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汽車時代「超級Tier1」的機會來了。”
作者 | 餘 快
編輯 | 李雨晨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最熱命題之一,出海當之無愧。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491萬輛,同比增長近58%,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海外市場成為汽車行業主要的增量市場。中國自主品牌佔有率持續提升下,出海也在全速前進中。
國產新能源整車品牌崛起的背後,是產業供應商們持續進化的技術創新能力,而未來中國汽車智慧化的機會,供應鏈端佔據不小地位。
“中國汽車出海已經變成一個戰略性的問題。從技術上、能力上,我們供應商到底準備好了沒有?這是關鍵的問題。”
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環境更加內卷,做別的行業還有喘息的機會,但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只能越跑越快,沒有停下來、慢下來喘口氣的機會,比的是看誰跑得快,誰比較能抗壓。”
如何才能跑得快,怎麼樣的企業能抗壓?出海,需要怎麼出?
新能源時代出海,整個汽車產業都在探索出海的最優解,中國汽車供應鏈也迎來了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新角色。
出海市場的競爭越趨激烈,出海的故事也將越發精彩。(作者長期關注出海和汽車產業鏈,歡迎新增微信 Yukuaikuaier )
新時代的汽車產業鏈出海
出海大時代下,高機遇意味著高風險,真正能淘到黃金的企業,也許並不多。高挑戰的背後,其實是高要求。
首先需要的當然是技術基礎。
中國汽車及產業鏈出海的高機遇之一來自智慧化技術輸出。
中國市場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在智慧化上走得更為激進,入局企業也更多。
而海外市場上,以歐洲為例,車企對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從企業到政策,整體都偏保守,在智慧化上的發展也相對落後。
申萬宏源分析師屠亦婷表示:國際汽車製造商在智慧汽車的研發過程中,對中國生產的智慧化零部件和高階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長。
但合資和海外品牌退守回自己的大本營,也會堅守他們的供應鏈體系,出海的壓力不比中國市場小。
汽車行業產業鏈長,變現週期也長,汽車的產業鏈出海,需要時間沉澱和及時轉型。
汽車產業需要時間及市場的不斷驗證來積澱自身的業務能力,從而才能在海外市場成功紮根。
有調研顯示,2024年出海的成績靠前的企業中,多是此前傳統業務進行轉型,行業沉澱不可或缺。
德賽西威,一個已經38歲“高齡”的供應鏈企業,不僅成功實現了智慧化轉型,如今還在內卷下業績增長破200億營收大關,位居智慧汽車Tier1前列。
2024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16.92億元,同比增長34.02%;歸母淨利潤8.38億元,同比增長38.11%。
二季度營收60.45億元,同比增長27.5%;歸母淨利潤4.54億元,同比增長64.05%;扣非淨利潤4.19億元,同比增長77.3%。
在行業激烈的價格戰、競爭白熱化、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德賽西威的業績依然在向上突破,且淨利潤實現正向增長,實在難得。
德賽西威的成績得益於提前預判趨勢且快速應對,以及長年技術投入下積累的研發實力。
智慧汽車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研發的投入需要維持高水準,能實現這一點不僅需要財力的支援,還需要戰略保障。
早在2014年,新能源汽車還未起勢時,作為傳統座艙頭部供應商,德賽西威敏銳意識到智慧化才是未來,開始孵化智慧駕駛技術和產品,早早預判到趨勢,還手起刀落,大膽押注不被看好的造車新勢力。
德賽西威,從傳統座艙供應商成功進入智慧座艙域控領域,並一躍成為智慧座艙的標杆。
