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東、美團打得正激烈,沒想到阿里來了一招奇襲。
提前4天在全國範圍內上線“淘寶閃購”,並在淘寶APP首頁給予一級流量入口。“淘寶閃購”是“淘寶小時達”的升級版,由餓了麼保障配送服務,這一行為被外界認為是阿里全身心投入外賣大戰的標誌。

1毛錢的奶茶、3.9元的咖啡、5元的藍莓奇異果……短短幾天裡,#淘寶免單##淘寶奶茶免單#話題排著隊上熱搜,平臺還在5月6日一度被擠崩。
線下,餓了麼甚至租來了宇樹機器人,讓它們穿上餓了麼工服、舉著“上淘寶找閃購,領超百億外賣紅包,天天最高15元”的旗子,遊走在杭州市區;天空上,還有直升機拉推廣橫幅。

這場“瘋狂的奶茶”為淘寶閃購造足聲勢,其日訂單量目前已突破1000萬單。
過去一個月,外賣市場異常熱鬧。
4月15日,美團正式推出獨立品牌“美團閃購”,並稱非餐飲品類日單量已突破1800萬單;同日,京東宣佈平臺外賣訂單量將超500萬單,並已上線“自營秒送”電商業務。
不過,美團的目的是尋找增量,京東則是因腹背受敵必須防守。2024年美團閃購的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4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超京東全站。
阿里的優勢,是以淘寶、天貓為核心的傳統貨架電商,不到半年前其還先後出售銀泰百貨、高鑫零售,展現逐步退出非核心資產、迴歸電商業務的決心——看上去,其與京東美團的“外賣大戰”關係不太緊密。
如今又跳出來湊熱鬧,阿里到底想做什麼?

“撬動地球的杆子”
“商戰後,留給我的只有糖尿病。”這幾天,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冰箱堆滿奶茶的照片。

五一假期前夕,餓了麼便開始給全國使用者發放“滿25-15”“18元免單”的紅包,淘寶閃購隨即一塊“硬塞”紅包。
據金角財經觀察,原價17元的滬上阿姨淺淺清茉,補貼後為7元;原價71.8元的牛約堡“漢堡+小食+飲料”套餐,補貼後為19.9元。另據網友分享,搶到“免單卡”後,可實現1毛錢點外賣。
據悉淘寶的說法,此次活動預計聯合餓了麼向消費者送出1億杯奶茶、咖啡等茶飲。CEO吳泳銘也早早留足預算,全力支援淘寶閃購打“外賣仗”。財新援引內部人士稱,預算或可高至200億元。
商家的銷量也在活動中獲得提振。據《21CBR》的採訪,淘寶閃購上線僅24個小時,奈雪的茶在餓了麼的訂單量便同比漲超2倍。庫迪咖啡的平均訂單量也較平時增長了10倍。目前,重慶、深圳、廣州等39個城市有超1000個品牌的單日訂單量創新高。
從給予一級流量入口,到“撒錢”吸引消費者,都足以體現出,阿里此次入局外賣市場的決心比以往堅定,而表層的原因,固然是想蹭“外賣戰”的熱度。
連日來,伴隨京東推出外賣業務,推動一系列事件發酵,包括為全職騎手繳納社保、騎手“二選一”爭議。劉強東還親自下場送外賣,學雷軍搞個人營銷。看到網友笑言“東哥穿紅色騎手服的形象很像豬豬俠”後,京東索性與豬豬俠IP合作,宣佈“豬豬俠入職京東外賣”。
多重營銷攻勢下,京東宣佈外賣日訂單量在4月22日已突破1000萬單。相較之下,美團外賣2024年的日均訂單量為6000萬單。意味著,京東的外賣業務體量已達到美團的1/6。
美團也沒閒著。今年4月,美團閃購對一系列3C數碼產品上線國補,並提供額外的平臺補貼。要知道,3C數碼是京東的核心品類。
而站在阿里的角度,“外賣戰”對映的訊號,或許不只是市場競爭有多激烈,還有消費認知已鋪墊成熟——關於“電商平臺也可以點外賣”的認知。
阿里運營餓了麼多年,在供給配送端,有現成的社會化倉配、超算平臺、地圖等基礎能力;在消費端,使用者及流量也是現成的,甚至連好評也可以是現成的,部分淘寶閃購商家的評價區裡,複用了之前在餓了麼的評價。但想要引爆外賣市場,阿里缺一根“撬動地球的杆子”。京東美團的熱度,組成了這根杆子。
“淘寶閃購這個時間點下場,能夠省下大筆營銷費,轉而大規模補貼消費者。”一位淘寶閃購專案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另一則資訊可側證此觀點。淘寶閃購原計劃是五一期間開始在部分城市做灰度測試、在618大促期間上線。據淘寶相關人士透露,淘寶判斷京東的補貼行為無法長久持續,因此決定在五一期間,即輿論高峰期間提前上線。

