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由理財網站 Savings.com 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一半以上的父母仍在為已成年的孩子提供經濟支援,每月平均支出高達 1474 美元。這些花費主要用於孩子的食品、電話費、健康保險、車險甚至房租。

報告指出,這種“啃老”趨勢近年來持續上升,從2023年的45%,到去年升至47%,如今已經攀升至50%。換句話說,每兩個家庭中就有一個仍在為“已長大”的孩子負擔生活開銷。
儘管這一現象引發不少爭議,專家指出,當前年輕世代面對的經濟挑戰,的確遠超父母輩。他們的實際收入(扣除通脹因素後)低於父母在同齡時期的水平,加上學貸壓力沉重,讓他們更難實現經濟獨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代年輕人其實在教育水平與就業率上表現更佳:大學畢業率更高,全職就業比率也更穩健,不少人甚至趁近年股市上漲,提早為退休做準備。儘管如此,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顯示,18至34歲群體中,仍有三分之一住在父母家中。
佛羅里達“人生規劃夥伴公司”創辦人、持證理財顧問麥克拉納罕(Carolyn McClanahan)表示,住房是年輕人最難邁過的一道坎,“越來越多父母協助孩子繳房租,甚至出資買房”。不僅如此,有46%的父母還會替孩子支付度假費用。
然而,這些持續支出也影響了許多父母的財務狀況。調查顯示,60%的受訪家長坦言,這些花費已經侵蝕他們的退休儲蓄,更有18%表示,他們可能會“無期限”地繼續供養孩子。
Savings.com 分析師克隆帕雅巴(Beth Klongpayabal)指出:“有些父母幾乎看不到這份經濟支援的終點。”
為此,麥克拉納罕建議家長在“愛孩子”之餘也要自保:應優先考慮自身的退休金與應急儲備,並在經濟支援上設立清晰界限,讓子女學會理性使用資源。
調查還發現,在為成年子女提供經濟援助的家長中,77%會設定條件,其餘23%則是無條件資助。麥克拉納罕強調:“父母若給得太多,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財務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