上市伊始,德賽西威就在智慧汽車領域進行了提前佈局,並對外宣佈全方位佈局智慧駕駛、智慧座艙和車聯網三大業務。
2018年,作為英偉達全球六大頂級供應商中,唯一的本土企業,成功切入智駕域控領域。
「量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德賽西威董事長高大鵬介紹,這是德賽西威的技術創新總戰略。

媒體日 董事長高大鵬
在管理上,脫胎于飛利浦、西門子、大陸集團,天生自帶等強大基因,德賽西威也最大程度傳承了此前西門子留下的在人員素養,專業程度方面的優秀“德系基因”。
研發人員上,德賽西威現有8000多名員工,其中工程師3800多人,佔比達45%,相當於公司近一半員工為研發人員。
研發經費上,連續多年以10%左右營收佔比投入研發,2019-2023年,研發投入從6.37億元提升至19.82億元,漲幅近200%。
有了智慧化技術的硬基礎,還需要對應的出海策略等軟基礎。
如今燃油汽車趨於式微,新能源汽車崛起,中國汽車品牌和產業鏈在新的市場機遇中對海外市場展開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攻勢。
國際化,需要本地化合規運營並契合市場需求。
比如在上游如何實現跨域的人員、物資協同流動;在下游如何進行本地化運營,比如市場營銷、推廣方式是否尊重當地習慣、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還要考慮如何利用好整個產業生態,拉動產業生態發展,降低成本並提高競爭力。
作為曾經成功實現了“國際本土化”的合資企業,德賽西威在這一點上看得格外清楚,推出了「本土國際化戰略」,實現本土對本土的服務(local to local)。
德賽西威的「本土國際化」有三個支撐策略:
一是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以國際化組織運營體系作為支撐,針對全球不同市場需求,匹配不同的業務組合和競爭策略;
二提質增效,打造敏捷高效的組織模式,即 2 個利潤中心、1 個全球交付平臺、1 個總部賦能平臺的高效協同機制;
三打造技術底層基石,搭建技術創新架構和產品支撐平臺,以設計驅動、文化賦能等不斷拉動產品服務創新迭代。
換句話說,德賽西威的出海策略,走的是“先進技術”+“本土服務”的路徑,具體來說,是在不同區域採取靈活的經營模式,同時在人才建設上提前佈局,在不同市場秩序下獲得競爭優勢。
國際化這張牌,具體該怎麼打?
誰都知道出海是“第二曲線”,全球市場該怎麼選?不同國傢俱體如何佈局?
中國車企和供應鏈出海有三大方向:歐洲、北美、東南亞。
這些地區都是傳統的汽車供應鏈重鎮,同時也意味著電動化和智慧化市場缺位,這些都成為中國汽車品牌和產業鏈能夠擠入其中的機會。
從法規到需求,海外市場的差異明顯。要服務海外市場,首先需要中國企業對當地市場有足夠的瞭解。
由於不同國家在政策法規上也會有不同的要求。要進入海外市場,首先就要遵守目標國家或地區的法規標準,滿足當地的產品准入要求。
法規、需求、場景等的本地化,是中國汽車和產業鏈公司出海的一道坎。
德賽西威根據不同區域的市場環境,制定了差異化的中長期戰略和經營策略,即因地制宜的全球化。
伴隨新能源汽車成長的造車新勢力蔚小理等企業,與吉利、上汽、長城等傳統車企都將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戰場選定為歐洲。
歐洲汽車市場,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眼中的一塊肥肉,同樣也是一塊久攻不下的高地。
歐洲對資料安全監管非常嚴格,除了《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歐盟網路與資訊安全指令》外,歐盟還有資料治理法案、資料市場法案、資料服務法案等,對汽車在資料收集、使用、儲存和隱私保護等方面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電池保護法、地理合規條例和ESG評價等等,大量合規要求。
例如,相較於國內在資料安全上對國家安全的側重,歐盟更關注的是保護個人的隱私。GDPR就要求在汽車採集的資料中,對人臉和車牌做模糊處理。

歐洲新科技園區奠基儀式
上半年,歐洲新科技園區在德國魏瑪舉行奠基儀式,目前已啟動的一期工程包括辦公大樓和一座3D天線測量實驗室。
同時,德賽西威歐洲公司在法國巴黎成立了首個辦公室。另外,公司在西班牙啟動智慧工廠建設專案,將憑藉本土化生產能力,以更短的交貨時間和更快的服務速度響應歐洲及周邊市場需求。

