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階智駕的普及,正在催生雷射雷達市場的巨大潛在增長空間。
本週,汽車雷射雷達主力供應商之一的禾賽科技釋出財報,去年第四季度雷射雷達總交付量為222,054臺,同比增長153.1%,超過2023年全年。2024全年雷射雷達總交付量為501,889臺,同比增長126.0%,連續4年實現交付量翻倍。
該公司給出的業績指引資料顯示,2025年公司整體營收有望達30億至35億元,雷射雷達出貨量預計將達120萬至150萬臺;其中,ADAS雷射雷達佔比仍超8成。目前,理想、小米、零跑、長安以及比亞迪是該公司的主要客戶。
其中,禾賽最新一代ATX產品(降至200美元以下),拿到了長安汽車全新智駕平臺雷射雷達的獨家量產定點,公司預計訂單量將超過150萬臺。此外,同樣搭載ATX的零跑B10(智駕版最低價12.98萬),本週也正式開啟預售。

此外,禾賽科技還宣佈,與一家歐洲頂級主機廠達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多年獨家定點合作,為其下一代汽車平臺提供高效能超遠距雷射雷達,覆蓋其燃油車和新能源平臺的多款車型。
而在中國本土市場,隨著今年開始各家車企(尤其是傳統品牌)進一步積極推動“智駕普及”戰略的落地,雷射雷達也成為車型競爭的焦點。目前,長安、零跑、廣汽等車企都在推動10-15萬級別車型的雷射雷達上車。
目前來看,受到純視覺感知能力提升以及降本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品牌車型(比如,小鵬)開始取消雷射雷達,但大部分品牌依然堅持不動。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雷射雷達交付新車137.37萬輛,同比增長211.78%;雷射雷達交付量突破150萬臺,其中,12月更是突破單月交付20萬臺。
此外,截至2024年底,中國市場共有32個品牌的88款在售車型提供雷射雷達配置,問界、理想、蔚來、極氪、小米、阿維塔、智界、小鵬、零跑等品牌貢獻佔比靠前。
一些業內人士坦言,從安全冗餘度來看,短期內,雷射雷達依然具備市場剛需。畢竟,不管是純視覺、端到端還是大模型,都處於驗證週期。
“我們堅持用雷射雷達,是因為雷射雷達的安全性。”在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看來,攝像頭在物理效能層面依然有天生的缺陷,而從系統冗餘的角度來看,也需要雷射雷達來兜底下限。
此外,作為國內市場乘用車搭載雷射雷達規模靠前的車企,理想汽車相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極端條件下,對於類似AEB、AES這樣的兜底功能,雷射雷達依然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其中,理想L系列及理想MEGA即將在今年5月推出“智駕煥新版”,也將重點聚焦於智慧駕駛硬體的升級。最具看點的是,AD Pro版本將從地平線J5升級到J6M,同時將會增加雷射雷達。
本次智駕版的升級,理想汽車直接在現有高速NOA硬體上首次升級雷射雷達配置,「堆料戰」可能再次上演,而目標直指中高階智駕的效能提升。而在此之前,業內達成的默契是:高速NOA不需要雷射雷達。

實際上,近年來,在高速場景,不少智駕版車型依然出現各種各樣的追尾事故,由於僅配置高速NOA的車型基本上只搭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對特殊場景的感知能力有限,容易出現幽靈剎車等誤判或者漏判問題。
同時,AEB的效能也決定了高速NOA的能力下限。按照此前一家雷射雷達公司的說法,120公里/小時的車速狀態下,相比其他感測器,雷射雷達可以爭取50米左右的制動距離空間。
按照理想的說法,“主動安全能力與AD Max版本看齊”,也預示著,雷射雷達將再次捲起AEB功能的新一輪競賽,畢竟,安全是所有智駕系統的基本底線。
去年,華為開始推動乾崑智駕基礎版(ADS SE)大規模上車,由於拿掉了雷射雷達,系統成本也大幅下降。不過,正如餘承東所言,“智慧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此外,價格下降的利好刺激還在發酵。
按照禾賽科技給出的資料,AT128的價格已經從去年的400美元降至今年一季度的350美元。同時,200美元的ATX將越來越多作為標準配置,預計將在2025年貢獻近百萬臺出貨量。
而隨著雷射雷達上車確定性的進一步強化,除了禾賽、速騰聚創、華為等老玩家,包括億咖通、德賽西威、海康汽車等新玩家也在積極入局。
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德賽西威正在大量招聘雷射雷達研發崗位工程師,涉及光學系統設計、硬體設計/研發/生產/裝配檢測,以及產品效能提升、可靠性驗證。