傳統電商革命
但餐飲外賣,只是阿里野心的切入口。
餐飲外賣具有高頻交易的特點,能迅速提升平臺的使用者活躍度和粘性。用一杯奶茶、一份外賣就能構建起網路聲量、獲得自然流量,是高效的營銷方式。
而網路聲量最終連通的,是阿里的“電商+本地服務”的即時零售新業態,用外賣的運力,配送傳統電商的商品,做“即時配送版的淘寶”。
淘寶的對外表述中亦能看出對此策略的鋪墊:“淘寶閃購目標覆蓋200個核心連鎖品牌。目前已有300多萬家門店接入服務,涵蓋3C數碼、快消品等品類。”意味著,淘寶閃購其實是阿里旗下三種業務的融合體——小時達面向的本地超商業務、天貓商城面向的品牌電商業務、餓了麼面向的餐飲外賣業務。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淘寶閃購後續可能會將飛豬旅行、高德地圖及出行、哈囉單車等本地生活業務也納入進來。
被“內部鬥爭激烈”爭議環繞的阿里,如今將各專案資源扭成了一根繩,意味著其推出淘寶閃購最迫切的理由,不是內部升級,不是蹭輿論熱度,而是集中力量對抗外部變化——電商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傳統電商模式不再能滿足消費者。
研究機構埃森哲釋出的《聚焦中國95後消費群體》報告指出,人們對配送速度越來越敏感,超過50%的95後消費者希望能當天甚至半天就收到商品,更有7%的消費者希望在2小時內收到商品。
華西證券資料顯示,即時零售的規模增速在2020-2022年保持在50%以上,2023年同比增長29%;傳統電商增長趨緩,自2020年起,年規模增速在10%左右。
一如當年電商的興起衝擊了線下實體店生意,即時零售也在倒逼傳統電商轉型,推動商品交易邏輯發生第三次迭代。阿里需要變,入駐的淘寶天貓商家們也急需阿里打通新的渠道。
實際上,我們已能在現實生活中感知到這種變化。20204年10月,名創優品與美團達成以即時零售為重點的深度戰略合作,年內將在美團上線超過800家閃電倉形態的“24H超級店”,提供“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送達”服務。業內認為,線上線下的進一步融合,有利於推動線上流量反哺線下門店。創優品亦表示,希望24H超級店能成為其在國內的第二增長曲線。
除了美團和京東,抖音、東方甄選等電商平臺也在佈局即時零售。抖音在2023年上線“小時達”業務,正逐步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東方甄選在2024年上線“小時達”業務,彼時與17個前置倉建立了合作關係。
市場波動和友商的改革節奏,無疑都在提醒阿里,淘寶閃購能早點跑起來,就儘量早。
不過,淘寶閃購給電商商家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將衝擊並重塑淘寶、天貓平臺的流量、使用者習慣、服務體驗和消費生態。換言之,當淘寶閃購成為阿里生態“流量核聚變”反應堆——以即時零售為引信,熔解淘寶“白牌貨架”與天貓“品牌城堡”的流量割據。這場以“即時達”為名的生態大一統,正在終結淘寶與天貓的十年楚河漢界。
遙想在2017年,美團創始人王興給《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一書寫腰封時,提到:“有限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遊戲卻是在和邊界,也就是和‘規則’玩。”同年,他在採訪中補充:“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有限遊戲的思維是在既定產業圈子裡取得勝利,無限遊戲的思維是無視產業邊界,聚焦服務的是誰、跟著這群人的需求走。
如今被指“看不懂”的團京淘大戰,其實仍沒有跳出這一邏輯。