西班牙工廠奠基儀式
德賽西威對這些國家的投資和戰略選擇有不同的邏輯和思考。
以西班牙為例,對接客戶的過程中,德賽西威發現客戶的痛點和需求,是希望德賽西威能在更近的空間提供服務,德賽西威在歐洲範圍內選擇了多個符合條件的備選方案,最後在三個地方斟酌,最終選擇了西班牙。
西班牙是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如今,西班牙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轉型,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西班牙政府透過多項舉措推動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增長勢頭強勁。
德賽西威在歐洲大規模實體投資,一個核心原因是出於供應鏈安全。
一直以來,歐洲都是德賽西威全球化的重要驛站,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德賽西威都將格外注重當地的安全合規。
據悉,德賽西威已透過ISO27001 資訊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以及歐盟 TISAX AL3 最高級別評估,並相繼獲得了 ISO 26262 ASIL D 產品認證、ISO/SAE 21434 汽車網路安全認證以及 ISO 21448 功能安全流程體系認證。
2023年末,德賽西威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機構 UL Solutions頒發的智慧汽車解決方案 ISO 21448(SOTIF)預期功能安全流程認證證書,是繼資訊安全、產品網路安全取得權威認證後,安全技術保障方面的又一高度肯定,也標誌著公司在管理和控制道路車輛預期功能安全風險方面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隨著德賽西威陸續在多個地區開設辦事處,基於健全的資料合規體系和能力,德賽西威在當地的技術研發、生產、供應鏈製造、銷售和管理也在日趨完善,歐洲市場的增長計劃也在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的同時,輻射歐洲市場的本地化綜合能力日漸提升。
在地緣政治更加複雜,環境更加動盪的美洲,德賽西威也選擇重資產投資:建廠。
今年,德賽西威在墨西哥建設的工廠已經開始投產。
墨西哥,是一個頗具潛力的出海國家。墨西哥官方資料顯示,中國是該國第二大汽車零部件進口來源國,僅次於美國。墨西哥也是中國整車出口的主要市場。2022年墨西哥進口汽車中來自中國的汽車佔比達到23.6%。
而且,因地理位置優勢,墨西哥是美國市場頗為看中的生產基地,汽車零部件佔據美國進口零部件30%以上。墨西哥是打入北美市場的極佳跳板。
但同時,墨西哥的電動車零部件供應鏈卻並不成熟,電動化、智慧化供應鏈只佔據整體供應鏈的2.2%。
這意味著放在中國汽車供應鏈面前的,是一個填補墨西哥智慧汽車供應鏈的巨大的機會。
與此同時,德賽西威在西班牙的工廠,也可以在語言和問題上與墨西哥更好互通,提高效率,實現更好地聯動和全球化。
東南亞,與其他企業不同,德賽西威選擇了“賦能當地夥伴”的策略。
泰國是近幾年最具潛力的出海目的地之一。泰國是東盟最大的汽車製造國,不僅擁有完善的汽車製造鏈,供應商數量也較為領先。
此前有研究機構統計,泰國現階段已擁有近700家可直接供應零件的一級汽車供應商,汽車產業現地零部件採購率高達98%。
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個國家,在“以市場換技術”的核心驅動下,為吸引國外汽車產業投資,紛紛出臺補貼和稅收豁免等優惠政策。
Canalys預計,在未來的10年內,中國汽車產品在東南亞區域的滲透率將由2022年的2.6%快速提升至2025年的12.8%。
政策友好、有市場空間,地理和文化習慣相對接近,中國企業還能夠憑藉此處的產能輻射澳洲和歐美市場。
東南亞政治體系複雜,是一個適合賦能的市場,則需要發揮當地合作伙伴的優勢。
因此,德賽西威的本土國際化模式是:總部適配。
業內專家告訴雷峰網,在當地高度本土化的公司容易成功,反之,如果老是用一些總部的人,老是用本部的觀念,不願意授權,不放權就不容易成功。深諳本土化運營之道,可大大降低車企出海時間成本。
