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濤:自貢彩燈是自貢群眾的智慧

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我們將共同度過第一個非遺春節。
春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來都不是我們陌生的節日,春節的申遺成功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在“非遺”這個龐大的選題下,人人都是春節非遺傳承人,人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記錄者。而傳統工藝的堅守,使當下更具歲月的厚重感。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持之以恆的耐心,綿延著來自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財富。
《時尚芭莎》採訪了八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匠心與堅守,分享屬於他們的春節紀事。
·非遺“守”藝人 萬松濤 ·
自貢彩燈傳統制作工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每個自貢人對彩燈都有情懷。”萬松濤這樣說道。
1969年出生的萬松濤,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學校的美術老師。從他有記憶開始,每年臨近春節,父親都會被抽調去幫忙製作彩燈,忙碌一個月打磨即將展出的作品。萬松濤從小就看著父親做燈,長大後也協助父親一起製作。從讀書時期到畢業入職,雖然不是全職,但萬松濤從未停止過製作彩燈。或許是子承父業,萬松濤在企業工作時,擔任的也是美術相關工作。
2019年自貢彩燈傳統制作工藝非遺傳承人萬松濤
參與制作的北京故宮仿製“畫琺琅葫蘆型宮燈”
1994年,企業倒閉後,萬松濤決定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彩燈製作中,幾乎全年無休。很快他發現傳統的自貢彩燈在材料的不足,在過去的傳統彩燈絲扎加綢布裱糊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結合現代藝術裝置以及新材料的運用,使自貢彩燈的表現形式更多樣性,從而也增加了使用週期,讓傳統彩燈煥發了新的生機。
雙面異色絲綢外套、半裙 上海灘X陳漫藝術合作系列
竹編胸針 小寬竹編
耳飾 私物
自貢彩燈傳統制作工藝瓷器燈作品高六米的《宮燈王》
自貢彩燈的題材廣泛,大多與民間傳統故事和神話故事有關,如今也加入了網遊、國潮、動漫元素以迎合年輕一代的喜好。即將到來的蛇年,讓蛇元素成為了自貢彩燈的靈感來源之一。儘管蛇在傳統概念中給人冰冷的印象,但萬松濤和他的團隊總有辦法解決,他們從民間傳說《白蛇傳》中汲取靈感,將蛇進行了擬人化處理。
“創作彩燈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它來自民間,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自貢彩燈傳統制作工藝瓷器燈作品《龍鳳呈祥柱》
監製、策劃/王曉白
攝影/陳漫ChenMan
形象/王昊
化妝/羅康
髮型/劉濤
導演/SHG何剛
統籌、編輯/匡安安
製片、協助/沐慈、吉愷、劉子瑜
宣傳/劉子瑜
美術/Feifei_Li
服裝統籌/XIXI、康康
服裝助理/思宇、Dimo、閃閃、miva、大頭、海豔、大楠、Fanny
影片攝像/馬小博、嘟嘟
影片剪輯/Agaii
新媒體編輯/Jing
新媒體設計/Billie
場地鳴謝/青城山宿仙谷酒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