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加入京東美團大亂鬥,各方爭奪的早就不是“外賣”了

作者李楠郵箱[email protected]
京東美團掀起的大亂鬥愈演愈烈,最新狀況是兩軍對壘變成三國殺。
4月30日,阿里加入戰局訊息忽然傳開。淘寶天貓旗下的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不僅拿下淘寶App首頁一級流量入口,還要聯合餓了麼共同加大補貼,給消費者送免單紅包、免單奶茶等消費權益。
喜歡點外賣的同學可以開心一下了。大家有了更多省錢的機會。而從阿里本身來看,加大外賣投入,參與京東美團的對戰,本就是必然之舉。不僅因為它是外賣老玩家,也因為這場戰火終究會影響到它。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口水仗,還是補貼仗,之前美團和京東針鋒相對,卻都默契地沒怎麼提餓了麼和阿里。而現在,阿里的入局正式開啟了一場更激烈、全面的混戰,而且,它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外賣”之爭,甚至某種程度上,這場混戰會最終讓“外賣”這個單獨的概念消失。

餓了麼開啟新補貼。圖源:餓了麼
1
京東美團之爭,阿里不參加就是最大損失
之前有人說,京東發起這場外賣大戰,最受傷的不是美團,而是餓了麼。直觀感受上,餓了麼的聲量越來越小。一些有趣的跡象,便說明了餓了麼處境的微妙。
4月11日到15日,京東美團連續鬥法。
先是京東外賣上線百億補貼。然後是美團外賣要給餐飲行業投入一千億。再之後是劉強東內部講話流出,指責友商賺錢太多,定下外賣淨利潤不許超過5%的規矩。同一日,美團又釋出“美團閃購”,宣稱要創造“30分鐘好貨到手”的購物體驗。
而伴隨這兩家你來我往,餓了麼在角落裡默默受傷。
據七麥資料,幾乎在兩家升級鬥法的同一時期,餓了麼的應用排行開始下滑。在近一個月的App Store免費應用排行榜上,餓了麼之前的最好成績是第17名,但從13日開始便往下掉,最低跌到了第56名。京東排名則有所上升。

京東和餓了麼在App Store中的排名變動。圖源:七麥資料
據一份京東外賣專訪紀要,4月15日,京東外賣單量達到560萬單,預計5月突破千萬。然而只過了6天,這個目標就達成了。也就是說,京東外賣崛起的速度大超內部預期,而這必然對美團和餓了麼造成衝擊。
根據紀要顯示的資料,以及實際走訪觀察到的變化,京東外賣的高舉高打的確在蠶食已有格局裡的訂單和騎手資源,而且京東顯然不會讓這個趨勢停止。

京東外賣聯動豬豬俠營銷。圖源:豬豬俠小紅書
對這些情況,餓了麼和阿里不可能沒有感知。
事實上,眼下的外賣大戰,大家都清楚意義不只是在餐飲上,而是要透過高頻次的餐飲訂單,帶動更廣闊的即時零售業務,進而最終改變電商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期最重要的生意的格局。
餐飲單越多,積累的使用者資料就越多,平臺就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使用者需求,從而透過演算法更精準地推薦非餐飲商品。同時,也只有透過餐飲外賣提升單量,才能透過配送網路的複用,降低即時零售業務的邊際成本。
它通過沖擊電商的現有邊界,而成為電商新的增長點。
如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所說,即時零售這幾年發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在生鮮、酒飲、3c數碼、藥品等品類,進展速度遠超預期。同時據商務部一份報告預計,我國即時零售交易規模在今年將達萬億,到2030年會超過2萬億。
事實上,之前美團、京東、阿里、位元組等都展開了相關佈局。只是此前從重視程度來看,美團、京東更為上心。
而眼下,隨著京東大舉進攻外賣,進一步佐證了即時零售的潛力,同時也快速提升了這方面的競爭烈度。一個普遍用外賣來解決各種購物需求的時代,可能會更早照進現實了。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無論從防禦其電商核心地位,還是從抓住即時零售這一新興增長點的角度,加大投入都勢在必行。若不積極應戰,不僅是外賣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未來電商新增量和敘事權,都可能被競爭對手拿走。
1
外部壓力帶來阿里內部資源整合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此次“參戰”的不是餓了麼自己,而是淘寶天貓旗下的即時零售業務牽頭的原因。
此前的餐飲外賣混戰,餓了麼最終穩定於行業第二。客觀的市場份額如此,主觀上,阿里對外賣市場的態度似乎也早是如此。但到了即時零售的新戰場,阿里顯然要講一個不同的故事。
淘寶閃購選擇在眼下這個節點忽然亮相,並且聯動餓了麼加大補貼,有淘寶閃購專案人員表示,“這一直也是阿里做業務的風格,搶佔最佳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協同全力壓上。”
他提到,淘寶已經推動一大批品類以及品牌投入到即時零售,同時餓了麼的社會化倉配、即時履約、超算平臺、地圖等能力已走向成熟。另外如前所述,外賣和即時零售,都因為京東和美團最近的爭鬥有了空前熱度。
順勢而為,就可以少花錢多辦事。現在的確是阿里重振旗鼓、做大做強的好時候。不過在新戰場上,阿里面對的局勢不會輕鬆。
一來是餐飲外賣直接被京東入局所影響,再就是在即時零售方面,對手都有深入佈局。