德賽西威十幾年前就已在海外佈局,屬於國際化的第一階段:組建當地團隊,熟悉當地的資源和市場環境,
目前德賽西威的國際化已經在進行第二階段。德賽西威第二階段的變革主角不是當地團隊,而是總部:總部去適配當地。
用德賽西威CEO徐建的話就是“總部不變,就沒有辦法國際化。我們很多同事去海外,不是做一把手,而是去了解當地情況,讓總部知道自己需要如何賦能。”

媒體日 CEO徐建
在提質增效上,德賽西威也格外重視。
數字化專案在公司內部就是由董事長高大鵬親自作為第一專案負責人去統籌的組織。
其次,日系、美系、歐多樣化的需求,也是中國供應鏈Tier1的挑戰。
以日系客戶為例,日系車企在座艙方面偏重實用性,講究價效比,注重手車互聯的智慧體驗,同樣對安全性具有較高要求。這也意味著,德賽西威在合作過程中必須根據客戶的需求做適配的更改並且要具備做海外業務的配套能力。
同時,對於東南亞、日本以及歐美等專案,引進當地人才。
2月底,德賽西威在日本橫濱啟動了又一個海外研發中心,能力遷移至海外,保障對客戶需求的24小時響應。目前,國內OEM一款新車型可以實現1-2年內交付,德賽西威與之匹配的專案技術支援週期最快能達到6個月左右。
德賽西威在敏捷高效的落地、服務能力方面的效率優勢在逐漸形成。
多年全球化經驗,德賽西威已經具備一套安全可靠的資料合規體系,幫助車企降低出海風險。而且,德賽西威可以藉助產業鏈上下游的的緊密協同,德賽西威也進一步幫助車企降本增效。
短期焦慮、迴歸初心
車企自研,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人工智慧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迭代,各力量猛烈攻擊下,可能從根本上顛覆原來的汽車供應鏈格局。
“上一波網際網路汽車高調入局汽車產業時,德賽西威也有過短期的焦慮,但後來身段放軟、放開後,發現也就那麼回事。”德賽西威董事長高大鵬說。
高大鵬解釋,上一波車企自研,是在車聯網,那時還沒有造車新勢力,各大車企紛紛在重倉車聯網領域,但最後市場迴歸平靜。
任何技術發展都有曲線,需求總是超越週期,存在證偽存真的過程後,技術收斂時,效率更重要。
未來,智駕供應商會迴歸到智駕標準化,智慧汽車產業鏈的Tier 1也會像傳統汽車一樣,需要單一供應商提高更高效率的整體方案。那時候,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供應商會佔據主動地位。
德賽西威意識到,誰把基礎做得紮實、可靠,才能制勝的秘訣。
“德賽西威會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提供從軟體到硬體再到製造完整方案,與客戶一起成長。”高大鵬說。
這意味著為主機廠提供更多差異化的增值服務(深度定製),實現更深入的繫結。
因此,德賽西威一直在打造整體和模組化能力,將上層軟體技術向中間層沉澱,中間層向底層做沉澱和標準化。
換句話說,具備全棧技術能力、原子化服務能力基礎上,能力要硬,身段要軟。
德賽西威為此濃縮出五種業務模式,有不同的業務模式應對不同市場和客戶需求。
高大鵬:“你們可以看到我們很少宣傳,我們把精力放在跟客戶溝通,把場景體驗做好,讓客戶本來要20 秒的,我一秒給你做成了。”
《美國汽車新聞》釋出202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德賽西威今年位列榜單第74位,較去年排名大幅上升15位,是本年度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企業。這是繼2021年首次進入百強以來,連續四年登榜。
德賽西威關注的不是排名本身,而是排名背後的能力。
“我們銷售預算跟前面的幾個銷售比,未來做到他們的銷售額時我們能排到第幾?我認為這個比排名本身更重要。”高大鵬補充,“好比高考平時模擬考試考了 600 分,排名第幾不重要,關鍵是看我能在好的學校裡面排前幾。”
它從自立到自強,主動會意時代需求;它坦然跨界競爭,尊重市場規律,專注於打磨自身武器;它也會正視不足,有直面競爭的勇氣;它還能洞察趨勢,有持續增長的信心,智慧化和國際化的速度更快,膽子也更大。
始終透過鮮花看本質,這份務實與清醒或許是德賽西威始終屹立於汽車供應鏈橋頭的原因之一。(作者長期關注出海和汽車產業鏈,歡迎新增微信 Yukuaikuai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