此外,德賽西威也是速騰聚創的股東之一,對其投資主要是為了穩定雷射雷達及感知系統產品的供應渠道。同時,也明確這是一筆圍繞產業鏈上下游以獲取技術、拓展客戶渠道為目的的戰略投資。
按照目前的產品線佈局,德賽西威在智駕領域,除了域控制器,在感測器(攝像頭、超聲波、毫米波雷達)以及T-BOX/5G/V2X等已經陸續實現定點和規模化量產交付。而雷射雷達則是補齊智駕全棧硬體能力的最後一環。
吉利控股集團參股的億咖通,也是去年正式對外發布了200米探測距離的長距半固態主雷射雷達,以及用於感知車身周邊3D環境的短距全固態雷射雷達。
為了降低成本,億咖通還專門定製了90通道VCSEL光源和大面積SPAD面陣,以及自主研發的雷射雷達驅動晶片。從公開資訊來看,上述產品的定價也都在200美元以下。
同時,該公司主推的億咖通•天穹® Pro 智慧駕駛計算平臺也正在吉利、紅旗等多個品牌車型落地,並且成功接入吉利全新一代“千里浩瀚”智駕系統,這意味著,後續雷射雷達產品的客戶匯入也是水到渠成之勢。
此外,去年3月,有著「價格屠夫」之稱的大疆車載(先更名為卓馭),也首次對外推出了「慣導三目及雷射雷達總成」,可以替代市面上的“雷射雷達+前向攝像頭”分散式架構方案,並且成本降低30%~40%。

按照該公司的預測,隨著方案成熟以及與L3異構域控制器的組合配置,到2026年,這套方案將下放至25萬級別車型上。“整合雷射雷達的視覺方案,成本應該不會超過目前分離式雷射雷達的價格”。
這些跨領域、多業務Tier1的入局,背後也有自己的邏輯。
比如,在億咖通CEO沈子瑜看來,“以後不會再存在什麼只有雷射雷達的公司、什麼單純的毫米波雷達公司,只會存在的是智慧電動汽車的增量部件公司。”
此外,從產品毛利率來看,當下雷射雷達的表現,依然強於其他傳統部件。同時,廠商在規模持續快速上量的背景下,毛利率甚至還出現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以禾賽科技為例,2024年全年毛利率42.6%,其中,四季度為39.0%,2023年同期為41.2%。相比而言,傳統零部件(包括部分智慧化產品)的毛利率普遍在20-30%左右。
這意味著,隨著雷射雷達在市場接受度以及後續增量預期的明確,部分有實力的Tier1入局已經到了最佳的時間視窗期。同時,雷射雷達公司也在嘗試在機器人等非汽車領域拓展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響汽車業務的資源投入。
2月26日,速騰聚創(02498.HK)釋出公告,計劃以46.15港元/股配售最多2200萬股新股,預計所得款項合計10.15億港元,其中,70%的資金就是用於機器人業務的研發。
同樣,在面對投資者關於雷射雷達市場競爭態勢的問題,禾賽科技CEO李一帆也明確指出,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會承諾永遠只使用一家供應商,“即使現在是排他性的,他們也有可能繼續評估每一家供應商的能力。“
此外,李一帆也坦言,在不同的市場,競爭力的定義不同。”對於全球客戶來說,是效能領先。在中國,老實說,是價格,你需要有很強的價格競爭力。”
價格競爭力的背後,除了晶片、整合度、產線自動化、規模,還有很關鍵的一環:系統能力。換句話說,具備全家桶產品線供應能力的廠商,在單一感測器上的報價具備更靈活的“騰挪”空間。
而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汽車雷射雷達賽道的第一輪PK已經進入收官階段,禾賽科技、速騰聚創作為單一感測器供應商已經突圍。進入2.0階段,競爭對手的性質已經突變,相比於全棧Tier1,在客戶關係、商務條款以及價格競爭上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