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飢渴的大廠,全力掃貨中國

誰是最飢渴的MNC?答案或許是葛蘭素史克(GSK)。
近日,映恩生物與GSK達成了一項ADC領域BD交易,映恩生物在投資者眼中早已是國外藥企的ADC“批發工廠”的人設,BioNTech的“批次進貨”已經充分體現了它的價值。
本次交易或許更加令人注意的,是GSK在腫瘤領域目前的佈局。該MNC其實在對於腫瘤領域此前佈局並不算非常超前又甚至可以說是“平庸”,而本次的BD交易著眼於一個靶點未公佈的臨床前分子,這是否可以看成是GSK在“自身競爭力不夠強”的腫瘤領域端加註的訊號?
可以預見的是,GSK大機率會繼續加速來中國“進貨”,其聚焦的方向,值得分析探討。
01
映恩生物——BD優等生
從交易層面看,映恩生物在ADC領域的管線和平臺對於MNC或者Biopharma來說有著非常不錯的價效比,從機制上,完成的BD交易上以及療效上都有著不錯的印證。
在機制上,映恩生物搭建的平臺所使用的payload為exatecan及其衍生物型別的毒素,可以看成在第一三共的dxd方向的改良,其payload包括P1003和P1021,後期使用的大機率為P1021。在dxd方向去改良的payload目前來看能夠把療效和安全性做到非常好的平衡,既有著不錯的旁觀者效應去殺傷細胞(exatecan及其衍生物型別脂溶性強,穿越細胞膜較為容易),毒性也沒有PBD那麼強。

(圖片來源:映恩生物招股書)

基於此,映恩生物與BioNTech、百濟神州、Adcendo不斷發生BD於技術合作交易,根據其遞交港交所的招股書顯示,它在IPO之前的交易總金額已經超過40億美元。
此外,BD交易在首付款deal之後順利與否,需要看的是後期外國藥企對BD管線的重視程度以及是否考慮繼續擴大合作。從這個角度去看,映恩生物無疑是國內biotech的“高分玩家”。
Adcendo方面,兩方第一次訂立合作協議是在2023年1月,那時簽訂了技術許可協議。根據協議條款,Adcendo將獲得映恩生物獨創的DITAC平臺的技術許可,用於其治療間葉組織腫瘤的uPARAP ADC專案。在之後的5月,二者合作擴大,根據協議,Adcendo有機會提名兩個新的ADC靶點。再到今年11月底,合作再次深化:二者行使了戰略許可協議中的選擇權,進一步擴大戰略合作,藉助映恩生物創新ADC平臺技術為Adcendo開發更多ADC藥品。

(圖片來源:Adcendo官網)

而BioNTech與映恩生物的合作也是業內的一樁美談。站在雙方合作的角度,二者關於目前三條管線的交易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二者第一次簽訂合作協議是在2023年4月,BD了DB-1303和DB-1311兩款分子,之後在2023年8月,才BD第三條管線DB-1305,第二次BD可以說明BioNTech對家公司官網技術的信任程度。站在BioNTech的角度,其在今年的研發日中對映恩生物的ADC有著非常大篇幅的描述——關於未來與PM8002聯用的願景。

(圖片來源:BioNTech官網PPT)

