9公斤,動力總成減重40公斤,內飾部分減重12公斤。
而從設計上說,輕量也是必然的。一線的銷售們表示,年輕人基本不會考慮B級車,因為看起來“太笨重”。為了迎合新興的年輕消費群體,B級車整體造型都向年輕化發展。
從第一代凱美瑞進入中國市場開始,憑藉穩重且略顯厚重的車身線條、車頭直線條的硬朗感,給人一種可靠、成熟的印象。然而凱美瑞第八代車型開始大刀闊斧走向年輕化,基於TNGA架構開發,車身變得精緻、動感,尤其是前燈組融入了LED燈帶,提升了整體的現代感和年輕感。不再是傳統B級車那種稍顯保守的設計,反而充滿了活力。內飾上第八代凱美瑞也進行了相應的年輕化設計,傳統的商務車內飾偏向於沉穩的木質和皮革材質,而這代則更多地採用了金屬和軟質材料的組合。
這是B級車都在做的變化。本田雅閣從第九代到第十代,設計風格從穩重轉向運動化,溜背造型和激進的前臉設計明顯是在迎合年輕消費者。大眾帕薩特雖然仍保持一定的商務感,但最新一代車型也加入了更多年輕化元素,如更銳利的線條和科技感更強的內飾設計。
B級車試圖擺脫之前的沉悶老氣,但“時尚”難免比“質感”顯得輕多了。
過去,B級車依靠大排量達到猛勁動力,以豐富的配置營造高階行政感,再加上大空間的宣傳,一時間風頭無兩,而如今這些優勢不再,甚至都已經被大型A級車替代了。
不少大型A級車打出大空間的營銷,比如吉利星瑞,雖然定位於A級車,但是車身長度4785mm,幾近於B級的標準。
這也不難看出,大型A級車正試圖向上替代B級車,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相似的動力和空間,明顯不同的價格,當一輛B級車變得像一輛大型A級車,那麼消費者還會嚮往常一樣選擇B級車嗎?
而對於B級車來說,儘管調整是順勢而為,但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動作,被迫讓自己陷入十分尷尬的局面。
過去B級車的目標使用者追求質感,而今因為輕量化而流失了從前的使用者群體。而當B級車試圖轉向價效比的市場,又很難和純電車比拼經濟性,最直觀的就是網約車司機們都拋棄天籟等一眾B級車了。畢竟在油價面前,極低的用電成本是碾壓級優勢,有專車司機表示,“(油車)再怎麼也便宜不過電車”。
B級車明顯的優勢不再,加上為了迎合年輕人而做出的外觀設計又被中年群體認為“太小家子氣”,被商務人士“拋棄”的B級車只能轉變賽道,掉頭進入家用車市場。
然而家用車市場需求又是一番天地,消費者的要求更多,並且更偏向價格親民的車。
故此,B級車整體體量縮水,難掩式微。2023年,豐田、本田、日產合資公司旗下的凱美瑞、亞洲龍、雅閣、英仕派、天籟同比分別下降10.39%、23.48%、22.44%、25.14%、39.89%。
為了守住市場份額,B級車甚至喊出“限時一口價”的口號,試圖以降價守城門,也頗有成效。去年,上汽大眾推出的2025帕薩特出眾款,採用“一口價”策略,售價15.99萬元起,九月起的三個月銷量均維持在2.2萬輛以上。而其他B級車也推出限時一口價,起售價下探到10-15萬,以君越入門版來說,落地價大約只需16萬元。
但同時,各大車企都在每個細分市場裡排兵佈陣,SUV的市場需求也在上升,還有來自豪華品牌入門級車型的圍追堵截。
尤其是豪華品牌入門級車型的下探正在對中高階汽車市場形成前所未有的衝擊。目前來看,無論是德系三大豪華車品牌ABB(奧迪、寶馬、賓士),還是二線豪華車品牌英菲尼迪、凱迪拉克、沃爾沃等,都在中級車市場以及入門級SUV市場上投入了更多的產品來蠶食B級車市場份額。並且,這些豪華品牌似乎更“放得下身段”,優惠幅度越來越大,堪稱價格絞肉機,也吸走了不少猶豫的潛在使用者。
B級車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得B級車得天下”曾經在市場上廣為流傳。因其溢價高,又被稱為“利潤奶牛”,車企們紛紛搶破頭試圖在B級車市場分一杯羹。
但如上述所說,B級車越來越難生存,大家更願意做A級別SUV或者是A級的轎車,抑或者是C級乃至D級轎車。
願意做A級車的車企,盯準了A級車巨大的市場規模,推出新車之後可以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可以擴大車企的佈局。而打造C級乃至D級車則可以開啟高階市場,謀取更多利潤。
B級車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曾經的吸金產品,如今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向下,B級車面對著A級車的威脅,價格難以堅挺,只能跟隨降價。賣不了高價的B級車在維持成本的情況下選擇被動“割肉”,有經銷商直言“賣一輛虧一輛,一輛車要虧兩三萬”。銷售在低售價面前也失去了動力,甚至不執著留下看車使用者的電話,因為即使賣出也拿不到多少提成。低迷的銷售氛圍又反向使得B級車銷量降低。
另外,過去B級車的流行也離不開“日系”“進口”的鍍金。但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日本車系的優勢很快被追平乃至趕超,並且如今國內已過渡到智駕普及的時代,而日系車在智慧化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從2024年銷量榜上看,雖然還是日系為王,但自主品牌也已開始入侵,比亞迪的秦L、海豹06DM-i銷量位於亞季軍,僅此於帕薩特。
B級車職能也發生了變化,由主打商務變成了主打家用。
而在家用車這片巨大的市場中,B級車的功能並未增強,價格卻難以再下探。二十年前天籟售價高達三十萬,能買到北京一套房,而去年推出的2024款2.0L XE真心版天籟僅需12.78萬。當然,這被一些老車主認為是為了博取眼球推出的價格,真正好配置的落地價仍然在15萬以上。但這也說明了,12-15萬是B級車目前能做到的最低價,但對於家用車來說,這只是平均價。
B級車還面臨著動力方面的變革,如今很少有車企願意去推出純燃油車的B級車了,目前只有合資品牌還在涉及燃油車。
自2019年以來,以特斯拉Model 3為代表的新能源B級車陸續進入市場,迅速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純電、混動B級迅速侵佔燃油B級的份額。2024年新能源汽車中B級車市場份額高達33.5%,佔據細分市場第一。2025年市場普遍分析認為,插電式混合動力型別或將是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競逐較為激烈的細分領域。
廠商們也在觀望,未來將會有更多車企投身純電、插混車型。日產產品規劃顯示,其正計劃推出一款全新純電中型轎車。據悉,這款車不會成為繼任車型,而是以全新產品形式取代老款產品位置。
儘管浪潮裹挾著B級車跌下王座,風光不再。但是浪潮不斷,2025年,新技術、新生態或將為B級車開啟新局面。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