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戶交30餘萬元,D級危樓自拆自建成功!房產已增值160%,當地居委會主任:經驗很難複製

廣州首個業主自籌自建危舊房專案交房儀式 圖源|廣州日報

廣州首個業主自籌自建的危舊房專案花都區叢集街2號,已於1月11日正式驗收交房。
“交房、交證、交鑰匙工作已同步完成。”就最新交付情況,1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專案所在地新華街道豐盛社群居委會主任曾燕娜,其介紹稱,早上剛討論完物業管理問題,下一步就籤合同。
曾燕娜表示,目前業主們已開始為入住做準備,部分業主正在購置傢俱電器,大家都很期盼回來,預計3月1日物業服務正式生效。該專案所在片區計劃進行全域治理,並依託黨群服務中心,為小區管理提供保障,豐富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
(每經小編注:據淮北市人民政府官網12345熱線的一條回答,根據被鑑定房屋的構造特點和承重體系的種類,按構件、房屋組成部分、房屋三個層次進行危險性鑑定,等級劃分為ABCD四級,其中C級為區域性出現險情,構成區域性危房,D級為房屋整體出現險情,構成整幢危房。

平均每戶多補繳2萬餘元‍‍

據悉,新華街叢集街2號樓坐落於廣州北站片區東南側,屬典型人氣興旺、商業繁華的老城區舊樓。該樓始建於1976年,為5層混合結構,首層為商鋪,二至五層為住宅住戶,共24戶,在拆除之前約有近50年的歷史,外牆斑駁、磚體裸露、滲水裂縫等問題嚴重,被鑑定為D級危房(整棟危房)。

改造之前的叢集街2號樓 來源:花都融媒

每經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此次專案改造承建方為花都城投集團下屬企業西城公司,2024年3月,叢集街2號正式拆除,5月底新建工程開工,9月初就完成主體結構封頂。
曾燕娜介紹,起初按拆除重建前房屋實測面積,以4600元/平方米價格預繳資金,每戶繳納資金約30萬元。因建成後房屋增加了公攤面積,平均每戶面積增加約5平方米,最終平均每戶補繳費用2萬多元,目前所有費用已全部交齊。
曾燕娜表示,雖然建房過程存在難以預估的因素,但整體資金預估較為精準。此前該房屋為房改房,現在辦理的房產證納入了公攤面積,是完整的房產證,後續業主進行房產交易將不受影響。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叢集街2號樓的改造過程之所以如此順利快速,一方面是涉及的私人業主較少,且業主改造意願都很強烈統一;另一方面,花都區住建局、新華街及社群居委等積極推進支援、持續引導,一戶一策解決業主實際困難。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建成後的叢集街2號仍為24套住房,底層為商鋪,二層及之上為住宅。在房屋正式拆除前,曾有部分業主以市場價格將房源轉讓給花都城投集團,因此房屋建成後的房屋產權方面,8套為私人業主所有,16套歸花都城投集團。
另據廣州日報,該專案的實施,成功解決了困擾小區居民多年的供水、電梯加裝等問題,並使房屋增值160%。

改造之前的叢集街2號樓附近業態 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專案房屋被認定為D級危房,處於不得不改的狀況,這是專案啟動的基礎前提。其次,業主協調難度至關重要,業主數量較少且大多來自同一單位,協調成本因而較低。但是,大多數專案難以具備業主來自同一單位這一特性,極大限制了此類改造模式的大規模推廣,所以業主自籌自建只是多種改造方式之一,大規模複製並不可行。此外,業主願意出資改造也是關鍵因素。

專案存在不可複製性

談及專案成功經驗,曾燕娜指出,首先,政府方面出臺了城鎮老舊房屋拆除重建試點方案,給予政策扶持,這是重要前提。其次,國企擔當發揮了關鍵作用。全體業主透過業主大會表決,委託西城公司作為實施主體,國企在資源、信譽等方面的優勢增強了業主信心。
此外,整個專案從施工到室內裝修,建築材料、入戶門等均由業主自主選擇,真正實現了自籌自拆自建,業主滿意度大幅提升。此外,在專案推進過程中,政府各部門通力合作,特事特辦,在辦證審批等環節提供了高效支援。
花都城投集團方面表示,在施工建設過程中,西城公司嚴格把控專案進度,充分考慮業主需求,與省設計院合作進行戶型設計,並多次組織業主討論。在裝修前,公司將備選材料和傢俱式樣帶給業主表決,充分徵詢意見。
每經記者瞭解到,在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多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按照《廣州市城鎮危舊房改造實施辦法(試行)》有關要求,花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花都分局、新華街等有關部門高效合作,充分發揮各方作用,出臺《危舊房屋拆除重建試點方案》,創造性提出了“原拆原建、增加公服”的改造思路,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引導居民承擔主要改造成本,專案拆建投資估算約800萬元,由業主按照4600元/平方米標準共同承擔改造成本,成為廣東首個業主自籌、原拆原建的危房改造專案。
李宇嘉表示,在探索老舊小區改造特別是危房改造新模式上,廣州改變了過去要麼政府主導、大包大攬,要麼開發商主導、市場買單的模式,新增了居民自我驅動改造為主、政府政策激勵為輔的模式,這可以說是“第三條道路”或“多元化改造”的探索。
曾燕娜也強調,該專案存在不可複製性。一方面,專案中有部分公房,這類大業主的存在在許多其他專案中難以重現,其在協調和決策上影響力具有獨特性。此外,能促使全體業主達成一致意見並順利推進專案,在實際操作中難度也較大。

自籌自建模式探索推進存在阻力

每經記者注意到,深圳、武漢、南京、杭州等全國多個城市均出現過業主自籌自建專案,但許多專案的推進並不十分順利。
以深圳為例,人民網領導留言板顯示,就深圳首例自拆自建小區紅崗花園同意率超90%但仍難以推進問題,羅湖區清水湖街道城市建設辦公室回覆:專案強調業主主導,政府引導和支援。專案推進需要小區全體業主的支援與配合,如專案推進過程中遇到存在牴觸情緒的業主,也需要由業主代表發揮帶頭作用,積極溝通,必要時相關政府部門亦會介入提供政策宣講等協助。
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副會長羅宇在接受每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其他地區舊住宅區自籌自建模式核心圍繞解決三個問題,即資金來源、資金回籠、誰來改造。
“首先,資金來源解決的是專案前期研究、搬遷補償、報批報建等資金投入問題。專案改造成本業主自籌佔比大,政府會提供一定財政資金補貼等;其次,資金回籠是實現專案資金閉環的關鍵,以論證專案是否具備經濟可行性,核心在於專案改造成本核算及區位價值;再者,實施主推選定是解決專案由誰具體實施推進,確保專案能落地實施,是專案具備實施可行性的關鍵,目前更傾向於國企實施。”
羅宇認為,對於深圳等國內大中型城市而言,目前舊住宅區自籌自建模式探索推進存在阻力,如未有明確政策路徑、業主多且訴求多樣、居民出資標準不確定、政府資金支援不明確等。
未來深圳舊住宅區更新改造探索業主自籌模式,可圍繞業主出資、政府支援、實施主體及綜合改造效益四個方面,根據“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制定相關配套政策,且充分考慮調動社會資金,如可增設一定比例商品住房等,一方面調動市場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減負政府財政壓力,實現業主自籌類舊住宅區改造模式可持續發展。
記者|甄素靜編輯|何小桃 陳夢妤 杜恆峰
校對|陳柯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相關文章