映恩生物與百濟神州的合作則是在2023年12月份公佈的,目前可以猜測還只是研發平臺之間的合作,並沒有具體的管線出來。
GSK選擇和映恩生物合作,並不是沒有緣由,這家優質的ADC biotech,已經成為了外國藥企ADC管線引進和平臺合作的優先物件。
02
GSK——實體瘤領域的現在
站在今天的眼光去看GSK在腫瘤領域尤其是實體瘤領域的佈局,總會覺得沒有那麼驚豔和出彩——讓人眼前一亮的管線很少。
其實和大部分的MNC類似,GSK在實體瘤領域有著核心單品Jemperli在作為主幹去存在——Jemperli同樣是一款PD-1單抗,該藥獲批時間作為PD-1單抗不算早:2021年FDA才加速批准,2023年全年Jemperli銷售額為1.41億英鎊(今天的匯率換算為1.79億美元),科睿唯安預測到2029年銷售額將達到7.76億美元。對於PD-1單抗,GSK和它的單品Jemperli並沒有搶到該類單品放量“跑馬佔地”的黃金時期。
除了該PD-1單抗之外,GSK在實體瘤領域的其它管線也乏善可陳。根據其9月底公佈的管線進展來看,其實體瘤領域的開發方向主要在免疫療法的其它單抗階段,在II期以上的臨床中,TIGHT單抗是令人重視,NSCLC適應症上的聯用療法已經進入了III期臨床。不過TIGHT單抗眾所周知,羅氏的TIGHT單抗在NSCLC失敗為該靶點單抗的開發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個靶點本身是個不錯的靶點,但目前來看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TSR-022則是TIM-3單抗,該單抗的火熱也是三四年前的事情,現在的眼光去看也不算非常前沿。
(圖片來源:GSK三季度末pipeline下載)
目前GSK手上有眾多的免疫療法單抗,那麼目前GSK會如何做呢?與ADC聯用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戰略方向。而其中變革的關鍵一步,則是引進瀚森的ADC:2023年10月20日和12月20日,兩個月內翰森製藥與GSK就翰森旗下兩款臨床階段ADC(分別靶向B7-H3和B7-H4)藥物達成合作,合計首付款高達1.7億美元。
從目前來看,B7-H3 ADC的進度推進是非常成功的。今年的WCLC大會上,瀚森的B7-H3 ADC——HS20093在SCLC上展現了不俗的療效:在Ia期的臨床試驗中,53名患者可評估療效。在8.0 mg/kg劑量組(31名患者)中,ORR達到了61.3%;在10.0 mg/kg劑量組(22名患者)中,ORR達到了50.0%。在mPFS方面,8mg/kg劑量組mPFS為5.9個月,10mg/kg劑量組的mPFS為7.3個月。
引進的瀚森B7-H3 ADC是較為明智的選擇,其不僅獲得了中美聯合在SCLC上的突破性療法認定,且已經開展了兩項針對SCLC的III期臨床;此外,該靶點能夠拓展的適應症遠遠不止是SCLC,映恩目前的同靶點ADC已經的IIa期臨床受試者招募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管鱗狀細胞癌,肝細胞癌,小細胞肺癌,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
而引進的B7-H4 ADC——HS-20089則主要針對婦科癌症,從目前臨床資料來看,未來大機率主打的適應症是三陰性乳腺癌。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Sting激動劑型的ADC——XMT2056,該條管線則較為坎坷,2023年3月,其I期臨床試驗出現治療相關的致命級嚴重不良事件,一度陷入臨床暫停的困境。
目前能給較為穩定預期的,也只有瀚森的B7-H3管線。但對於GSK這樣一家大型MNC來說,這樣單薄的佈局未免上太過“寒磣”,因此,接下來大機率是繼續進行BD。而接下來的動作預測,才是更加值得重點關注的。
03
GSK——實體瘤領域的未來
根據GSK自身關於腫瘤領域的PPT披露,目前早期的潛力管線中,值得關注的是差異化的能與Jemperli聯用的免疫療法,以及在ADC上尋找潛在的機會去投資。

(圖片來源:GSK官網PPT)

在前者上,GSK已經有了較多的佈局,即TIGHT單抗、TIM3單抗等。而目前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後者:GSK目前在ADC上僅佈局兩條管線看起來是並不足的,在未來的一到兩年之內,來中國進行繼續“掃貨”的可能性較大。

從過往的橫向時間軸來看,GSK是在2022年開始進行ADC方向的BD佈局的,首先BD的是Mersana的XMT2056,但該款ADC如上文所說,在臨床I期出現了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這才在去年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國,連續BD了兩條瀚森的管線,未來繼續來“進貨”也是大機率的事情。

(圖片來源:凱萊英藥聞)

從當下的維度來看,GSK與映恩生物交易的ADC是一款臨床前連靶點都還沒披露的ADC——DB-1324,主要針對的是胃癌和腸癌的消化道癌種。而目前GSK已經BD的瀚森ADC目前確定性強的適應症為SCLC和三陰性乳腺癌。
而國內的ADC藥物格局來看,映恩生物目前的ADC資產來看,大中華區之外的權益被BD了非常之多。當然,並不排除衝線BioNTech當時的情況——“回頭客”進行二次交易的情況。但是適當尋找國內目前ADC平臺出眾的公司,尋找還沒有BD的管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宜聯生物或許是一家不錯的選擇。它同樣有著數量眾多的BD交易為其ADC研發的質量進行背書,近期再鼎的DLL3 ADC臨床I期驚豔眾人,該款ADC就是與宜聯的手筆。目前宜聯生物手裡比較有可能BD的ADC是靶向NaPi2b靶點的YL205。
NaPi2b這個靶點也是個坎坷的靶點,羅氏和Mersana的同靶點藥物在卵巢癌適應症上均遭受了沉重打擊,目前TUB-040是該靶點上進展較快的藥物。不過刻舟求劍並不好,因為羅氏名為LIFA的ADC的payload為MMAE,旁觀者效應並不如dxd型別的payload,而宜聯生物的平臺payload同樣是基於dxd的改良款。
目前,該靶點的臨床I/II期試驗已經啟動,如果I期試驗做出了較好的結果,那麼BD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此外,不排除GSK在中國BD一款AK112、PM8002型別的雙抗,畢竟其PD-1單抗Jemperli上市已經時間很晚,沒有吃上PD-1市場的紅利,現今開始佈局雙抗領域,想吃到PD-1/VEGF雙抗的紅利並不難。接下來就看是海外收購公司,還是直接來國內進行雙抗的BD了。
結語
GSK在ADC上佈局的決心已經在其自身的PPT中得到了展現,未來大機率還是來中國進行掃貨,而究竟是映恩生物的另一條管線,還是宜聯生物目前的YL205,亦或是其它家的ADC、雙抗管線,都值得投資者們跟蹤關注,就看下一個“幸運兒”是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