美團分享即時零售。圖源:美團官網
美團從2018年開始,便把即時配送業務從應急品類向日常用品拓展。到2024年10月,美團閃電倉數量超過3萬個,並計劃到2027年增加到10萬個。這讓它可以進一步攤薄倉配成本。同時,美團旗下龐大的騎手隊伍,本身就是一道護城河。
京東也在加快腳步。去年,京東零售把即時零售定為三大必贏之戰之一,之後又把京東小時達和京東到家整合為 “京東秒送” 。而在今年大舉進軍外賣時,京東一邊高調招募全職騎手,一邊還準備私有化達達。如此便能更好地協調配送資源,鞏固即時零售上的競爭力。
對比來看,阿里此前對即時零售的投入反而有所不足。比如急需某款數碼或家電產品,京東仍是優先選項。而在非數碼類產品上,美團“30分鐘萬物到家”的口號正改變越來越多人的消費習慣。
回到阿里來看,這多少有些遺憾。畢竟誠如淘寶閃購人員所說,它本就擁有多方面的優越條件。就在推出淘寶閃購之前,阿里釋出並開源了通義千問Qwen3系列模型,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雖然探索大模型跟即時零售沒有直接關係,但各種技術的領先都可能幫具體業務去實現更好地迭代。除此之外,在電商領域沉澱的經驗、資源、影響力,也都是它做好即時零售的底氣。
但此前很長時間裡這些“優勢”反而也是阿里的挑戰所在——理論上資源十分充足,但事實上它們分散在各處。無論京東還是美團,餐飲或者非餐飲的外賣都可以透過一個App完成,而在阿里這邊,服務和資源仍然相對分散。比如在餓了麼和淘寶同時搜尋某款手機,餓了麼上搜不到,淘寶小時達卻可以。這無疑會影響使用者體驗。也就是說,阿里的內部協同是關鍵。使用者需要在一個平臺便捷地完成所有即時購物需求,如何真正整合淘寶的“貨”和餓了麼的“履約”,提供無縫的“電商平臺+即時配送”體驗,是阿里必須克服的內部挑戰。
而從阿里此次入局的方法看來,有時候巨大的外部壓力反而能轉化為內部變革的催化劑。這場由京東和美團共同升級的激烈競爭,將線上流量、線下本地供給、即時履約能力三者混到了一起比拼。
誰能更好地整合資源,提供更快、更全、更具價效比的“萬物到家”服務,誰就將在下一階段的電商演化中佔據主導地位。而這正前所未有地暴露出阿里內部協同的緊迫性,當這場爭奪本身已經在抹平外賣和電商的邊界,阿里自己也必須動起來了。在整個內部協同裡,餓了麼的定位究竟是獨立的“外賣業務”,還是一個新的“電商+本地服務”裡的重要資源提供者,不同判斷會最終決定這場競爭的不同走向。

點個愛心,再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