配送規模短板
理論上看,美團、京東、阿里在即時零售賽道的各有優勢,是有機會共存的,不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
京東的優勢在於“品質供給”,自營倉儲和3C家電供應鏈支撐起高客單價品類的即時配送,並有突出的家電、醫療器械等大件商品上門配送的能力。同時,其以外賣為切入點,用高頻消費的餐飲反哺3C、家電業務。
美團的優勢在於“高確定性的生活服務”,將餐飲外賣作為本地生活的導流口,逐步滲透鮮花、日化等品類,擁有覆蓋全國的高密度倉配體系,如閃電倉,擅長全品類的小件商品配送,以及提供家政洗衣等本地生活服務。
阿里淘寶閃購的優勢,則是整合了餓了麼、盒馬、天貓等資源所打造的“低價+電商+本地服務”的融合業態,並且此業態有輕資產的優點。
但具體到現實場景,從即時零售賽道里跑出來的平臺不多。曾經的“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倒在2022年、蘇寧易購的“蘇寧速達”服務在2022年10月與美團合作前並未取得顯著成績、滴滴在2019年關停了曾大力補貼的外賣業務。
無論流量、技術、資金實力有多強,決定即時零售賽道輸贏的,依舊是規模。
目前,美團即時零售相關業務已趨向收入增速高於成本增速。
2024年財報顯示,美團的核心本地商業板塊(含餐飲外賣、美團閃購等)收入同比增長20.9%至2502億元、佔總收入74.1%,經營利潤率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至20.9%。
財報未單獨披露核心本地商業的成本,但美團全年整體銷售成本同比增速為15.7%,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速為9.1%。此外,美團的整體毛利率同比提升3.32個百分點至38.44%。
有分析指出,這一部分得益於美團即時配送網路密度提升,降低了單位成本,以及騎手日均配送單量增加,攤薄了固定成本。
而上千億資料背後,是美團超745萬騎手+約7500萬日均即時配送訂單量+1450萬家活躍商戶。另據美團內部信,2023年接單在260天以上的核心高頻騎手的佔比為11%,大致推算,2024年的核心高頻騎手有約82萬人。
騎手體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履約效率和訂單覆蓋範圍。早在2023年的即時零售供應鏈峰會上,美團買菜就曾披露,30分鐘內送達率超80%;國信證券釋出於2024年5月的報告指出,美團閃購的全國覆蓋率趨向100%。

正如華西證券的表述,即時零售前期投入大、盈利週期長,一旦形成規模化,將具有更好的客戶黏性、盈利能力也會隨著訂單量的提升而越來越強,即形成護城河。而美團的護城河,已逐漸築成。
回頭再看淘寶閃購,其複用的餓了麼活躍騎手約400萬人,其中在平臺從事全職工作的騎手約僅約20萬人,運力是存在短板的。因此據上述國信證券的報告,去年,餓了麼新零售在去年的履約時效仍為30-60分鐘、全國覆蓋率為77%。
消費者也已感知到淘寶閃購的運力短板。社交平臺上,已有不少網友反映淘寶閃購配送慢。有人表示“10點40點的奶茶,13點多還沒收到,只能申請退款”,有人表示“訂單超市一個多小時,客服卻踢皮球不理人”,還有人實測發現“一口價(優惠價)外賣送到要2個小時,普通價卻只要半個小時”。

依賴於餓了麼運力並作為即時零售賽道“後來者”的淘寶閃購,離開紅包補貼後,是否足夠的配送能力和規模留下消費者、邁過美團的護城河搭上即時零售的東風,還得看阿里能燒多少錢、能燒多久的錢。
燒得不夠,傳統電商或許就真要成時代眼淚了。
參考資料:
東哥解讀電商《“淘寶+餓了麼”入局,是即時零售的關鍵節點》
紅星新聞《“淘寶閃購”上線阿里加碼即時零售三強對壘格局升級》
晚點LatePost《阿里升級淘寶閃購,加入即時零售大戰》
21世紀商業評論《2萬億阿里,撒錢入局外賣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